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虞世南《破邪论序》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人,唐太宗时为弘文馆学士,贞观七年(633年)转秘书监,授银青光禄大夫。书承“二王”,得智永传授,其书端静肃穆,卷舒雅逸,温润遒丽,刚柔相济,有君子之风、高贵之气,后世有论者称“君子藏器,以虞为优”。《破邪论序》为虞世南小楷代表之作。 《破邪论序》用笔的基本特点是丰润圆融,方圆兼用,柔中有刚,以韵取胜。 虞世南《破邪论序》局部 虞世南《破邪论序》局部 虞世南《破邪论序》局部 虞世南《破邪论序》局部 点的写法多露锋入笔,收笔圆润,劲力内含,如露珠轻垂。多点并列时左点左侧,右点右侧,左低右高,变化微妙(如“检”、“无”、“显”)。 检 无 显 横画斜按平出,微向上仰,前部平直,后段加重,收笔回锋,圆润饱满,少有方笔(如“可”、“涛”、“并”)。 ![]() ![]() 可 ![]() 涛 ![]() ![]() 并 竖画起笔藏锋横落,稍顿即下,短竖上粗下细,行笔沉着,长竖挺直,收笔处悬针、垂露兼施,依势随形,并行竖笔和“门”字框两侧的竖笔都有长短、向背的变化(如“图”、“肃”、“测”)。 ![]() ![]() 图 ![]() 肃 ![]() ![]() ![]() 测 撇画右起左行,重按轻收,弧度轻微,短撇粗壮含蓄,长撇挺括有力。捺画笔势绵长,露锋起笔,上段微拱,中段下弯,捺脚均匀下按,快速减力直到末端。撇捺相交相映的字,往往撇短捺长、撇立捺卧,取势平中有险(如“天”、“论”、“文”)。 ![]() ![]() 天 ![]() ![]() ![]() 论 ![]() ![]() ![]() 文 钩挑短促凝重,含蓄有力,斜钩侧锋着纸,挺腕向右下斜出,发力均匀,出钩处停笔调锋向上挑出,其形如戈;横钩出钩处驻笔聚气,微提轻按,向左下出钩,厚重饱满;竖弯钩落笔轻轻发力,行笔圆转舒展,外平内圆,出钩处笔锋微回,聚力向上钩出,力达毫端(如“威”、“宣”、“学”)。 ![]() 威 ![]() 宣 ![]() ![]() ![]() 学 《破邪论序》字形结构变化极为丰富,或拙中见巧,或欹中求正,或密中见疏,或繁中求简,结体宽松,笔画萧散,参差错落,避就得体。长短宽窄用笔严谨而取势自然,跌宕有致而气贯始终(如“丽”、“霞”、“庸”),造型极为巧妙,点画意趣横生,余味无穷。 ![]() 丽 ![]() 霞 ![]() 庸 《破邪论序》在整体章法和艺术风格上,竖有行、横无列,单字自然灵动,行气流畅贯通,呈现出的是一种收敛含蓄、藏秀于中的书卷之美,是一种不露锋、不存火气的清静之美;尚法而不为法所囿,求变而不显踪迹,达到“穷变态于毫端,含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正如虞世南在《笔髓论》中所说:“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 杨明臣,1955年生,河南安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作品数十次入选全国专业性书法展,并多次获奖,2013年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三名工程”大展,多次担任全国、全军书法展览评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