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符中的《简·爱》

 鲜艳小花 2018-05-27


夏洛蒂·博朗特的《简·爱》是一个揉合了黑暗与爱的故事,略带些晦暗悬疑的奇情色调,但本质流露着含蓄深刻的情感。其动人又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特质,使该著作多次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作品。早期较为知名的版本,是《公民凯恩》导演奥森·威尔斯于1943年主演的大银幕电影版,由美国已故配乐家伯纳德·赫尔曼出任电影配乐,气质幽暗阴沉,对戏剧性的处理也较为激烈紧张充满了离奇怪诞的气质,以一部文学电影音乐来说,赫尔曼笔下的《简·爱》,仿佛一篇阴郁恐怖的'乡野鬼屋传奇'。(却很适合睡前带着耳机开大音量独立欣赏。)相形之下,约翰·威廉姆斯的电视电影版配乐,就要来的优美诗意得多。


在电影音乐中运用浪漫主义时期古典音乐的作曲方法是威廉姆斯最擅运用且赖以成名的。但很有意思的是,此公其实甚少为古典文学或古装历史电影谱写配乐,也因此,《简·爱》在威廉姆斯的作品中不仅品质很高,也显得别具特色。虽然这是1971年的作品,却已经呈现出威廉姆斯许多音乐技巧上的突破,我们不难在其中窥见诸多威廉姆斯日后的反复运用的手法,是威廉姆斯早期作品中,手法极为纯熟的代表作,也一向被威廉姆斯本人视作最具典型性,也是个人最喜爱的作品。这部配乐继1968年的电视连续剧《海蒂》之后,为威廉姆斯带来第二座艾美奖。整部配乐呈现了优雅的英伦气质,制作成唱片销售的电影音乐以故事情节顺序编排,单独听几乎就像一部精练的音乐小说。


通过电影散播而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简·爱主题'气质内敛典雅,旋律委婉动人,毫不煽情地表达出深刻真挚的情感与风格鲜明的英国味道,是我个人觉得约翰·威廉姆斯写过最具有克制性美感的爱情主题。(这一点很像影片中的女主角苏珊娜·约克。而在威廉姆斯其后浩如烟海的主题性音乐作品中,总有感情控制力欠缺或硬性煽情的嫌疑。)所以对于这首作品,似乎也就没有必要再堆砌文字描述了。



'序曲'以大部分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桑菲尔德庄园弥漫着不祥情绪的主题旋律开场,展开气质古典的弦乐赋格后,幽幽引出'简·爱'的主题旋律,涂抹出一种温柔雅致,不温不火的成熟情调,揭开故事序幕。在优雅华美中带了丝丝感伤,为故事做了一个精致的破题。



'洛伍德'则勾勒出简·爱少女时期寄宿学院的生活,细致单纯却也苦闷拘谨,淡淡地透露了简·爱好友海伦横死的悲剧,因此整首作品弥漫着一股苦愁的焦味。


'前往桑菲尔德'描写长大后的简·爱,离开学校前住桑菲尔德庄园担任家庭教师的旅程,是一段十分欢快的乐章,终于一扫前头部分配乐的沉郁色彩,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待。在作曲手法上呈现的是威廉姆斯中后期八、九十年代的动作音乐风格,是相当出彩的作品,展现了饱满华丽的管弦乐风采,在奔腾烂漫的神韵中又带着几分古朴的优美情怀。



'在桑菲尔德'以轻快愉悦的民间舞曲,表现庄园内的纯朴悠闲,和乐甜美的田园生活。然后'梅森先生的到来'曲风一转重回到气息阴暗的主题,迥然于光明的阴暗面,神秘禁忌的阁楼,行迹阴森的仆役,黑夜中怪异的哭号和不能告人的袭击事件,威廉姆斯以阴沉的笔调描绘阴暗诡谲的秘密,对焦虑与不安的情绪掌握得体他写出了故事中的黑暗面,但仍巧妙地维系了整体配乐在音色和情感上的平衡。没有在剧情表现已经十分激烈的场景中添油加醋,不至于像赫尔曼的版本那样变得过于惊悚骇然到了有些癫痫抽筋的地步。(你有没有去过疯人院?)


'会面'描写简·爱与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的相遇,以吉他和幽静的笛声合奏出简·爱的主题,单纯而柔美,优雅的笔含而不露地流泻出款款深情,似乎能听到娟细的鹅毛笔在纸张上流淌的'沙沙'声,感觉格外动人。



然而在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婚礼上,好像掩藏地很好的秘密被残酷揭穿,阁楼中深锁的,是罗切斯特精神失常的妻子……这里威廉姆斯塑造出晴天霹雳、情感碎裂的情境。其中大胆地使用了音质空洞冰冷的电子乐器,算是少数笔触较为强烈的段落,在种种压抑与欺瞒终于行至爆发之际刻画出令人陡然心寒的悲剧性转折。


'穿越原野'描写万念俱灰的简·爱千里跋涉,漂泊返乡的悲伤旅程,简·爱的主题变奏充满了哀伤与挣扎,音乐随着故事走进了一种无奈与感伤,简·爱的主题旋律一次次若隐若现地扬起时,看似华美依旧,却承载了更多的哀愁与萧瑟。心力交瘁的简·爱重病一场,在亲人与士绅约翰的照料下才逐渐复原。



'复苏'是约翰的主题,威廉姆斯在《简·爱》的配乐中始终维持着英式格调的含蓄之美,其中又以这首作品为最,曲子中仅管乐流露出真切的情感,然而表现却极为内敛自持,将此角色的形象,与对简·爱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愫表达得相当传神.最后一首曲子'团聚'描写简·爱婉言拒了约翰的追求,伊人从心而重返桑菲尔德,然而此地却已付之一炬,打探之下才得知'阁楼上疯女人'酿成大火,亦不幸葬生火海,而为了救出妻子,罗切斯特先生在大火中失去了容貌和视力,遁隐乡间、聊度残生。在花园中,简·爱找到了失明的丈夫……



'简、简,真的是你……'


威廉姆斯也借着简·爱的主题,书写下沉静而优美的尾声。


'我回家了,爱德华,让我留下吧。'



比较之下,威廉姆斯的《简·爱》的确是一个比赫尔曼更动人也更符合原著气质的配乐版本,不过两者之间表现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这两部影片在编导上,具有不同的故事诠释角度,因而音乐家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从气质上讲赫尔曼的音乐无论如何都比威廉姆斯要'硬核'得多。)而约翰·威廉姆斯的成功,除了音乐本身的深刻性与唯美性之外,对英国音乐含蓄保守的韵味更有独到传神的掌握,整个作品反映出古朴端庄,柔美典雅的古典文学风格。不过,原声唱片并不是这部配乐最出色的演出版本,威廉姆斯后来曾将这部配乐改编成三段式的组曲作品,其中两段分别是将'前往桑菲尔德'和'复苏'稍加改编延伸而成,至于另一段则是将'序曲'中较为阴沉的'桑菲尔德主题'删除,再结合'团聚'中的某些片段,融合为一的作品。整部组曲可谓去芜存菁、近乎完美。


最初约翰·威廉姆斯有意改写《简·爱》组曲版本时,才突然发现手稿已经随着桑菲尔德庄园一同焚毁(笑),但由于这部作品对于威廉姆斯的'文青时代'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因此威廉姆斯根据当时电视中的配乐,一步步费力地重新'听写'改编这部作品。这个组曲唯一的录音曾于1988年,收录在波士顿流行管弦乐团的专辑中,同时这张专辑还收录了拉尔夫·沃恩·威廉斯的《绿袖子幻想曲》等知名英国古典民谣作品,对照之下,更能显示威廉姆斯在《简·爱》中对英国风格精湛的模仿和操纵(您若要听真正的英国配乐风格,还是找约翰·巴里或者乔治·芬顿吧。),很可惜的是,这张唱片已经停止压片生产,倒是早几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偶然听到过一次,自此便音讯皆无。我曾经十分卖力地淘找,也终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当年在好莱坞纯管弦电影配乐几乎穷途末路的七十年代,三位以管弦电影配乐见长的后起之秀,曾被'黄金时代'的电影音乐前辈们,视之为来日重振好莱坞电影配乐的希望。他们是杰瑞·哥德史密斯,埃莫·伯恩斯坦,以及约翰·威廉姆斯。这三人都已经证明了当年几位电影音乐大师没有听走耳,只是光阴荏苒之间哥德史密斯与伯恩斯坦均在去年(2004年)相继辞世。'弦乐三重奏'中仅剩下须发皆白的威廉姆斯孤独地站在再也无高可攀的顶峰处。现在听《简·爱》的配乐,会发现它其实没有太过出人意表的创新音色或表现手法,但其呈现的,却是一种动人心弦却日渐疏失的美好。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作为《简·爱》在中国广为流传,除了上海电影译制厂无出其右的精彩'配音'之外,还应该感谢当时上海电影乐团同样完美的'配乐'。由于当时还没有多轨录音和国际音轨,为电影配上汉语,再把原来的对白抹掉的同时,也把衬托在对白后面的音乐一起抹掉了。而电影乐团的任务就是重新编排录制这几段在有对话时被去掉的音乐。如何把这些配乐完整还原就是对乐团的考验。当时指挥家陈传熙(也姓陈,巧啊。)为了尽量做到'原汤化原食'反复看原版影片:先听旋律、低音、再听和声、部局、声部的走向与变化则根据前后那些没有对白的音乐段落编排最后把乐曲分解到各种乐器,声部上,再重新组合指挥乐团演出。于是在当年电影上映,如今碟片播放时恐怕观众们也很少会意识到其中的音乐居然有一部分是电影乐团重新'打补丁'录音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