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寻 银 川 文 化 根 基, 关 注 本 土 人 文 历 史, 解 读 银 川 人 文 精 神。 宁夏60年 秦韵飘扬六十年 4月的宁夏南部山区春寒料峭。清明节假期第一天,宁夏秦腔剧院的演职人员们像往常一样赶往演出的下一个村庄。 春节过后,宁夏秦腔剧院拉开了新一年“送戏下乡”惠民文艺演出的序幕,连续多日在各个乡村之间的奔波,大伙脸上并没有表现出疲惫,无论是演员、还是乐队成员,大家都在为每一场演出前的准备而紧张忙碌着。 早晨九点,海原县关庄村的村民们就早早来到戏台前,准备占个好位子等着看戏,锣鼓未响,戏台下已挤满了人。上午十点,随着铿锵的锣鼓声逐渐响彻乡村,各式乐器飞出悠扬曲韵,村民们盼望已久的大戏开演了。 今年80岁的孙玉梅,是宁夏秦腔剧院的退休演员,虽然退休多年,但是秦腔一直伴随着老人的生活不曾间断。自幼喜欢戏曲的孙玉梅,在12岁那年,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开始学习秦腔。 1950年5月,宁夏政府批准成立了银川剧社,前身是1935年成立的“觉民学社”和1942年成立的“庚辰俱乐部”。人员以原觉民学社的教练、演员为主,紧接着,银川剧社招收了第一批女学员,孙玉梅就在其中。 1958年,自治区成立,银川剧团与银光剧团合并,成立了宁夏秦腔剧院,分为一团和二团,被分在一团的的孙玉梅除主演花旦,也演青衣、老旦,有时还演生角。她演戏声情并茂,善于借鉴,注重人物心理,以情动人,唱、做都为塑造人物服务。凭借着对秦腔艺术的热爱和刻苦练习,孙玉梅开始在宁夏秦腔界中崭露头角。 ![]() ![]()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宁夏各地剧团陆续恢复,全区共有专业剧团二十个,从业人员达到两千余名。从那时起,宁夏秦腔剧院除了平时正常的演出之外,还将戏曲送到乡下老百姓中间。 ![]() 如今,宁夏秦腔剧院的演出大篷车仍然行驶在乡间。一年365天,剧院的演职人员大半年的时间都走在路上。他们把精彩的演出源源不断地送到乡镇农村、田间地头,把艺术的根深深扎在农村这片沃野之上。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宁夏秦腔剧院的演出大篷车开到哪里,哪里就有老百姓的欢呼与热情,演出虽然幸苦,可是一想起山村里的观众的喜爱与信任,剧院的每一位演职人员都觉得幸苦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 ![]() 从1935年的宁夏觉民学社,到今天的宁夏秦腔剧团,无数秦腔艺术家因为他们的热爱和传承,让古老而传统的秦腔艺术在今天仍有无数痴迷的观众,也让秦腔秦韵在宁夏这片土地上飘扬六十余载。 ![]() 文化银川CultureYC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