分享

【doc】从“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探讨经穴主治及取穴规律

 走出丛林yupeng 2018-05-25

从“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探讨经穴主治及取

穴规律 29卷莩4

20024

辽宁中医杂志

LIAON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I29NO4

Apt..O2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探讨经穴主治及取穴规律 张鸥

(辽宁中医学院针灸推章系.辽宁沈阳110032) 关键词:控络;牖穴;主治;取定

中圉分类号:R24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2)04022701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旬名言, 此说源于明?扬继洲的(针灸大成?卷二).在注解(标幽赋) '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条文中日:言能识本经之病, 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针之功必速矣.'故日:宁失其穴. 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其意是说既要能辨识本经 经脉的病变.又要认清交经,正经方面的理论才能收到迅速 的疗效.,f瞄谚时先不要考虑病变所处穴位,而应该辨 识清楚病变所在经络;宁可不拘泥于某目某时某穴开合的时 间限制,而要忽视患者经络之气的盛衰.这一识', 出了辨识经络的重要性,这与(灵枢?官能):'察其所瘸左右 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观氟是一致的.也就是我们现在 所说的经络诊查法.

中层理论认为.经络是^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针灸信 息的传递系统,而经穴则是经络循行线的点站',是经络之

1/4页

气和脏腑之气渗透,辅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历来针灸的 取亢原则是经络在体表循行路径为依据.即经络所过. 治所及的循经取穴原则.因此,古人有'凡治病不明脏腑经 .开口动手便错'之教诲.

针灸学中将经穴的主治规律概括为分经主治及分部主 治两大方面.所以.'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属于分经主治规 律的.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针灸取穴过程中.必须先根据病 变经络反应出来的病候进行练台分析后确定调节病变经培 的经气及选穴处方.也就是说对经与穴',古人更重视经' 的功能.另外,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也可以理解为对于初 学者取穴难做到准确无误,在过渡时期取穴进针要瑾循在 不偏离其所选取的经络上这一原则进行.通过调整针刺的方 ,角度及手法的运用以达'气到病所'之目的.这也即是传 统意义上的循经取亢的原则.

40年来,针灸治疗和针刺麻醉大量临床实殴和实验 研究提供的资料表明.神经系统和体渡因素在针刺调整作用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证明.循经取穴并不是唯一 和普遍适用的取穴原则.在分析针灸经典文献针灸大成) 和高等中层院校统编教材(腑穴学)所记载的各经穴位主治 病证基础上.发现周身各部的经穴的主治病证,有明显的分 段性特征.体现了针垒学的有关经穴的局部,邻近治疗规律. 即经穴的分部主治规律经现代研究表明,这千规律在躯干 部位的经穴表现尤为明显.且与神经节段支配理论密切相 .即同一条经脉由于穴位所处的神经节段同.其主治病 证亦异;反之,虽然不属同一经脉.但其穴位处于同一神经节 .则其主治病证却基本相同,如十二背俞穴和夹脊穴的分 布攫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台.内脏疾病的体 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的穴位所在,对体表的各种良性刺激不仅 缓解了肌肉痉挛,改善了局部组织代谢,缓解了神经血管的

2/4页

受压,消除或减轻了躯体因素对内脏神经的影响,同时治疗 的良性刺激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稍及交感神经末稍.通过 神经的轴突反射,节段反射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阶段的植物 神经中枢.调整了内畦功能.由于夹脊穴与背俞穴部位邻 近因此功效也相似.如夹脊,n,,TqTlL,分别与

啼俞,心俞,肝俞,脾俞及肾俞相对应,临床上可交替或替代 作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同经异洁与'异经同治'的治疗 原则.这种分段性特征与躯干部位神经支配仍保持原始的 节段性是相一致的.在四肢.由于抻经节段分布是沿肢体长 轴纵向分布+因而四肢穴位的主治病症也表现为梧肢体长轴 纵向分布.即循经性的特征.四肢穴位的主治大体上集中在 与其经脉所处的神经节段相应的脏腑.如心经各穴,主要治 疗心脏方面的病证.而啼经各穴均具有调理肺经经气之功 .这一'纵向'沿经分布的特征体现了循经取穴的治疗规 .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涪则提供了神经解剖学依据. 此外.对于循经取穴的概念也应全面地理解.在某一局 部具有相同主治作用的经穴.虽然分属不同的经脉.但可以 通过交会穴盈络脉的分支相互联系刺激这些经穴.通过经络 的传导而'气至病所'.因此,无论是经穴的分经主浩.还是 分部主治,其本质上仍为循经取穴,都是以经穴——经络 ——

脏腑为核心的.另外.亢位有一定的特异性.同一经络 上的所有亢对所在经脉的病变都有普遍的治疗作用,也郎 共性'.但临近取穴时要根据每个穴的特性,功效,主治. 即个性'来灵活选取,特别是那些具有特殊的治疗意义的特 定穴类更应首先选用.并且在临床上必须正确地辨经络. 确地选穴位.真正做到既不失其经.又不失其穴. 参考文献;

[1]王佩根据神经节段支配理论探讨针爱取亢规律[J]针刺研

3/4页

.1998.(1):80

[2]刘美娟.应用背俞穴治疗内脏疾病的研究[J]中国针盘.1996 (5):25

[33文琛外周神经网络和经结实质关系的探讨【J]针喇研究. 19.(2)1156

编辑:李立

收稿日期:200112l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