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街巷见证了宝鸡的发展史

 songsgt 2018-05-26

  编者按:很多人都觉得,宝鸡古老而年轻,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的确,它古老到 7000多年前就已闪现出文明的曙光,不论时光如何变迁,总有一些地方,把那些已经逝去的记忆保留在人们的视线里,并在时代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龙泉巷 7000年繁华的见证

  龙泉巷因一眼龙泉得名,却因东仁堡出名。

  龙泉也许还在,也许还在这条旧巷的某一处地下汩汩流淌。东仁堡已经拆了,这个象征着曾经的大家族的城堡只留下了一个地名,龙泉巷是东仁堡西门外的南北路,短,却繁华。

  龙泉巷从什么时候开始繁华的?巷子里的北首岭遗址不知道够不够早,这个遗址上最早的人类活动,被考古学者确定在公元前 5150年,说宝鸡 7000多年历史的概念,也是从这里来的。从遗址中居住、生活、丧葬甚至祭祀的痕迹能看出来,金陵河西岸的袅袅炊烟,从 7000多年前至今,从未断绝。河边的胶泥被烧成能够像现代挎包一样穿根带子背在身上的模样,还画了精美的花纹,花纹的经典程度,让 LV的设计师都会惭愧。

  当然,谁也说不清龙泉巷这条路是不是被人们走了7000年,它的得名时间也消失在历史的那一头。作为东仁堡的西门外大街,龙泉巷的重要无可撼动。在汽车少的年代以及以前,凤翔人来宝鸡要上蟠龙塬下金陵河进龙泉巷,因为这里是宝鸡到凤翔最短的直线距离。而从北边平凉下来的商队,进宝鸡城也得从龙泉巷通过。行旅多了,商铺就多了。何况,从龙泉巷向南,就是宝鸡旧城的东关大街,也就是后来最繁华的宝鸡老火车站的位置。按照宝鸡旧城周围的地形,从北面入城,龙泉巷是钥匙。

  1948年 4月 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二纵队攻占陵原,凌晨时分潜入龙泉巷,打开宝鸡东大门,宝鸡第一次解放。

  此后,龙泉巷依旧繁华,挤挤挨挨的民居间形成了许多条互相交错的窄巷。每到清晨,一家家平房的窗户被灯照亮,在一阵煤烟和稀饭的味道之后,就是叮叮咣咣的推自行车上班的声音。白天,这里反倒平静下来,把喧闹推到刚刚修好的宝平路上,宝平路曾经一段时期的繁荣和喧嚣,其实就是龙泉巷的延续和扩大。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有了说话声、收音机里的歌声,统一在巷道大喇叭《新闻和报纸摘要》的播送声里,炊烟又起,与早上的清淡不同,多了烙饼的油香和炝锅的辣椒香。

  现在的龙泉巷已经成了北首岭博物馆门前一条漂亮的林荫大道,傍晚时分,一家挨着一家清真菜馆和烤肉摊子挤满了来大快朵颐的市民,这是只有真正的宝鸡人才知道的美食据点,这里食物味道的正宗和就餐环境的自在,让古老的街巷活色生香。(记者 陈亮)

  店子街 东行路上的驿站

  店子街算是宝鸡市区一条比较偏的街道,但在过去,它是从宝鸡老县城到十里铺地区经过的一个繁华去处,更是平凉、陇县、千阳一带下来的人东行的重要驿站。

  “很多人搞不清楚,店子街不叫‘电子街’,‘店’是商店的‘店’,在清朝时这条街叫‘店子上’。”宝鸡地方志研究者李春林先生说。

  “店子上”得名始于一次群体械斗。据传,有一年阴历二月十九,正值宝鸡县民众迎火神庙会,城西庙儿(今纸坊头)一带的居民和城东店子街的居民为争抬火神像,发生了争吵,争得不可开交,告状告到了县衙。经县官裁决:以后奉火神次序,“店子”为“上”,“庙儿”为“下”,再毋争论!从此“店子上”“庙儿下”就这么叫开了。

  到清末时,“店子上”改名为“金陵店”,“金陵店”这个称呼沿用到 1947年,又改为“店子街”,一直沿用至今。但在上世纪 60年代时,“店子街”一度拥有一个时髦的别名——“立新街”。

  不管咋改,长久以来,店子街作为东来西往的商旅转运处和脚夫的歇脚地一直没变。在长约 150米的街道上,挤了 30多家形形色色的店铺,有酒坊、油坊、豆腐坊,有柴市、杂货铺和理发店,车来人往,好不热闹!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金陵堰顺街而过,灌溉着店子街南面的广大农田。再后来,街上的店铺少了,没了,宝鸡市医药公司仓库、宝鸡市五金仓库、市蔬菜公司仓库、市农机公司仓库等陆续建立,仓储取代了店铺,成为店子街的新景观。

  昔日的车马店铺店子街如今已变为以居民生活小区为主的街道。矗立街北的万佳家具城,大概算是店子街的标志性建筑了。马路比以前要平整得多了,街道两旁的绿色也多了起来,众多的餐饮店和中小型超市,为这条老街上的居民提供着生活便利。(记者 巨侃)

  斗鸡路 曾经的粮食交易市场

  斗鸡作为地名,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出现过,而宝鸡斗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宝鸡斗鸡被很多外地人所熟知,还要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说起,当时因为一些企业搬迁至此,一时名声大噪,享誉海内外。因为有企业迁入,1938年,新拓了一条东西走向的街——斗鸡路,它位于宏文路以北,陇海铁路以南,斗中路以西,全长 1000多米。

  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资本家荣德生的女婿李国伟将原在汉口的申新纺纱四厂迁到宝鸡,厂址就选在斗鸡路的北边;同年,福新第五面粉厂由汉口迁至斗鸡路,大新面粉厂由河南漯河也迁至此处,两个日产面粉都在二三十吨的大企业,每天源源不断地把生产出的面粉销往外地,并承担了为抗日部队磨制军用面粉的任务。

  正是因为有这些企业的迁入,使得一向荒凉岑寂的斗鸡路一下子热闹起来,也使得宝鸡成了民族工业重镇,这些厂子便是日后斗鸡工业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企业经过技术革新和改造,焕发出勃勃生机,带动了整个宝鸡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这些工厂的内迁,使得斗鸡这块闭塞之地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一下“洋派”了起来,这些随工厂来的南方人,也影响了憨厚质朴的西府人。同时,加上沿着陇海铁路逃难来的人,这里也算是移民区了。当年,成千上万的河南灾民挑着担子逃荒,两只箩筐里,一头坐着孩子,一头装着行李,他们沿着陇海铁路一路奔波,这些人特别吃苦耐劳,他们要么进了斗鸡街上的工厂,要么摆摊做生意,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他们的幸福生活。

  因为面粉厂的迁入,斗鸡路就设了粮行和粮食交易市场,慢慢地大家习惯将这里称之为粮市街。渐渐地,街道两边的商铺越开越多,这些店铺都比较小,大多也售卖一些日用杂货。冬天的时候卖炉子、烟囱,夏天卖凉席、扇子,一年四季家里都能用到的生活用品,可谓是一应俱全。

  到了 1966年,大新路、市场街与粮市街合并统称为灭资路。 1978年,以斗鸡片区的名称更名为斗鸡路一直沿用至今。(记者 于虹)

  票房巷 火车“拉”来的地名

  “票房巷”位于金台区十里铺街道的宏文路西社区内,算得上宝鸡知名老街巷之一,老宝鸡更习惯叫这个地方为“票房后”。现在的年轻人初听“票房巷”的名字,可能会觉得和电影的卖座率相关联,其实,这个地名的产生与陇海铁路有着密切的关系。

  走进票房巷,向老街坊询问地名的由来,他们热情地指向不远处的火车桥洞位置,说缘由就在这里。据老人们回忆,抗战时期,著名的荣(德生)氏企业在上海、武汉等地的工厂遭日机轰炸受重创,荣德生即派女婿李国伟到宝鸡斗鸡长乐塬购买了 400亩土地用于建厂。 1936年,陇海铁路西安至宝鸡段通车,这时的荣氏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除纱厂外,在其周边还建立了造纸厂、机械厂和面粉厂,成为宝鸡当时唯一的工业企业,为了方便厂区物资、设备等的运输需求,国民政府开设了斗鸡台火车站。解放后,斗鸡台火车站也被保留下来,原本的货运专线也成了客货专线。渐渐地,来“票房后”买火车票的人越来越多,这里也变得远近闻名起来。

  在老街坊的印象中,这里之所以叫“票房后”,是因为斗鸡台火车站下面有个卖票的小房子,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火车票代售点,名字就被一直传开了。上世纪 70年代,“票房后”正式更名为“票房巷”。

  2000年,因宝兰铁路二线建设需要,斗鸡台火车站点被取消,售票的小屋随之停止了工作。时光匆匆流逝,十多年里,虽然站点已停,但“票房后”的名字却“走”进了老宝鸡的心里。

  现如今,票房巷、市场街、粮市街、丰业村,汽笛声、叫卖声,夹杂着机器轰鸣声,交汇成一曲独特的旋律,成了这条街的代名词,而它们正好构成了宏文路西社区的辖区。(记者 王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