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源高效阅读特训营第15课|怎样做好一份「知识树笔记」

 WHC超级英雄 2018-05-26

这节课,我将向大家介绍,如何运用思维模型和知识树原理制作「知识树笔记」。

一般来说,「知识树笔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核心论点、关键证据以及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在这三个要素中,「思维模型」有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要想迅速找到这三个要素,就需要借助思维模型。

壹/核心论点

我们先看核心论点。我们平时工作和写作中经常可以用到的是笔记的这个部分。

我在第一周的课程介绍过核心论点的三个方面: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全书的「文眼」。(参照第6课)

我今天重点讲,怎样把思维模型运用在这里面。

 (一)写作目的

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比较晦涩,不经常写在书里。有很多书还喜欢故弄玄虚,在第一章讲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我们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

如果大家掌握了「思维模型」,学会用「严父思维」和「慈母思维」来理解一本书的重点,那么你可能在还没有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找到一本书的写作目的了,未必非要打开书才能知道。

我们选出来的作者,要么是「开创者」,要么是「分歧者」,要么就是「综合者」,这是我们在选书过程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不属于这三者的书,我们基本上可以不选择。三种不同身份的人写作目的也不相同,所以我们重点看这三个问题。

(1)开创者和分歧者的写作目的

「开创者」和「分歧者」的写作目的往往大体上分为两点:

为什么他的对手是错的,我为什么非要做一个叛逆者,非要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来回答你的问题。当他已经到了非要开宗立派不可的地步,基本上他的思维模型底层已经和原来的领域出现重大分歧了,他必然是从「严父思维」走向了「慈母思维」,或者从「慈母思维」走向了「严父思维」。 

他的方法和逻辑是怎么独辟蹊径的。如果大家能够理解他是怎么判定对手为什么错,其实我们大体上应该能够想象得到他的逻辑链条是什么。因此,想要论证他的逻辑链条,就需要有一个全新的方法,或者全新的领域,这必然是站在和对手对立的「思维模型」里面,只不过角度和方法有所不同。有时候他们甚至会从对手阵营里面的「分歧者」去找结论。

举例说明:

社会学家往往会得出结论,很多领域不靠政府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比如公地悲剧。但是经济学家总是能从理性计算的角度寻找到独辟蹊径的方法,比如说美国政治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提出来的自治组织,她也因此开宗立派了,还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自治组织这个概念,就绕开了政府,转而去研究公民自治,反过来解决了公地悲剧的问题。我在这周讲过的托克维尔,就是社会学里面的「分歧者」,他的思想有很浓厚的「严父思维」。

如果你大体上对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有所了解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奥斯特罗姆和托克维尔有很多一脉相承的地方。或者哪怕你只知道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研究的是社会的中层力量,就是在政府和个体之间存在一种中层地带,你也会发现,奥斯特罗姆的思路也还是有和托克维尔一脉相承的地方。

这就是一个严父思维的领域——经济学,从对手对立的「慈母思维」的社会学里面,找一位「分歧者」,从「分歧者」的「严父思维」中寻找解决办法。

举这个例子,其实也是希望告诉大家,知识界的各个领域之间其实是相通的,并不是我们每次读书都要重新去读、去理解,是可以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如果我们熟悉社会学,那我们读经济学的时候,我们用「思维模型」也大概可以有个基本面貌的了解。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熟悉经济学,那么了解社会学著作的时候,也能轻车熟路。

所以,在「知识树笔记」的「核心论点」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注意这一层关系,知道各个领域之间是互通的,可以利用思维模型来举一反三。这样一来,我们读的这本书处在知识树的什么位置,怎样给这个人定位,后续怎样让这本书为我所用,也就一目了然了。

(2)综合者的写作目的

相对而言,「综合者」的写作目的可能不太一样:他们的目的是修修补补,完成一个视角的大转换,提出新的解释框架,把不符合「开创者」的结论,用一个全新的架构体系装进去。

当我们面对这种「综合者」的时候,因为信息兼容并包、过于复杂,往往看不到对手的思维。我在第一周的课程里面提到过,很多「综合者」是用一个全新的框架去装进那些原来的框架装不进去的证据。所以,我们在读这一类「综合者」的时候,想要了解综合者的写作目的,往往只看那些装不进去的证据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物理大佬麦克斯韦因为在电磁学方面的非凡成就,被当时的自然科学界认为仅次于牛顿的二号人物。当时的物理学家们也普遍认为,世间的奥秘已经全部揭晓,物理已经发展到尽头了,物理学家无事可做了。

面对这种局面,作为(当时)物理学界的新人,爱因斯坦要解决的问题是,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和牛顿力学为什么是矛盾的。最终,他独辟蹊径地提出来全新的概念狭义相对论,其实等于既肯定了麦克斯韦是对的,也回答了牛顿力学为什么会出现bug的问题。

由此,爱因斯坦开启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篇章,从此,经典力学被相对论力学取代,经典电磁理论被量子场论取代。

所以,我们在读类似于爱因斯坦的著作的时候,其实重点不在「牛顿力学」上,而是在「麦克斯韦」上。

贰/找到关键证据

接下来我们来看关键证据。

当我们做完第一步,找到了「核心论点」的对手,他的全新方法之后,那么这本书的关键证据也就呼之欲出了。

我在本周的课程里面提到过,其实绝大多数的书,只有极少数是关键证据,比如说达尔文的云雀和孔雀的尾巴。

或者说,他的大量证据汇总起来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托克维尔皓首穷经在档案馆里面找到了大量大革命之前的档案,但是所有这些证据,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法国大革命之前,其实贵族已经被削弱到可以忽略不计了。大革命只是完成对他们的最后清算。」所有的证据都在讲这一个道理。所以基本上你理解了其中第一个关键证据,其他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大概看看就可以了。

除了关键证据之外,其他的论据基本上都是在讲前人的成果,只是他们用自己的逻辑再解释一遍。

我们在读一本书之前,通过查资料的方式,其实大概就可以了解他们用的关键证据是什么。知乎、豆瓣、简书,还有百度知道上面都有很多相关的文章和书评,我们借助这些书评也能对作者的关键证据有一定了解。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在总结完作者的核心论点之后,应该快速找到这个关键证据,然后把时间都花在理解这个关键证据上。

我们在写核心论点的时候,应该大体上也了解了一个作者的逻辑突破口在哪里。比如说达尔文的突破口在于环境决定论,这就驳倒了拉马克说的「靠自我选择,后天习得」。所以他只要论证出他手里的云雀在海峡两岸因为环境不同完全不同就可以了。他的证据核心点在于海峡两岸的环境是什么、两种云雀的区别是什么、环境的区别和云雀的区别是怎么一一对应的。

只要我们读透了这一点,整本《物种起源》其实就已经理解一大半了。

✐ 实操:找到《人类简史》的核心论点和关键证据

再比如,前一阵特别畅销的《人类简史》。这本书每一章都在讲新的东西,从原始人讲到了现代社会。

如果大家通过查资料或者读前几章大概了解了,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人类社会是想象的共同体。我们人类是靠想象出一个概念才形成一个社会组织的。大到政府、国家,小到公司、夫妻,其实都是用概念联合在一起的。

找到这个核心论点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整本书每一章都在讲这个,虽然这本书看起来好像是个无所不包的大通史,但其实他写书是有选择性的,只有用来论证这一层道理的证据留下来了。

打开目录你会发现,这本书分成三大块:第一块是讲原始社会,第二块是讲农业社会,第三块是讲资本主义诞生之后的世界。

这个时候你寻找关键证据的范围就可以缩小到这三个部分了。

这个时候其实你可以查查作者的资料,你会发现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他还是个基因专家。那你基本上可以猜到了吧?他的关键证据一定是在原始社会那块。因为农业社会和资本主义诞生之后的社会不可能用到基因学,只有研究人类进化问题的时候才会涉及到基因学。

果然,他的关键证据在第一部分:我们现在活下来这一支叫智人。其实直立行走的人类有很多人,还有什么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这几种人都灭绝了,他之所以灭绝了是因为他们不会撒谎,所以没办法组织起社会组织来。而我们智人会撒谎,可以组织起强大的生产和狩猎组织来,几乎吃光了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而且还做到了生生不息。

所以我们关于《人类简史》这本书的关键证据就应该是他关于智人的论述。

当然你也可以记下来他怎么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和农业社会的,如果你时间很紧张,只想要快速了解一下,只记下关于原始社会智人的例子就可以了。

叁/「猜」出分论点之间的逻辑

最后,我们来说说分论点。

我在上周的课程里面讲过,除了核心章节之外,其他的章节可以快速带过,不一定需要细读。

但是我们在记笔记的时候,需要把这些分论点之间的逻辑理清楚,大概要知道每一章都在说什么。如果时间紧张,只有一个五位一体信息表就可以了,如果想要深入地读下去,就需要理清楚分论点之间的逻辑。

我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技巧,大家可以试着用,实在掌握不了也没关系:当我们用「思维模型」已经把核心论点理得很清楚,作者的对手是谁,他的队友是谁,这些都已经理清了,那么其实分论点的逻辑我们可以靠「猜」。

过去几天的课程大家应该也能有所感悟了,其实「思维模型」最大的用途就是给我们提供了这种「猜」的工具。

我们打开一本书,核心论点和关键证据理清之后,其实每一章大概看一下标题,说不定就可以「猜」出来。

✐ 实操:如何「猜」一本书在讲什么?

课程最后,跟大家实操一下,怎样「猜」一本书在讲什么。

大家别觉得这个方法很难,我举一本你可能完全看不懂的书,看看能不能「猜」得到: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奥斯特罗姆的成名作《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这本书我也没过,但是我们可以靠「猜」,我和大家一起「猜」。

第一章 反思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 第一节 三种富有影响的模型
  • 第二节 模型的隐喻性用法
  • 第四节 一种挑战

第二章 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制度研究

  • 第一节 公共池塘资源的情境
  • 第二节 相互依存、独立行动和集体行动
  • 第三节 三个难题:供给、承诺和监督
  • 第四节 研究框架的设计

第三章 长期存续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分析

  • 第一节 高山草场和森林的社群保有权
  • 第二节 韦尔塔的灌溉制度
  • 第三节 菲律宾桑赫拉的灌溉社群
  • 第四节 各种长期存续的自主组织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制度的相似之处

第四章 制度变迁分析

  • 第一节 抽水竞赛
  • 第二节 诉讼博弈
  • 第三节 企业家的博弈
  • 第四节 多中心的公共企业博弈
  • 第五节 制度供给分析

第五章 制度失败和制度脆弱性分析

  • 第一节 公共池塘资源问题不断的土耳其近海渔场
  • 第二节 公共池塘资源问题不断的加利福尼亚地下水领域
  • 第三节 斯里兰卡渔场
  • 第四节 斯里兰卡水利开发工程
  • 第五节 脆弱的新斯科舍近海渔场
  • 第六节 比较研究得到的教训

第六章 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供给问题、可信承诺问题和相互监督问题
  • 第二节 分析制度选择的框架
  • 第三节 对社会科学家的挑战

第一章叫「反思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我们大概能猜到,这是在讲谁是对手,谁是队友的一章。反思嘛,就是批评呗。但是我们发现下面的标题不对,不是在讲对手。

别着急,我们继续往下找。

第二章叫「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制度研究」,这里面把「自主组织」的概念已经提出来了,就是公民自治。看见这种标题应该有所了解,这是「严父思维」。说明她已经亮明观点了,自己要论证「自主组织」是解决不可解决问题的办法。果然,第六章后面两节,叫「对社会科学的挑战」(主要指社会学),这是在说对手,一群「慈母思维」的人。对于这本书的朋友和敌人差不多找到了。

这本书具体在讲什么呢?好像还是有点蒙。我们继续看看下面。

第二章第三节叫「三个难题:供给、承诺和监督」,看起来是在逼近关键证据。就是只要作者的关键证据解决了这三个难题,那她的逻辑就成立了。果然,再看下面,第四节叫「研究框架设计」,说明下面她要研究的就是这三个难题的解决办法。

第三章叫「长期存续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分析」,然后下面跟了一大堆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的池塘、灌溉。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这一章是关键证据,因为全是例子。我们应该熟读她其中的这个关键证据是怎么解决前面三个难题的:「供给、承诺和监督」,对吧?

第四章叫「制度变迁分析」,不知道什么意思。

继续看第五章,叫「制度失败和制度脆弱性分析」,然后我们看第五章底下又是我们不知道是什么的池塘、灌溉又来了。但是我们看标题,失败分析,说明这是反例嘛。第三章叫「长期存续的……」,哦,这是研究的成功案例,第五章研究的是失败的案例。

再回头看第四章,每一节都是并列的,都是些要素,这一章应该是在讲哪些因素容易导致失败。

继续往下看,第六章第一节又把「供给、承诺和监督」给提出来了,可见这一章是对我们在第三章没有回答问题的最后结论。那么,第六章第一节一定是核心论点所在的一节。

我们综合一下,大概也就知道每一章该怎么读了。

重点在第六章的第一节,结论就在这一节。应该直奔结论,先看这一节。顺带看一下后面两节,通过理解她对「慈母思维」的批判,锁定她的「思维模型」。

然后再倒过来看第三章和第五章的最后一节,找成功原因和失败原因,先理解消化。然后在这两章里面各自找一个重点的例子读一遍。就可以了!

你看,我们只花了几分钟时间,大概就能理解一本书在讲什么了,还是一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成名作。

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带着这种思路往下看,就可以顺藤摸瓜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在课程里面讲到的「思维模型」大家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实操。长期积累下来,你的读书功力定会大幅涨近,你读书的速度就越快。甚至就可以经常像刚才这样,通过看目录就能了解一本书的基本思想和重要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