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上最勇敢的女人,经受两次大战,让英国人度过了美好的100年

 山地之仔 2018-05-27

厉害了同学

她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女人,她从一名出生在伦敦赫特福郡普通女子,有传言说1960年她被伯爵和伯爵夫人所收养,后来她成为了英国人民举国倾慕的王后,在那个年代她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在那个德国纳粹军猖獗的时代,曾被希特勒称之为”欧洲最可怕的女人“无论在世界的那个角落,女王每天都像是在跟他通电话,它象征这和平、争议、勇气,她让用国人度过了美好的100年,她就是伊丽莎白·鲍斯-莱昂,现任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母亲。

伊丽莎白和丈夫亚伯特

穿越世纪的优雅,面对希特勒德军的疯狂轰炸仍从容镇定

伊丽莎白·鲍斯-莱昂王太后生于1900年,是英国苏格兰格拉姆斯勋爵的女儿。在她20岁时,已经是当时英国远近闻名的美少女。甚至有人说她当年的魅力甚至超过了戴安娜王妃,是当时用过皇室最美丽的女人。

1923年4月26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她与英国乔治五世国王的次子约克公爵结婚。婚礼结束后伊丽莎白把她的花束留在了教堂路上的无名战士墓,当时的她朝气蓬勃、举止大方,以爱笑著称。她灿烂、真诚的微笑给所有人留下了良好印象,她那苏格兰人的浪漫情怀博得公众好评,也给王室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1926年,伊丽莎白生下小公主,就是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二世、玛格丽特、亚伯特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伊丽莎白在乱世中更让英国人民为她的优雅从容所感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经贵为王后的她,在德军的狂轰滥炸中一直和国王一起留在白金汉宫。她没有躲避,一如既往地以优雅从容的态度去工作和生活。当德国飞机把伦敦炸成了一片废墟时,她身着漂亮的服装,披着雅致的蓝色狐皮披肩在冒着黑烟的废墟上奔走,激励臣民鼓起勇气,抗战到底。在她的精神感染下,英国人民就像有了主心骨。在每天炸弹都呼啸而下的日子里,英国人民没有退缩,因为他们知道,国王、王后和他们同在。

  在战后的半个世纪中,伊丽莎白王太后仍然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她始终保持着端庄得体、谨慎自重的传统美德。她和蔼的微笑、机智的幽默永远都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记忆。《泰晤士报》曾这样形容王太后:“她在不平凡的生活中,发扬了平凡生活的美德。”与略显威严的伊丽莎白二世相比,伊丽莎白王太后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总是那么的优雅从容,和蔼可亲。

进入老年之后的王太后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当王太后100岁寿辰的时候,她的亮相让全英国人民最后一次感受到了她的优雅。2000年6月21日,她参加英女王夫妇在温莎堡为她的生日举行的招待会与舞会。100岁的她穿一套粉红色的套裙,挂三串珍珠项链,别着蓝宝碎钻胸针,微笑着向众人挥手。她依然优雅的喝着她钟爱的杜松子酒,跳着她熟悉的慢步舞。7月19日,英王室特地为她的生日举行约有1万名嘉宾出席的大型庆祝活动。在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陪同和近卫军骑兵旅的护卫下,她检阅大约7000人组成的仪仗队和民间游行队伍,她依然是容光焕发。100年的优雅就这样定格在英国人民的脑海中。

穿越一个世纪的忠诚,英国人中永远的王太后

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伊丽莎白王太后一直被视为英国精神的象征,也一直被视为英国王室的基柱。因为,她用她的忠诚和勇气支撑着王室,保护着英国。

  1936年,英王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坚持要娶美国离婚女子辛普森夫人为妻,引发了一场立宪危机,迫使一向不问世事的约克公爵出面继承王位,称乔治六世,伊丽莎白因此成为王后。尽管伊丽莎白更向往平静的家庭生活,但她还是坚定地站在丈夫的身边,帮他度过了最艰难的那段时光。乔治六世有严重的口吃,发表讲话都非常吃力,连几句很简单的话都结结巴巴地讲不出来。他十分为难,总嚷嚷着不当这个国王了。如果他真的不干了,王室的继承又要发生危机。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是王后鼓舞了国王。王后找了一位语音训练师,训练国王说话,效果真的不错。终于,乔治六世不仅敢在公众场合讲话了,而且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她的支持和关爱下,乔治六世很快成为一名受人爱戴的君主。伊丽莎白王后的鼓励对乔治六世履行国王职责发挥了巨大作用,挽救了英国王室。

穿越世纪的她经历了人的一生中所有的荣耀和苦难。她为全体国民树立了幸福家庭的典范;她造就了一位国王并成为了伟大的王后;她是大战期间勇气的化身;她是江河日下的英皇族史上最后的完美代表……

伊丽莎白王太后已经逝世了,但英国人民仍然十分怀念这位“全英最受人敬爱的祖母。英国耗资100万英镑建一座纪念公园和一个圆形剧场,以纪念这位历经六位国王更替,走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坚强、勇敢的王太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