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唱课】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萧白谈无伴奏合唱

 陆汝杰 2018-05-27

萧白,1932年7月生,又名叶赫那拉崇孚,满族,辽宁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兼修作曲。中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国家一级作曲家。



我们的无伴奏合唱搞了很多年了,而且规模越搞越大。现在反过头来看一看,我们从搞无伴奏以来,我想这个起点,和今天相比,应该说有一个质的变化。若追溯一下初衷,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活动,我们国家的合唱历史和欧洲的合唱历史差别太大。欧洲合唱1700年,我们仅仅有100年。我们对合唱的理解,对合唱作品的了解,我们听到的,我们看到的,太少。我们和世界的距离拉得很大,如果这个距离再不缩小的话,我们的合唱虽然参加的人数众多,但是可能在艺术上被边缘化了。出于这样一个原因,用什么办法能够比较有效的,尽快的拉近距离,让我们尽快的能够走向国际的合唱空间去,这就是我们最早的初衷。我们找到了一个方式,当时还是一种试验。能不能通过无伴奏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习惯的演唱方式,对无伴奏合唱所要求的艺术标准,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是非常大的。但是对于合唱的理解,只有从无伴奏里头才能真正体现人声的美,人声艺术的感染力。说得简单一点,过去我们的演唱原则是粗放性的,我们要从粗放的生产状态变成一种精细的生产方式,这个转变是很艰难的。就像生产大吊车的,你一定要他生产精密仪器,这首先要有一个观念上的改变。我记得第一次我们搞无伴奏的时候,多数都没有把握,也不知道这无伴奏合唱的标准,但是我们还是一步一步地走下来了。我记得有一个例子最明显,我们的宝钢老年合唱团,他们是一个很好的团,这个团原来在国家的老年合唱比赛当中总是拿金奖的,但是他们的排名总是在七、八的位子上。他们经过一年的无伴奏训练,那一年他们居然就跳到了全国比赛的第一。他们深感到无伴奏合唱这个方式对我们理解合唱有极大的好处。这个主要表现在我们有多种的标准在训练我们这个队伍。这里就涉及到我们今天的评分问题。一般我不主张搞什么比赛,比赛可能要赛出问题,但是比赛又是一种激励的组织方式,也不能完全否定它。那么怎么让比赛不致于产生矛盾,不产生负面作用,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事情中国合唱协会作了一个全面的考察,包括我们到国外的国际合唱比赛当中去体验,去参与,去学习。最后,我们找到了一个方式,就是评分的标准。我们今天的比赛就是按照这个标准进行的。在座的可能有点不知道,我们分三项评分,这是从国际合唱比赛当中的一些经验,结合我们中国的实践来制定的。

 第一个叫“准确”,第二个叫“音质”,第三个是“表现”。你每唱一个歌,我们就打三个分。三个分加在一起,就是您这个歌的得分。第二个歌再打三个分,所以,今天我们的评委每个团队都打了六个分。这六个分的相加再除二,这就是你的得分,这是计算分数的方法。我要说的不是这个,是要说制定的这个标准,这个标准不应该是评委手中评判的武器,给你多少按照这个标准。我希望这个标准能成为每一个参加合唱的人的自我标准,如果哪一天我们做到这样了,那我们的合唱就有一个更大的飞跃。现在我讲“准确”,这里头有很多细目,我觉得现在我们出现的很多问题,没有走进细目。

准确”他是考验一个队伍的基础能力,包括速度、音准、节奏、节拍、力度,就是谱子上记载的所有的符号,你做得准确不准确,这是一个标准。举个例子,今天大家听了,关于音准问题,我们有很大的提高。回想前几届开始搞无伴奏的时候,跑调的,开始和到最后不在一个调上的,中间就走了的,经常会出现。但是这几年大家注意到这个问题,在音准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讲音准的时候,在中国合唱的标准上,他有一个括弧,横向、纵向。为什么这样细致地分述呢?就是你注意了横的音准,就是我们的旋律音准,这个我们已经开始在做,做得不错。但纵向音准,还没有被人,更多的队伍所理解。我们的作品,很多是和声性的,每一个出来,它有一个纵向的关系。我们很少听到有的队伍是按照纵向音准的要求排练的。一句里四个和弦,你练没练过纵向的四个和弦的音准关系,如果你练过了,纵向音准准确了,那么你再连起来唱,它就是合理的变化。我们讲什么叫融合,就是通过这些活动,基础的训练,我们能把声音、音准融合在一起。但我们往往习惯地各唱各的,四个声部按照拍子一起来,很粗放地和在一起,那不是融合,那是凑合。说到“音准”问题,我特别要强调这件事情,如果说我们再想跨进一步的话,那我们在音准问题上要过去。另外常说的速度,这里特别要提到指挥,你用什么速度来演唱这首歌,谱子上有明确规定的,你是不是按照上面的规定去做。这里头经常会出现你速度和谱子上速度是不一样的。这有什么关系呢?速度所定下来的,就是这个作品的律动,用生活的话说,就是这个作品的心跳,如果心跳快了或慢了,就生病了。希望大家非常能够注意到速度的含义,通过速度能够理解到作家的意图。

第二个,我们讲“音质”,实际上就是你的演唱能力。这个演唱能力,包括发声、用声的能力,音色的美感,这都是个体的。集体的包括:声部的统一、声部间的平衡和整体的谐和。这都是演唱范围的,你有没有能力这样做。我们提到在声部训练上,就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特别是后者声部间的平衡,我们很少花更大的功夫去做。另外,我们有些本来唱得很准,声音也不错,但是听上去不舒服。为什么?它四个声部的关系没摆好,就声部之间不是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他是不平衡的,不该出来的音,冒出来了,准的,但破坏了平衡感,很难达到最后的谐和。我们要求和谐这个谐和感,是我们合唱美学最后追求的标准,如果没有谐和就没有合唱。

讲到“表现”,就是我们的音乐表现。这点,有个时期产生了好多误会。一讲表现在舞台上跳起舞来了,加上好多不该加的动作,好像这个就是表现了。我们讲的是音乐表现,音乐表现到底包括些什么?它包括:作品演唱的结构感。每个作品都是一篇文章啊,它的句法、段落、标点符号,唱出来了没有?句不清,段不清,呼成一片。就好比一个误打标点符号的文章,你怎么读怎么不对。这就是对作品结构诠释的认识和表达。

还有一个重要的是风格感。你唱什么歌?是不是做到这样了?你唱的是外国歌,我听的是中国歌。你本来唱一个地区的民歌,我听起来像外国歌。每一个作品有它独特的个性,这就是风格,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要求。话可以说得很通俗,你唱什么?首先应该知道它是什么。然后就是你唱什么应该像什么。刚刚我们听了交大老年大学合唱团唱的《圣母颂》,我们听下去,就是一个教堂的声音。他把握住了作品的风格。如果他不这样演唱,那就不是这个作品了。那么倒过来讲,今天台上有一位唱《娄山关》用这种办法唱,那我们就没法听了。作品千百种,风格是多样的。我们要知道这个作品它的基本风格是什么,进一步要求你在声音上也要和这个作品所需要的东西一致,这个要求就不简单了。我们使用的声音过分的单一。今天我们在舞台上就是最后一个队伍,那全是年青人,他们发出一种年青人的声音,在今天整个的演出过程当中,他们很突出,这是一种音色,合唱是有很多音色的。在这里必须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我们有一个过渡的时期,过去我们演唱有一个观念上的就是我们今天从一个大一统的演唱方式变成多样化的演唱方式,我的脑子转得过来吗?我今天听到有几个队伍就是他们沿着过去那大一统的演唱方法唱一切歌曲。这样你就很难做到真正水平的提高。这些事情我们可以没完没了地说下去,因为内容太复杂,太多。好久不见了,也快过年了,应该说点好话,可是过年还没到,就说点不好听的话。就是我们,还不止我们上海,有的时候我为上海着急。在别的地方人家总问我,你们上海怎么不拿一个好队伍给我们看看,怎么那么保守。其实这个话我还真说不出来,我自己心里知道,我们还真拿不出一支在全国当当响的队伍,只能哑巴吃黄连往肚子里咽。人家以为我们有好的,堂堂上海,怎么这样。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褒贬,在整体上海来说,我在下面讲:我们上海是打团体赛,咱们不打个人赛。从整体水平,我们城市的这个文化基奠,基本的水平,打成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我们的差距不是太大,整体水平还可以,比外地的地区要好一些。但是真正的我们没有出现非常突出的队伍,原因在哪里?我们几年也在找这个原因,找到最后,今天我不得不说了,就在我们的指挥身上。好的指挥就带出好的队伍,同样一支队伍,能把金奖的队伍打到铜奖去。我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今天我很开心,有很多年轻的指挥出来了,但是我话要说,年轻的指挥你缺乏经验,先不要得意。我们老的指挥我也要说话,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虽然年纪大了,也应该学,不学是没办法提高合唱队伍的。所以我今天就是这么一句话:努力学习,提高水平,让上海合唱真正的再迈上一个台阶。

转自萧白在上海市第三届无伴奏合唱比赛决赛上的点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