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偶像,偶像作为成长中的“精神伴侣”,在某些时候,正是偶像给予的鼓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我的童年是一个偶像辈出的激情岁月,艰苦朴素,舍己救人,献身国家……他们的这些特质曾经或还影响着这个社会的无数人。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成为我童年的偶像和模仿的对象。 雷锋、王杰、江姐、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还有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英雄儿女》中的王成;《鸡毛信》中的海娃;《闪闪红星》中的潘冬子;《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玉荣和龙梅……这些名字已经成为我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 雷锋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榜样,“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他的这段话,占满了我儿时的课本、作业本和心得体会。 老师要我们学雷锋,见行动。放学后我与几个同学,便在马路上四处张望,盯着过马路的老伯伯、老婆婆,小心翼翼扶他们过马路,在三官堂桥,我们帮拉菜的农民推车上桥,去菜场盆菜摊帮营业员剥毛豆,帮邻居倒垃圾,发烧了还参加班级大扫除擦玻璃窗,因为雷锋叔叔感冒了还去工地帮人家推砖车呢!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的手里,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对叔叔说了声‘叔叔再见’”。 那时的孩子几乎都会唱这首歌,我为了也能得到警察叔叔的表扬,放学后经常低着头在马路上希望也能捡到一分钱,可连续几天都没捡到,有点垂头丧气了,只好忍痛从储蓄罐里倒出一分钱,怀揣着直奔江苏路愚园路口的警察岗亭,走在路上,握紧的掌心松开了,隐隐有些不舍,却仍把捂得发热的一个硬币怯生生地交给了警察叔叔。穿着白色制服的警察叔叔摸着我的头“乖孩子…好样的。”我听了想吃了蜜一样甜。 警察叔叔又说:“今天,你是第六个来交一分钱的小朋友啦。”我听了一怔,有点后悔,心想,早一点来该多好啊。我跑回了家,记下了日记:“拾金不昧记。”次日,日记交上去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段话我记得在小学课本上读过的,后来一直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很多次学毛著的交流中被引用,我为此还去借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对书中主人公保尔的崇拜也是五体投地的。他手拿铁锹,头戴军帽,大衣被风吹起的帅样,令我近乎痴迷,我对保尔的狂热,也并不逊色于今天的追星族。他与冬妮娅的那种痴情也成为心中朦胧的渴望。 夏伯阳,这是我崇拜的另一个前苏联传奇式战斗英雄夏伯阳。他骑着高头大马,挥舞着战刀,高喊着“乌拉”,率领骑兵冲锋的形象威风凛凛。我与玩伴在中山公园假山上玩打仗的游戏,也叫着“乌拉”,“乌拉”,手拿着树杈,冲下山去抓俘虏。 那时,我心中装着所有知道的英雄,他们都是我的偶像。 李向阳,这个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人,“什么的干活!”“八路军李向阳的干活。”听到这个回答,鬼子不是吓得半死,就是马上被“啪,啪”两枪击毙,就连凶残无比的松井小队长,最后,在李向阳的面前也只能剖腹自尽。在崇尚英雄的年代里,这是最让我激动的一幕,为此《平原游击队》我不止看了十余遍。 我处处模仿李向阳的一举一动,在中山公园的大草坪上,我叫玩伴扮“小鬼子”,自己从腰间拔出火柴盒枪将“小鬼子”一一击毙,还让他们佯装“啊”的一声倒在地上装死,在他们的一致要求下,让我扮松井小队长,我拿着一根粗壮树枝当日本军刀来了个当众剖腹自杀,假装一副痛苦不堪的样子,仰面倒在草地上。 童年看到的连环画和电影几乎都是反映革命战争故事的,阅读的书籍,也是《红岩》、《红日》、《红旗谱》等。 看多了,对电影里的经典台词都能过目不忘,至今都能熟练地说出来,电影《南征北战》:“不,军座,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渡江侦察记》:“长江,长江,我是黄河,听到请回答。”《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地道战》:“汤司令,高,高,实在是高。”《闪闪的红星》:“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列宁在1918》瓦西里说:“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这些电影台词,想必那个年代长大的人都会记得吧。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编辑丨长宁区新闻宣传中心 高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