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灸法之论

 lvzhifeng 2018-05-27



  
黄帝《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的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的理论和方法。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素问.通评虚实论篇》: “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灵枢.官能,第73章》: “针所不及,灸之所宜......阴阳俱虚,火自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的说法。
 

      


  俗话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做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流水。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与西医的“交叉感染”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要做伤口消毒处理,而灸疮流脓,只需要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究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盈,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所说的感染发炎的情况。
  

    


灸疮流脓,属于局部元气充足的情况,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而感染发炎是局部元气虚弱的情况就会有红、肿、热、痛的症状表现。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受伤是很难愈合的,而给其施以足够的化脓灸后,伤口愈合也十分迅速。西医医生如果没有亲眼见到,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药之不及,针之不利,必灸之!” 平常人通常将针法,和灸法统称为针灸。比如人们常说:有病可以去扎扎针灸。其实针与灸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虽然针灸都是来自经络学说,但治疗范围、方法和效果却有着很大的差别。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则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施用灸法,只是施灸的穴位和壮数的数量大小有所区别罢了。

           


明.杨继洲曾说过:“病在肠胃,非药而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此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灸、爇(ruo)、熨不能以达。”   明.李梃《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其实,所谓针药所不急”,是因为针刺需要调动元气,对于阴盛阳虚的情况,是不适合针刺的。而元气虚弱、胃功能极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避开脾、胃、肾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经调脉。

      


灸法尤其对一切寒湿痹痛,和久病体弱者,具有促其产生温热,发挥温通气血、固本培元、收摄虚火、去寒除湿的作用。灸法不仅能够治病,而且能够预防疾病,具有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也就是当今社会所说的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