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在“谈核色变”?你OUT啦!

 郑志范 2018-05-26


        小编语: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向医生询问“医生,放射是否有辐射啊?”也有很多人常说:“我可不愿去做X光,去照CT,去做核磁共振,做一次,病没查出来,射线却吃了一身!”

小编

也许有些老百姓知道,多拍CT、多照X线会对人体产生辐射,自然而然在听到“核医学”这个新名词的时候就“谈核色变”,不敢做核医学相关检查。



所谓辐射

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恐慌源自无知,“实”事不出门,谣言传千里。所谓辐射,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小编

核医学科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


今天很多人谈起辐射,唯恐避之不及,很多人对核辐射的恐慌、谈核色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家对辐射的了解多数停留在一些核事故上,而实际生活中,辐射无处不在,很多人对辐射是有误解的。

        人类并不是从发现放射线和广泛应用原子能之后才受到辐射照射的,而是一直生活在天然电离辐射的环境中,地壳里就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水、土壤、农作物、空气中也都含有放射性物质。


生活处处有辐射,比如,香蕉中含有钾同位素,但是吃下去根本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为这些同位素很快就会被排出体外,带来的影响远远达不到危害的程度。

        生活中处处都有辐射,但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基本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

        甚至有科学家发现,地球上原本存在的射线,其实对人是有益处的,它可以不断刺激机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因此,只要不过量,射线并没有那么可怕。



什么是核医学检查?

简单说,我们所说的核医学检查主要是指向人体内注射微量的放射性核素,通过放射性核素发出射线,从而被核医学仪器探测而进行的一种显像。

        核医学科被人熟知的检查有ECT和PET/CT检查,其中ECT检查所用到的放射性核素主要为99mTc(锝),它发出的γ射线能量为0.140MeV,射线能量低,检查所用核素量微少,检查过程中受到的辐射微乎其微。



检查中产生的辐射是怎么来的?

影响健康吗?核医学科主任程爱萍副主任医师

ECT和PET/CT检查产生的辐射来自检查所用的放射性核素,目前主要为18F(氟)和CT扫描产生的辐射。

        在PET/CT检查中,患者、陪同家属、医护人员各自所受“辐射”到底有多少?数据来说话!

        根据2013年国内文献报道:PET/CT检查平均每位患者受到的放射性药物辐射的全身有效剂量为(5.06±0.73)mSv;CT扫描,平均有效剂量是8.80±0.58mSv;PET-CT全身有效剂量平均为13.85±1.25mSv。这么说可能大家还是对做一个PET/CT检查所受辐射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CT检查可能更普遍的被大家接受,和CT检查来做比较,一个常规腹盆腔CT检查平均有效剂量是为10 mSv,而腹盆腔增强CT平均有效剂量是为20 mSv。


也就是说PET/CT检查患者本人受到的辐射与做一次腹盆腔增强CT所受到的辐射相近甚至更低。

        根据2015年国内文献报道:平均每位亲属陪护时间从开始注射至24h,每间隔2h陪护10min,陪护人员和受检者平均相距0.5m;陪护人员受到的总全身有效剂量为0.02 mSv。门诊医师:平均每位问诊医师每天问诊5位PET/CT受检者,均在注射药物后30min问诊,与受检者平均距离0.5 m,平均每次接触时间1 min检测每天受到全身平均有效剂量为0.0047mSv,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017年JNM(核医学顶级期刊)发表了2篇关于辐射效应的文章,引起了不少同道关注。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低剂量电离辐射(相当于放射与核医学诊断检查的剂量)不具有致癌风险,或者说,没有证据表明低剂量辐射能够致癌。这样的结论对于医学影像工作者来说是好消息,因为患者无需担忧接受CT、核医学等检查的潜在风险,这些技术也能够更大范围的在临床发挥作用。



科学、理性

看待辐射安全

        综上所述,医疗检查所受的辐射均为低剂量的,低剂量电离辐射不具有致癌风险,而我们大多数人是这些医疗检查的获益者。

        作为患者:在病情需要时不必因为对检查的“辐射风险”的顾虑耽误诊治时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