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文甲:“书卷气”不仅仅是把字写小!

 杨关桥 2018-05-27



袁文甲  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展入展

作品规格  120cm×168cm


一、使用工具


笔:狼毫(小)

墨:云头艳

纸:旧纸

砚:端砚


二、创作环境


对周叔弢(tāo)藏书有好感

后搜其《弢翁藏书题跋》两册

有感,便摘录

书写环境平和安静

轻松自然


三、创作思路


此作(如上图)能入

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展比较侥幸

对于周叔弢先生一生致力藏书事业

我非常敬佩

时值正整理这方面的一些资料

读《弢翁藏书题跋》

然后顺手抄录得此


对于此作,后有反思

其一

此非“创作”

自己不敢谈创作

现在也越来越不敢轻易创作

此作叫书写更为合适

是处在“哺乳”阶段的“采集营养”

也是一种集字路径

但此作书写的状态

是非常轻松和自然的

更能表现一点书卷气息

也并未刻意去做过多的安排


其二

此作的“字准、线准”还不够

这恐怕是每个学书者

都会面临的问题

就是“像与不像、准与不准”

彼此对立

需要站在一定的角度来看待

启功先生讲:

“所谓的临帖也是出帖。”

或许任何临摹都是有漏洞的

只是取舍不同而已

当极力地想把字形写准

便会流于形式和刻板

疏远了气息

与原始作品的创作气息和意象相背离


因此

我认为书写就是在二者之间

相互调和的表现过程

不能忘意疏形

亦不能得意忘形


(局部一)  

民国六年(一九一七)丁巳,二十七岁。闰二月十三日夏,萧初赠自钞本《东海渔歌》,是日,文德堂主人韩逢源赠汪尗氏印谱。十一月收得郁氏宜稼堂旧藏万玉堂本《太玄经解赞》。是月,在天津收得南宋初年杭州刻本寒山子诗及宋绍兴刻本诸史提要。十二月朔,取万玉堂本《太玄经解赞》与明靖三年郝梁刻……


书写是需要工夫熬的

日积月累,水滴成川

通过书写让肌肉变得有记忆

必须一点一画求其门径


尽管有理论家认为

技术是艺术中低层次

入门的东西

不过我觉得由低到高

上多少层楼

也得从第一层开始迈起

先积累匠人的工夫

再到匠人的精神品质修养

最后才能到艺术的层次


学书积累的过程

主要分为读帖、临帖、创作


读帖是为了更好地临摹

是思考与背诵的过程

是临摹之前的第一步

要尽可能在读帖时

思考范本的神韵、用笔、结构布局

读帖应从大处着眼

只有重视读帖

才能从心底与古人对话

才能从心底有所体会


临帖分为精临、背临、意临

精临从小处抓起

点画的起、行、收的位置

形态及其承接关系

体会字形的内外空间及姿态

书写中要注意节奏、速度

精临很长一段时间后是意临

意临是创作之前的日课

离开意临很难从原始的精临

脱其束缚而进入创作状态

意临是就某件作品

取其某一元素

或用笔,或用墨,或章法,或意境

然后进行比较自由脱其形束的训练


创作书写阶段

关于书写内容

自己一定要喜欢

并能从心中得到感应

不能过于陌生

太陌生不能产生情感共鸣

最好能理解文意

书写意识,或豪放

或空灵,或文气

最好主题突出

行草书是容易流露情感的书体

因此,在创作上一定要就其内容

和书写寻找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

使人和作品产生共鸣

也会通过作品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交流


在此作的书写中

我尽力靠近民国书者记

读札文之“书卷气”

这种“书卷气”并非仅把字写小

用旧纸抄书

而是在风格和意识上有磨合

把过于逼近形象与过于强调线条相脱离

过于强调和安排是僵化

在自然书写的情况下通过

相对统一的形、线

来表达自己的所想是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