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251期 文/无常奉天玉 插图/东方夜未眠)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一旦遭逢乱世,普通百姓时时为生计发愁;胸怀大志者忙着争霸天下;智计超群者,为明主运筹帷幄;武艺超群者,则征战于沙场,在那样的时代中,应该不会有人有闲情逸志,去创作文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汉末三国那个群雄纷立的时候,文学不但没有衰落,反而非常兴盛,例如枭雄曹操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刘备留下了不少经典语录;孙权则创下了不少成语。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东吴两位名将,在一次酒后畅谈时,一人创下一个成语,另一人则留下了一句经典名言。这两个人分别是谁呢?他们又留下了什么经典呢? 这两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东吴继周瑜之后的两大顶梁柱,即鲁肃与吕蒙。受《三国演义》影响,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鲁肃一直是一个老实人的形象,毕竟在小说中,他奉命向刘备讨还荆州,被诸葛亮忽悠之后,周瑜一语点破,他还不相信,反而道“恐玄德不负我”。可是在正史上,他并非这般模样。据记载,他年轻的时候,便散尽家财,招揽了当地的少年,演习兵法;为江东效力后,他提出了先与刘表、曹操三分天下,后一举统一的构想;与关羽对峙讨还荆州时,他则单刀赴会,痛斥关羽,使其无言以对。当然了,这样有才气的人,大都较为孤傲,鲁肃也未能免俗。他就曾看不起仅是一介莽夫的吕蒙。 《三国志·吕蒙传》记载:“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意思是说,周瑜去世之后,鲁肃代其守陆口的时候,还非常轻视吕蒙,只不过有人劝他说,现在吕蒙颇有功劳,地位也越来越高,你应该与他交往,他这才顺道去见了吕蒙一面。可真心相交与敷衍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吕蒙一眼就看穿了鲁肃的想法。于是故意问道,你去守陆口,要与关羽相邻,打算用什么办法防备他发动突袭啊?鲁肃并不觉得吕蒙会有什么出彩的想法,很随意的回答道,到时候再说吧。 见鲁肃这样的态度,吕蒙并没有退缩,而是反驳道,关羽是一代名将,不能轻视,需要提前做好防备,并为鲁肃提出了五条建议。他在提建议的时候,鲁肃暗暗心惊,意识到了吕蒙真的不像之前一样,仅会逞匹夫之勇于了。于是拍着吕蒙的后背,与其称兄道弟,并由衷的称赞道:“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意思是说,他以为吕蒙还是像之前一样,有勇无谋,没想到吕蒙已经成长为了,一个非常博学的大才,不再是在吴地时的模样了。经鲁肃这句话,后人提练出了“吴下阿蒙”这个成语,用来代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面对鲁肃的称赞,吕蒙倒是没有假惺惺的谦虚,而是自豪的回答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思是说,人是在不断进步的,不能用旧眼光看人。而他的这一回答,被后人化为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言,与“吴下阿蒙”这一成语一样,至今仍在流传。 如果细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吕蒙在最初的时候,的确仅以骁勇闻名,而且非常的冲动。他年少时跟随自己的姐夫邓当一起讨伐山越,邓当的一个随从见他年龄小,便时常嘲笑他,他直接选择了杀人;刚刚跟随孙权之时,他也仅是担任先锋,负责冲锋陷阵,没有表现出什么谋略。我们都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一说法,按理说从一个莽夫,转变成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帅之才并不容易,那么吕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原来,这其中还有孙权的功劳。 吕蒙刚刚开始受到重用的时候,孙权便劝他时常学习,并道开卷有益。吕蒙借军务繁忙的借口进行推脱时,孙权便以自己为例,反问道“卿言多务孰若孤?”甚至搬出曹操活到老学到老的例子,激励吕蒙学习。《三国志》注引《江表传》曰:“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孙权的劝学,他才开始奋发图强,才能够折服鲁肃,并与鲁肃一起创下一成语、一经典名言。不过孙权的劝说占一部分原因,他自己的努力,却也不容忽略,毕竟曾被曹操劝学的夏侯渊,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三国演义》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
|
来自: 昵称35641324 > 《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