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汝瓷之密码臆测

 渝人紫陵 2018-05-27

汝瓷之密码臆测???

呵呵,受到教授的臆测启发,你懂的。。。汝瓷之密码臆测

汝瓷,千百年来,多少人为之神魂颠倒,魂牵梦萦。

就连乾隆帝都抱憾终身,你说汝瓷是不是很神秘,那是肯定的。

汝瓷非汝窑 !!!

汝瓷是专用词,是指古人说的“青器之首,在官哥钧定之上的汝瓷”

有金国人赵秉文的汝瓷酒尊和清代孙灏的汝瓷为证。

切,怎么不是汝窑酒尊汝窑》呢??? 汝瓷之密码臆测

哦,不然现在那么多汝窑,哪一个不是汝窑瓷器? 哪一件不是汝瓷精品? 

这是概念上的问题,把概念问题搞清楚了,才好臆测,对不对?!

所以,现在吾之臆测的汝瓷就是乾隆帝说的那个汝瓷。

看看乾隆帝的题词就知道汝瓷是多么的难得了。

乾隆皇帝题汝瓷:

     汝州建青窑,珍学柴周式。

 柴已不可得,汝尚逢一二。

乾隆帝怎么只得到一二? 汝瓷之密码臆测   不是他有20多件吗?? 汝瓷之密码臆测

呵呵,可能是他哥子谦虚,只说有一二。

都说汝瓷是宋徽宗臆造的,那他哥子肯定很多哈。汝瓷之密码臆测

汝瓷真的就是宋徽宗臆造出来的吗???

我看未必是哦。。。

汝瓷是宋徽宗臆造出来的,多见于明朝及以后的文字当中,而北宋末期及南宋的文献资料里还真是没有。。。

南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瓷,以定器有芒也。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

禁中就是皇宫内皇帝办公和起居之所,故都时禁中就是说他自己所处时代以前都用的是汝瓷,不是定窑瓷器。那么,故都时也包括北宋早期及中期,当然也包括北宋的末期。

   欧阳修《汝窑花觚

“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

   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

   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

   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的这首诗就已经说明他所处的那个时间及以前的北宋,就是官局造汝窑了。注意是“汝窑花觚”,不是汝瓷花觚”。汝瓷之密码臆测

 欧阳修的这一首汝窑花觚》出自明代刻本的《归田集》,全文如下:

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

据学者欧阳希君先生在以前写就的《汝窑诸问题新考》中说,《归田集》亦属伪书, 不可盲目引用。那么,《汝窑花觚》莫非也是有人假借他的名气而伪造的呢??我也纳闷,有两点。一是他怎么不写成《汝瓷花觚》? 二是他怎么没有具体描述花觚的形态,难道他的文字功力还不如金国人赵秉文?? 其实,诗中对汝瓷的描述还是很独到的,只是对后人来说,就像是谜语,那就暂且称之为“汝瓷之密码的暗码”,留到以后再说。。。

《汝窑诸问题新考》是一篇对汝瓷研究具有一定意义的学术文章,文章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显示了欧阳先生对高古瓷研究的深厚功底。喜欢汝瓷的藏友一定要看看这篇文章,在此,向他表示敬意和感谢。【提示:先生认为就叫汝窑,也就是官汝窑和汝官窑,区别于所谓“民汝窑”(临汝窑或汝州窑)】

奇怪的是,备受欧阳修称赞的苏轼却没有一首有关汝瓷的诗词。其他几位北宋大家也未见有对汝瓷的片言半句。。。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门六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六人,他们几人也没有关于汝瓷的诗词歌赋。

   只是其中的张耒有一首《谢黄师是惠碧瓷枕》

   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

 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

 梦入瑶都碧玉城,仙翁支颐饭未成。

 鹤鸣月高夜三更,报秋不劳桐叶声。

 我老耽书睡苦轻,遶床惟有书纵横。

 不如华堂伴玉屏,宝钿敧斜云髻倾。

诗的第一句就写明了是巩人作枕,也就是巩县窑而已。张耒是六人中最后辞世的一位。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

从现有公开的,也就是可以从度娘和狗哥那儿得到的有关汝瓷的臆造者,绝大多数都指向了北宋末期的宋徽宗赵佶。为啥?因为在他统治的后期,大宋王朝丢失了大片国土,他自己和儿子也被金国人俘虏,最后客死异乡。国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你一个亡国之君,还被人俘虏去了北边,那什么啥的不可以安在你头上,是不是?!而且,有相当权威的研究机构,名人,大家,还有外国的对汝瓷有深度研究且有大大成果的诸多基金会,株式会社等等等等,都大致的计算出汝瓷的生成时间在1086至1126年之间。更有的计算出只有25-26年,有1086-1111年的,有1100-1126年的。还有更为精准的计算出是16年,你看看厉害不!不服都不行。那不是你赵佶臆造的吗?难道这还有假? 汝瓷之密码臆测     不是你是谁? 说是你,就是你,不是也是。不是你也是你,就这么定了哈。嘿嘿,是不是很好玩?! 汝瓷之密码臆测

如果说。汝瓷是宋徽宗臆造的,那么,是谁来帮他哥子完成这个在当时绝对属于“高科技”的任务呢???

宋徽宗时的几个权臣,也就是人们说的北宋末年的六贼: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基本都是宋徽宗时期重要的大臣,这六个人贪赃枉法、横行霸道,弄得民不聊生,是导致当时江南方腊起义和金国入侵中原的罪魁祸首。是民间对北宋年间六个奸臣的合称。蔡京擅长书法,王黼擅长绘画,而朱勔在政和年间,在苏州设置应奉局,摩费官钱,百计求索,勒取花石,用船从淮河、汴河运入京城,号称“花石纲”。此役连年不绝,百姓备遭困扰涂炭,中产之家全都破产,甚至卖子鬻女以供索取。方腊起义时,即以诛杀朱勔为号召。如此看来,这几位都不是汝瓷任务的完成人。

嗯,还有一位,就是高俅高太尉。(?—1126年),北宋末年权臣,宋徽宗时期的官员汴京(今河南开封)人。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对宋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好名贪功的喜好。高俅管理禁军,在军队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元祐八年(1093年),高俅原本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苏轼被流放外出,才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

高俅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关键是,高球的“蹴鞠”功夫一流,非一般人可比。王诜是宋神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赵佶(后来的徽宗皇帝)的姑夫,王诜是一个“书画高手”。赵佶还是端王的时候,就经常和王诜那一帮皇亲国戚一起“蹴鞠”和欣赏字画。“蹴鞠”在北宋早年就很流行,不管是民间,军队还是皇宫里,都是人人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整个宋朝都是,不管是北还是南,可以说是像现在的“乒乓球”一样。高俅在那时就和端王赵佶熟悉了,在赵佶即位后,高俅很快就得到徽宗的信任。如此看来,高俅与那六位不是一条战壕的“战友”。不过,也不是啥子好人哈。

《靖康要录》载:“靖康元年五月二十日,“臣僚上言,谨按:高俅……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军伴。军人能出钱贴助军匠者,与免校阅。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诸军。请给既不以时,而俅率敛又多,无以存活,往往别营他业。虽然禁军,亦皆僦力取直以苟衣食,全废校阅,曾不顾恤。夫出钱者既私令免教,无钱者又营生废教,所以前日缓急之际,人不知兵,无一可用。朝廷不免屈已夷狄,实俅恃宠营私所致。”。高俅将军营的地皮建成私宅,这还不算,而且把禁军当作私役,不管训练,专管为他营私出力。如果你没手艺,那么只能花钱再雇工匠。有钱的,就可以免于操练;没钱的,只能再找营生赚钱,也无法操练了。于是军队“纪律废弛”、“军政不修”,成为“人不知兵,无一可用”的无用摆设,以至当国家危急,面临虎狼之师金军的进攻,开封城内几十万的禁军很快瓦解,其罪是难容的。

哇,“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诸军。”难道是高俅在他管辖的禁军之地帮着搞定的??? 汝瓷之密码臆测

所谓禁军,乃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汉武帝时,于南军新设“建章营骑”、“期门骑”两支天子侍卫禁兵;隋朝的禁军有十二卫。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那所谓的80万禁军也不过是夸大,那时有8万禁军到是很有可能。君不见赤壁之战中,孟德号称80万大军,实则只有20万左右嘛,对不? 高俅在他的地盘内注窑烧造也有可能,只是有可能哈。不过你先想一想,赵佶特有那么傻??  到是有可能让高俅去帮他抢还差不多。。。

宋徽宗一生钟情于书法绘画及品茶。

“花石纲”是他一手造成的,没有他的放任,便没有朱勔之流在江南搞得鸡飞狗跳,人人怨声载道。艮岳山的建造,更是劳民伤财,挥霍无度,致使国库空虚,军需不济。

可是,哪一个文人雅士又不喜欢花石园林呢?

但这还是与汝瓷不太相干。看看,据说是他自己的一幅画作《听琴图》,他旁边的小几上摆放的是一只白色的瓷瓶,有可能是定窑瓶,也有可能是均窑瓷瓶,好像不是天青色的汝瓷哦。

汝瓷之密码臆测

再看看这一幅《文会图》,据说也是徽宗自己画的得意之作。看看那些茶具,到是有点像天青色汝瓷哈,不过也不排除是越窑或别的青瓷哦。

汝瓷之密码臆测

     1983年江苏镇江登云山出土南宋影青瓷酒注及注碗

汝瓷之密码臆测
 

那还有没有别的记载呢? 有,《挥麈录》也。

《挥麈录》王明清  

王明清,字仲言,南宋学者。王銍次子(1127-1202),主要活动於南宋孝宗至宁宗(1163年—1224年)年间,约与陆游同一时代。著有《玉照新志》、《挥麈录》等。本书存当代史事旧闻,主要记载了宋代朝野各方面的情况,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展卷之下,古意盎然,令人不忍释卷,无论在文献学史上,还是印刷史上都是极富盛名的佳作。如谈及徽宗朝对布衣荐举的不重视和民间对荐举的轻蔑,包括由荐举获得高位人品的卑劣:“本朝以来,以遣逸起达者,惟种明逸、常夷甫二人而已。徽宗朝,王易简、蔡崈、吕注自布衣拜崇政殿说书,然荐绅问多不与之也。王君仪、尹彦明后亦登禁从,距今亦三十年矣。虽屡下求贤之诏,州郡间有不应聘者,而羔雁不至于岩穴也。易简即寓之父,九江人,大观中家祖守郡,首荐之。其后改节,以媚权臣,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寓仕靖康,骤拜二府,被命使虏,托梦寐以辞行,钦宗震怒,窜岭外。”这也可能就是北宋灭亡主要原因之一。

王銍,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汝阴(今安徽阜阳)人。

 王銍是北宋著名学者王昭素之后,父王萃师事欧阳修。王銍少而博学,尝从欧阳修学。南渡后寓居剡中,绍兴初年,官迪功郎,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权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四年(1134年)撰成《枢庭备检》,为右承事郎。晚年遭秦桧排挤,避居剡溪山,以诗词自娱。世称雪溪先生。著有《默记》一卷、《杂纂续》一卷、《侍儿小名录》一卷、《国老谈苑》二卷、《王公四六话》等书。有子王廉清、王明清。《宋史翼》卷二七有传。

《揮麈余話》卷一,

  蔡元長所述《太清樓特燕記》,既列於前,又得《保和殿曲燕》、《延福宮曲燕》二記,今復載於左方:

《保和殿曲燕》「宣和元年九月十二日,皇帝召臣蔡京、臣王黼、臣越王俁、臣燕王似、臣嘉王楷、臣童貫、臣嗣濮王仲忽、臣馮熙載、臣蔡攸燕保和殿,臣蔡儵、臣蔡翛、臣蔡鞗東曲水朝於玉華殿。上步西曲水,循酴醾架,至太寧閣,登層巒、琳霄、騫鳳、垂雲亭,景物如前,林木蔽蔭如勝。始至保和殿,三楹,楹七十架,兩挾閣,無采繪飾侈,落成於八月,而高竹叢檜,已森然蓊郁。中楹置禦榻,東西二間列寶玩與古鼎彜器。王左挾閣曰妙有,設古今儒書、史子楮墨;右曰日宣,道家金櫃玉笈之書,與神霄諸天隱文。上步前行,稽古閣有宣王石鼓。歷邃古、尚古、鑒古、作古、傳古、博古、秘古諸閣,藏祖宗訓謨,與夏、商、周尊彜鼎鬲爵斝卣敦盤盂,漢、晉、隋、唐書畫,多不知識駭見,上親指示,為言其概。因指閣內:『此藏卿表章字劄無遺者。』命開櫃,櫃有朱隔,隔內置小匣,匝內覆以繒綺,得臣所書撰《淑妃劉氏制》。臣進曰:『劄惡文鄙,不謂襲藏如此。』念無以稱報,頓首謝。抵玉林軒,過宣和殿、列岫軒、天真閣。凝德殿之東,崇石峭壁,高百丈,林壑茂密,倍於昔見。過翠翹、燕閣諸處。賜茶全真殿,上親禦擊註湯,出乳花盈面,臣等惶恐,前曰:『陛下略君臣夷等,為臣下烹調,震悸惶怖,豈敢啜?』頓首拜。上曰:『可少休。』乃出瑤林殿。中使馮皓傳旨,留題殿壁,喻臣筆墨已具,乃題曰:『瓊瑤錯落密成林,檜竹交加午有陰。恩許塵凡時縱步,不知身在五雲深。』頃之就坐,女童樂作。坐間賜荔子、黃橙、金柑相間,布列前後,命師文浩剖橙分賜。酒五行,再休。許至玉真軒,軒在保和西南廡,即安妃妝閣。命使傳旨曰:『雅燕酒酣添逸興,玉真軒內看安妃。』詔臣賡補成篇,臣即題曰:『保和新殿麗秋輝,詔許塵凡到綺闈。』方是時,人自謂得見妃矣。既而但畫像掛西垣,臣即以謝奏曰:『玉真軒檻暖如春,只見丹青未有人。月裏嫦娥終有恨,鑒中姑射未應真。』須臾,中使召臣至玉華閣,上手持詩曰:『因卿有詩,況姻家,自當見。』臣曰:『頃緣葭莩,已得拜望,故敢以詩請。』上大笑。妃素妝,無珠玉飾,綽約若仙子。臣前進,再拜敘謝,妃答拜。臣又拜,妃命左右掖起。上手持大觥酌酒,命妃曰:『可勸太師。』臣奏曰:『禮無不報,不審酬酢可否?』於是持瓶註酒,授使以進。再坐,徹女童,去羯鼓。禦侍奏細樂,作《蘭陵王》、《楊州散》古調,酬勸交錯。上顧群臣曰:『桂子三秋七里香。』七里香,桂子名也。臣楷頃許對曰:『夌雲九夏兩歧秀。』臣攸曰:『雞舌五年千歲棗。』臣曰:『菊英九日萬齡黃。』乃賡載歌曰:『君臣燕衎升平際,屬句論文樂未央。』臣奏曰:『陛下樂與人同,不間高卑。日且暮,久勤聖躬,不敢安。』上曰:『不醉無歸。』更勸,叠進酒行無算。上忽憶紹聖《春宴口號》二句,問曰:『卿所作否?余句云何?』臣曰:『臣所進詩,歲久不記。』上曰:『是時以疾告假,哲宗召至宣和西閣,問所告假者,對曰:臣有負薪之疾,不果預需雲之燕。哲宗曰:蔡承旨有佳句曰:紅臘青煙寒食後,翠華黃屋太微間。不可不赴。上曰:臣敢不力疾遵奉。是日,待漏東華,哲宗已遣使詢來否。語罷,命郝隨持杯以勸,凡三酬,大醉,免謝扶出。』因沈吟曰:『記上下句有曰集英班者。』繼而曰:『牙牌曉奏集英班,日照雲龍下九關。紅臘青煙寒食後,翠華黃屋太微間。』繼又曰:『三天奏樂三春曲,萬歲聲連萬歲山!欲識君臣同樂意,天威咫尺不違顏。』臣頓首謝曰:『臣操筆註思,於今二十年。陛下語及,方省仿彿,然不記一字。陛下藩邸已知臣,蓋非今日,豈勝榮幸。』再拜謝。上輪指曰:『二十四年矣。』左右皆大驚。非聖人孰與夫此!臣又謝曰:『臣被知藩邸,受眷紹聖,兩朝遭遇。臣駑下衰老,無毫發稱報。』上曰:『屢見哲宗道卿但為章惇輩沮忌,不及用。朕時年八歲,垂髻侍側。一日,哲宗疑慮,默若有所思。問曰:大臣以謂不當紹述,朕深疑之。奏曰:臣聞子紹父業,不當問人,何疑之有?哲宗駭曰:是兒有大志如此。由是劉摯、呂大防相繼斥逐,紹述自此始。』臣奏曰:『陛下曲宴禦酒,樂欣交通。而追時惟哲宗付托與紹述之始,孝友篤於誠心,非臣之幸,社稷天下之幸。』因再拜賀。黼已下皆再拜。上又曰:『嘗記合食與卿否?』臣謝曰:『是時大禮禁嚴,廚饔不得入,貿食端邸,蒙陛下賜之。臣被遇,自茲終身不敢忘。』又曰:『崇政殿試,卿在西幕詳定時,因入持扇求書,得二詩,皆杜甫所作,詩曰:戶外昭容紫袖垂,雙瞻御座引朝儀。香飄合殿春風轉,花覆千官淑景移。又: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臣曰:『崇寧初蒙宣諭扇猶在?』上曰:『今尚在也。』臣曰:『自古人臣遭遇,或以一能一技見知當時,名顯後世。臣章句片言,二十年前已蒙收錄。崇寧以來,被遇若此。君臣千載,蓋非一日。君之施厚,臣之報豐。臣無尺寸,孤負恩紀,但知感涕!』上曰:『卿可以安矣。』臣又奏曰:『樂奏繽紛,酒觴交錯。方事燕飲,上及繼述,下及故老,若朋友相與銜杯酒,接殷勤之歡,道舊新論。顧臣何足以當?臣請序其事,以示後世,知今日燕樂,非酒食而已。』夜漏已二鼓五籌,眾前奏丐罷,始退。十三日臣京序。」

《延福宮曲宴記》:「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執親王等曲宴於延福宮,特召學士承旨李邦彥、學士臣宇文粹中與,示異恩也。是日初禦睿謨殿,設席如外廷賜宴之禮,然器用肴品,瓌奇精致,非常宴比。仙韶執樂,和音曼聲,合變爭節,亦非教坊工人所能雱彿。上遣殿中監蔡行諭旨曰:『此中不同外廷,無彈奏之儀,但飲食自如。食味果實有餘者,自可攜歸。』酒五行,以碧玉盞宣諭。侍宴諸臣曰:『前此曲宴早坐,未嘗宣勸,今出異數。』少憩於殿門之東廡。晚,召赴景龍門,觀燈玉華閣,飛升金碧絢耀,疑在雲霄間。設衢樽鈞樂於下。都人熙熙,且醉且戲,繼以歌誦,示天下與民同樂之恩,侈太平之盛事。次詣穆清殿,後入崆峒洞天,過霓橋,至會寧殿,有八閣東西對列,曰琴、棋、書、畫、茶、丹、經、香。臣等熟視之,自崆峒入,至八閣,所陳之物,左右上下,皆琉璃也,映徹焜煌,心目俱奪。閣前再坐,小案玉斝,珍異如海陸羞鼎,又與睿謨不同。酒三行,甚速,起詣殿側縱觀。上謂保和殿學士蔡翛曰:『引二翰苑子細看,一一說與。』諄諭再三。次詣成平殿,鳳燭龍燈,燦然如畫,奇偉萬狀,不可名言。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註湯擊拂,少頃,白乳盞面,如疏星淡月,顧諸臣曰:『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既而命坐,酒行無算,復出宮人合曲,妙舞蹁躚,態有餘妍,凡目創見。上諭臣邦彥、臣粹中曰:『此盡是嬪御。自來翰林,不曾與此集。自卿等始。』又曰:『《翰林志》誰修?』太宰王黼奏曰:『承旨李邦彥。』上顧臣邦彥曰:『好。《翰林志》可以盡載此事。此卿等榮遇。』臣邦彥謝不敏。瓊瑤玉舟,宣勸非一。上每親臨視使,復顧臣某曰:『李承旨善飲!』仍數被特勸。夜分而罷。臣仰惟陛下加惠親賢,共享太平。肆念詞臣,許陪鼎席宗工之末,周於待遇,略去常儀。臣邦彥、粹中首膺異數,親承玉音,俾編載榮遇,以侈北門之盛。蓋陛下崇儒右文,表異鰲禁,用示勸矚之意,誠千載幸會也。竊伏惟念一介微臣,粵自布衣,叨膺識擢,凡所蒙被,度越倫輩。曾微毫忽,以助山嶽。茲侍燕衎,咫尺威顏,獨誤睿獎,至官而不名,豈臣靡捐,所能稱塞?臣切觀文武之盛,始於憂勤,而逸樂繼之。鹿鳴之燕群臣,嘉賓得盡其心。故天保之報,永永無極。臣雖麽陋,敢忘歸美之意?輒揚盛跡,備載於篇。使視草之臣,知聖主曲宴內務,自臣等始。謹錄進呈,伏取進止。」

宣和(1119年 - 1125年)是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和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宣和这个年号一共7年。 宣和七年十二月宋钦宗即位沿用。 汝瓷之密码臆测

《挥麈后录》之。。。

王?求掩匿御府器玩服御

 靖康末,驸马都尉王师约之子,求为龙德宫都监。陵北狩,御府器服御不能尽从者,悉为其掩有,携以南度。事露,下廷尉,伏罪,高宗欲戮之,时叔 祖子裳为棘卿,启于上曰:“求诚可杀。但倘非其隐匿,则诸物悉为虏得,无 从复归天上矣。”上于是贷而不诛。先人摹得其古玉印数十,今假于杨伯虎文员 未归。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在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成立之初,追述北宋首都东京汴梁(开封)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录的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汴梁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据《东京梦华录》罗列的所有北宋宫廷餐具,只提到了各种各样的金银玉器,最次的就是红漆木器(漆器),瓷器一个没有。御宴上等级分明,大殿上用纯金酒盏,廊下用纯银酒盏,所用酒盏都是屈卮,外形像碗,有把手。酒席上对助兴表演的下人,胜者赐以银盌。

咦,怎么没有汝瓷的份呢? 不会吧 ? 

哎,怎么就没有呢???    汝瓷之密码臆测

如果不是宋徽宗臆造的汝瓷,那又是谁呢?? ?

你问我,我也不知道,谁知道呢 。。。

我只知道,故都时,汴梁,定州,汝州已不是大宋的国土了。

再说“以定器有芒也。   芒,麦芒也,光芒也,锋利也。

且慢,看看下面的地图,怎么就想起了那“芒”字的几个成语。。。

如芒在背

   近义词: 如芒刺背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 形容极度不安。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

  从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芒刺在背:芒刺,谷类壳上的细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形容心中惶恐不   安、坐卧不宁。

心如芒刺:芒,植物的刺。心里像芒刺扎一样难受。形容心里极其痛苦。

背若芒刺:犹言芒刺在背。

本文开篇就说了那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要想搞明白汝瓷,还真要读历史,读古诗词,读文言文。不仅仅读,关键是要读懂。读不懂,读不明白,不明其意,你如何判断真与假?

汝瓷密码臆测的重点在后面的博文里。所谓臆测,也不是凭空糊话,而是有理有据,运用历史,地理,诗词,文集,以及前人留下的任何有关汝瓷的方方面面来加以综合判断,绝非盲目的主观臆断。。。

英国人和美国人以及日本人懂汉语的多,而懂文言文的很少,这造成了他们对中国古人文献的阅读和理解上的问题。特别是即懂中国文言文诗歌和又对古玩有深度研究的人才更少,他们手上的汝瓷,那就可想而知了。

现在的多数汝瓷藏家和爱好者对繁体字,文言文,诗词等看到就蒙圈了,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去判别汝瓷的真伪,那就只能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去了。正是这样,才给了那些Y专家的机会。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面不改色心不跳,巧舌如簧,口如悬河,把那些蒙圈者玩弄得不亦乐乎。。。

英国学者大维德爵士在1935年对那件“水仙盘”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向他致敬!!!

汝瓷如果没有开片,它还是“汝瓷”吗 ???!!!  汝瓷之密码臆测

好了,不说那些了,切入正题。

汝瓷的密码,就是我们用来鉴别汝瓷的那些方法,也就是认真的标准。

汝瓷认真的标准,前人给了很多信息,抄录如下:

●北宋 欧阳修《归田集》

汝窑花觚

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

●南宋 周辉 《清波杂志》定器

煇出疆时,见虏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近年所用,乃宿泗近处所出,非真也。饶州景德镇,陶器所自出,于大观间窑变,色红如朱砂,谓荧惑躔度临照而然。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时有玉牒防御使,年八十余,居于饶,得数种,出以相示,云:“比之定州红瓷器,色尤鲜明。”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又尝见北客言:耀州黄浦镇烧瓷,名耀器,白者为上,河朔用以分茶。出窑一有破碎,即弃于河,一夕化为泥。又汝窑,宫禁中烧,内有玛瑙末为油,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艰得。

周辉(1126—1198年),字昭礼,周邦彦之子,钱塘人。南宋绍兴年间曾应试博学鸿词科,后来曾到金国,晚年隐居钱塘清波门。好收藏图书,数达近万卷。著有《清波杂志》12卷,为笔记体著作,内容多为宋人杂事,于宋代官制有一定史料价值。还著有《清波别志》3卷和《北辕录》。

●南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瓷,以定器有芒也。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  南宋 楼钥(1137~1213)

   戏题胆瓶蕉

● (金)赵秉文:(1159~1232)

   汝瓷酒樽

● 南宋 周密《武林旧事》

高宗幸张府节次略

进奉汝窑 ,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

●南宋 周密《咸淳起居注》

 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

周密 (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蘋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一说其祖后自吴兴迁杭州,周密出生于杭州。宋宝祐(1253—1258)间任义乌令(今属浙江)。宋亡,入元不仕。

周密擅长诗词,作品典雅浓丽、格律严谨,亦有时感之作。能诗,擅书画。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与邓牧、谢翱等往还。著述繁富,留传诗词有《草窗旧事》、《萍洲渔笛谱》、《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笔记体史学著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对保存宋代杭州京师风情及文艺、社会等史料,贡献很大。曾在吴兴家中设“书种”、“志雅”两座藏书楼,藏书42000余卷,及祖上三代以来金石之刻1500余种。但生前已散去不少。

●南宋  叶寘《坦斋笔衡》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叶寘(生卒年不详),字子真,号坦斋,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人。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八十一称其“隐居九华山,以著书自娱。宋末监司论荐,补迪功郎本州签判。”

●南宋  佚名《百宝总珍集卷九:青器》

  汝窑土脉滋润,与高丽器物相类,有鸡爪纹者认真,无纹者尤好,此物出北地。新窑,修内司自烧者。自后伪者皆是龙泉烧造者。

●南宋《百宝总珍集》

汝窑土脉偏滋媚,高丽新窑皆相类,高庙在日煞直钱,今时押眼看价例。汝窑土脉滋润,与高丽器物相类,有鸡爪纹者认真,无纹者尤好,此物出北地。新窑,修内司自烧者。自后伪者皆是龙泉烧造者。 

●明 曹昭《格古要论》汝窑器

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明  王雄修 承天贵纂《汝州志》

…汝窑创始无考,元至元间,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最美。窑已久废。但居民间于地中偶尔掘得,颇以为珍玩焉。

●明  李日华《紫桃轩又缀》

 汝窑用玛瑙末作釉,当时止供御,绝难得。余 倅汝,仅见温挥使家一小器。

●明 王世懋《窥天外乘》

 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

●明 黄一正《事物绀珠》

   宋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色,冠绝邓、耀二州者。

●明 高濂《遵生八笺》

  …汝窑余尝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支钉。余藏一蒲芦大壶,圆底光若僧首,圆处密排细小挣钉数十,上如吹埙收起,嘴若笔帽,仅二寸,直槊向天,壶口径四寸许,上加罩盖,腹大径尺,制亦奇矣。又见碟子大小数枚,圆浅瓮腹、磬口、?(釉)足、底有细钉,以官窑较之,质制滋润。

●明  张应文《清秘藏》“汝窑较官窑质优滋润”。

●明  田艺蘅《留留清》

 宋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而汝为冠。今河南汝州,色如哥而深,微带黄。

●明  谷应泰《博物要览》

 志窑器入官哥窑…汝窑余常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支钉。

●明 天一阁藏《汝州志》卷二 9页

   汝窑创始无考,元至元间以定州白磁(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磁(瓷)最美,窑已久废,但居民间於地中偶而掘得,颇以为珍玩焉。

●明 刘艺衡《留青日札》说:“唐、邓、耀州悉有之,而汝为冠,色如哥,而深带黄。”

●清 王士祯《香祖笔记》

 徐渭 明代《墨芍药》一轴甚奇恣,上有自题云:“花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注以江东水,春风锁二乔。”

●清 佚名 汝窑

  北宋出汝州,有深淡月色二种。有有纹片者,有无纹片者,紫泥骨子,釉水肥厚润,骨肉泛红色,间有桔皮棕孔。今景德镇仿做用里乐釉天青料少许,以不泥为骨,多鱼子纹者,略得遗意矣,不子素泥也。

●清  唐铨衡《文房肆考》

 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屑玛瑙为油,如哥而深 ,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格古要论》云:“汁中棕眼隐若蟹爪者真”,又云:“无纹者尤好”。说似互异,此如端溪石子辨鸜鹆眼。眼本石病,得此可研真水坑也,故曰无纹者尤好。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邓、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清  孙灏 (1700-1767)【汝瓷】

●清  白明义修 赵林成纂《汝州全志》

 汝窑 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幸清河郡王张俊第,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盖在宋时汝瓷已与商彝周盘同期珍重,宜至今日仅存其名耳。见《太平广记》。又,宋叶寘《坦斋笔衡》论汝磁(瓷)云:“本朝以定州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旧志》未详,《宋志》补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抟埴。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烂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

●清  学者 梁同书《古窑器考》

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即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清《陶雅》曰:“釉汁之美者曰水眼,其次曰棕眼、曰桔眼、若唾沫星又其次也。”

再摘录几篇博友对汝瓷真伪的分析:

   现今对“蟹爪纹”的理解有两种主流看法,一曰“开片说”,指汝瓷表面的开片,纤细如发,像螃蟹腿上的细毛。现代某些专家这么认为。窃以为这般解读“蟹爪纹”也太没有诗意,古人的比喻应当浅显明了的,不会比喻得那么生僻,因没几人会注意螃蟹腿上有细毛。况且汝瓷的开片与“冰裂纹”实是同理,只是釉层薄,纹片细密些而已。 

 古瓷釉表常有纹片,古人以形象精妙的语言加以描述,如“冰裂纹”,“鱼子纹”,“蝇翅纹”,均明了易懂,唯独汝窑“蟹爪纹”神秘,数百年来直叫人百思不解,想破脑袋,生不如死。蟹爪纹最早见于明早期曹昭《格古要论》,“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

 另一种观点是“棕眼说”最早见于明末高濂….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意思是蟹爪上或蟹甲上有棕眼,也有理解为螃蟹爪尖,走路会在泥上留下孔眼, 好像更不能让人信服,更缺乏诗意,因纹与棕眼是两个概念。再说古瓷常有棕眼,特别是钧瓷,棕眼更大,怎不叫“钧瓷蟹爪纹”?可见“棕眼说”经不住推敲。

   早在十几年前我就以破解这学术界一直讨论的难题,只不过没有时间公开,现在看下这件我九几年买的这件汝瓷(暂不讨论其新老),先看其釉下的纹路时,猛的眼前一亮啊,这不正像螃蟹爬过的爪痕吗?曹昭以“蟹爪”为喻,果然不虚,果然形象,果然精妙,太有诗意了。此时此刻,先人的智慧在头顶闪耀,我完全明白了曹昭何出此言,佩服,佩服。不是亲眼所见,断然想象不出。无怪乎数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越描越奇。。。

 余今年写了一篇关于“余姚官窑”的文章,其中论及汝官窑时有这样一段文字,现传上,就教于各位网友。

   开片釉“蟹爪纹”的考辨、与探讨    

   明 曹昭《格古要论》载:“汝窑,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也甚难得。”

   今人林俊先生《汝窑遗珍》第十二章节典型开片纹中 列出“冰裂纹”“蝉翼纹”“蟹爪纹”彩色图片,其中“蟹爪纹”标本表面为细长疏落的开片纹。

   余姚官窑是南宋朝廷为继承北宋汝窑、大部分采用汝官窑烧造技艺而为南宋宫廷烧制用瓷的,因而一些余姚官窑釉面出现与汝官窑相同的开片。但是,笔者根据低岭头等余姚官窑标本的研究认为,将《格古要论》中“蟹爪纹”理解为指釉表面的一种开片形状,是不正确的,理由如下:

(1)《格古要论》的记载其实没有错,关键在于什么是“蟹爪纹”;却因后人理解错误而将“蟹爪纹”看作是釉表开片纹的一种,使之以讹传讹;

(2)清人唐铨衡的《文房肆考》载“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可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屑玛瑙为油,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格古要论》云‘汁中棕眼隐若蟹爪者真’,又云:‘无纹者尤好’,说似互异,此如端溪石子辨鸜鹆眼,眼本石病,得此可验真水坑也,故曰‘无纹者尤好’。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邓、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3) 林俊先生《汝窑遗珍》之<汝窑识见录>篇:“……据研究,汝窑胎土含有很多腐殖质和有机质,通过950℃以上温度素烧,将有机物排除后素坯中就产生空洞,施釉烧成后,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在出窑前后冷却过程中先产生又粗又长的开片……,坯面有孔洞的釉面就形成‘钉子’(斜开片)纹。所以斜开片、鱼鳞纹是出窑后时间累积继续开片后形成的”。

(4)细读上述资料后不难理解:“蟹爪纹”是在“汁(釉)中棕眼”处;再从林俊先生的精到研究中,可以知道汝窑的“棕眼”是第一次素烧胎器时“将有机物排除后素坯中就产生空洞”而形成,是在“釉(汁)里面”(胎面上);根据唐、五代、宋越窑、龙泉窑等标本与余姚官窑乳浊釉标本的对比,可以发现在一些余姚官窑标本‘釉中’有若隐若现的“暗纹”,有如蟹爪爬过一般,而越窑标本除了唐五代“秘色瓷”偶有外其他几乎没有,但在南宋以后龙泉瓷标本中也少量发现这种“暗纹”,这种‘暗纹’才应该是“蟹爪文”。

  那么同样有草木灰等有机质入胎的越窑瓷为何极少“蟹爪纹”暗纹?这主要是越窑的釉是高温流动性大的透明石灰釉,可以将胎面隙洞很好填补,且越窑是透明薄釉,眼睛观察可以一望到胎;而含玛瑙的官窑乳浊石灰碱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小、并且烧制时窑温比越窑低一些,一些半熔融石英复合物、微细晶状体滞留在这些细隙洞沟表面,外施半透明的乳浊釉,肉眼观察时便看到若隐若断的‘蟹爪’暗纹。

(5)另外,《格古要论》:“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也甚难得”。此处之“纹”才是指汝窑器釉表面开片之“纹”,据统计,现存世汝窑完整器无开片极少;林俊先生《汝窑遗珍》书中所示汝窑标本,无开片天青色大多美悦;而余姚官窑中天青色无开片乳浊釉标本,浅碧玉般色泽,最具审美、欣赏效果,也最稀少;另外记载“薄也甚难得”,的确如此,汝窑器薄透者不多,可能与汝窑胎略有‘生烧’、又要使瓷器保持一定的强度有关;而余姚官窑的少数碗、盏薄器口沿壁标本(部分在手电光下有透光现象),抚摸手中,其质感比之美玉名副其实。

(6)从唐铨衡《文房肆考》的理解《格古要论》来说,是正确的。但因为汝窑乳浊釉类官窑瓷日益稀少,以致长时间被误解了汝瓷的这一特征,如今于余姚官窑瓷得到间接印证,不亦悦乎!

   当然,“有蟹爪纹者真”,应理解为‘如果有蟹爪纹者,可以判断为真,是汝官窑器的特征之一’,但也不能理解为“无蟹爪纹者就是假”,这作为辨别真假的一种方法;而后面又有“无纹者尤好”的说法,自然是指釉色的欣赏度;明朝人离南宋不远,还能“多”看到汝官窑瓷,且治学之家文风必定严谨,论述可信。

   中国南宋文献记载:汝窑“有鸡爪纹者认真”。明、清文献记载:汝窑“有蟹爪纹者真”。明朝,曹昭、高濂、谷应泰、张应文、董其昌;清朝,梁同书、朱琰诸位著名鉴赏家无不认同“有蟹爪纹者真”,“真”:真实、正确;“认”:认识、承认。但是现在认定的汝窑却看不出鸡爪、蟹爪形状的纹理,不能与鸡爪、蟹爪发生联想。古代鉴赏家为什么选择不形象不能联想的鸡爪、蟹爪命名?如何用以“认真”?

 乾隆年间绘制的《埏埴流光》图册中“宋汝窑舟形笔洗乙”注曰:“色泽相似但稍薄耳”。记录着以“色泽相似”认定,不是以鸡爪纹、蟹爪纹“认真”。《埏埴流光》和《燔功彰色》两图册中绘画的四件汝窯写为与文献“倶相吻合”却皆称为“冰紋”。乾隆御詩:“冰裂纹隐约”,“底心镌甲字”(1772)镌刻于五寸盘底,此盘(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诗题为《咏官窑碟子》被认定是汝窑,等级是甲,纹是冰裂纹,不是鸡爪、蟹爪纹。尽管这些清宫藏品的精致足以让观赏者悦目,但是没有证据显示这些器物的特征和古代鉴赏家曾经目睹描述的汝窑一致。只不过沿袭古人对汝窑鸡爪纹、蟹爪纹的称呼,未闻有以其纹“认真”的例证,没有专家学者指认出哪一件汝窑器物上的哪一条纹理是鸡爪纹或者是蟹爪纹。古人关于汝窑鸡爪、蟹爪纹有如下的文献记载。

 南宋,佚名《百宝总珍集》:“汝窑土脉偏滋媚,高丽新窑皆相类。高庙在日煞值钱,今时押眼看价例。汝窑土脉滋媚,与高丽器物相类,有鸡爪纹者认真,无纹者尤好。此者出北地。新窑,修内司自烧者。自后伪物皆是龙泉烧造者。”

 金朝,赵秉文《汝瓷酒尊》诗:“秘色创尊形,中泓贮醁醽。缩肩潜螟蜓,蟠腹涨青宁。巧琢晴岚古,圆嗟碧玉荧。银杯犹羽化,风雨慎缄扃。”

 明朝曹昭《新增格古要论》:“汝窑,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甚难得。”

  明朝高濂《遵生八笺》:“汝窑余尝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余藏一蒲芦大壶,圆底,光若僧首,圆处密排细小挣钉数十。上如吹埙收起,嘴若笔帽,仅二寸,直槊向天。壶口径四寸许,上加罩盖,腹大径尺,制亦奇矣。又见碟子大小数枚,圆浅瓮腹,磬口泑(釉)足,底有细钉。以官窑较之,质制滋润。

 南宋“有鸡爪纹者认真,无纹者尤好”,明朝“有蟹爪纹者真”,“薄甚难得”和“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张应文、董其昌又添加了“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者乃真也”。后代鉴赏家承认前代鉴赏家的鉴识经验又补充了自己的鉴识经验,不是单纯的传写复述。比喻形容任何物品必应彼此相似或可以产生联想。既然鉴赏家命名为鸡爪纹、蟹爪纹必应是鸡爪、蟹爪和纹三者相关。若没有鸡爪、蟹爪、纹理的具体形象和联想,无法用一种不可认知的纹理来“认真”。著名鉴赏家认同的可以运用鉴识的纹理不可能是空虚抽象的纹理。

 文献记载汝窑纹理使用文字完全相同有传抄复述之嫌者置之不论。佚名《百宝总珍集》“有鸡爪纹者认真”;赵秉文《汝瓷酒尊》诗以“螟蜓”、“青宁”等虫豸比喻形容;曹昭《新增格古要论》:“有蟹爪纹者真”;高濂《遵生八笺》:“棕眼隐若蟹爪”;孙灏诗:“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22)称为虫蠹;清朝末年陈浏撰《陶雅》云:“宋以前瓷器有浑身缩釉如虫书者,然虫书者,虫蠹之谓也。”又云:“缩釉之虫书者又如蛇香,海南人以蛇骨研末,和入线香中焚之,则香灰不落且屈曲蟠绕若蛇形。”宋、元、明、清四朝,佚名、赵秉文、曹昭、高濂、孙灏、陈浏六位鉴赏家的描写异曲同工。其中五位直言叙述的是汝窑纹理,陈浏没有直言窑名,也不明“宋以前”是南宋以前或北宋以前,但是描述的不是常言的孔眼状缩釉。陈浏称“虫蠹之谓”,赵秉文称“螟蜓”、“青宁”,孙灏称“皿虫为盅物之蠹”,纹如虫豸相合一致。

 清末《陶雅》曰:“釉汁之美者曰水眼,其次曰棕眼、曰桔眼、若唾沫星又其次也。”将棕眼看为釉汁滋润莹厚。另有一种解释:棕眼是比喻瓷器的釉汁烧造时气泡破裂的痕迹。

 日本的中国陶瓷研究家尾崎洵盛先生解释:棕眼是指瓷器的缩釉,因为缩釉形状像动物鬃毛拔掉后的孔眼。后两种近似的解释已经被普遍接受。可是仔细逐字分析高濂的叙述则不能接受这种解释。高濂写:“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汁者:釉汁;中者:釉内;隐:隐伏;若:好像。“眼”理解为孔眼似乎无疑,可是眼若蟹爪就不是单纯的眼,是眼像蟹爪。称之为爪应该有爪趾的尖、曲、粗、细的形状。瓷器的开片纹明显易见不是隐伏于釉汁中。高濂的意图若是用动物鬃毛孔表示孔眼状缩釉,正确的文字是动物鬃毛的“鬃”字应该写为“鬃眼”。椶(棕)、“鬃”两字音同意不同,写法明显不同,《陶说》清刻本仍刻印为“椶眼”。中国象形文字中“木”字旁的文字绝大部分表示植物或与木料相关,“髟”字头的文字与须发相关。经过科举考场角逐的中国古代文人把这两个常见字写成错别字的可能性极小。忖度高濂使用“棕”字的原因,联想到棕树纹和其他古人对汝窑纹理的描述,感觉高濂是在用棕树纹比喻形容汝窑的釉纹。并非高濂不识不辨“椶”(棕)“鬃”两字,写了错别字。后来人看不到实物无法想象会有一种釉纹形如鸡爪、蟹爪,于是用可见的瓷器缩釉来解释“棕眼隠若蟹爪”。此外有认为古人是指螃蟹行走于沙滩后的孔眼痕迹,或偶然的裂纹分叉如鸡爪。这不可能是“认真”的方法,也不能解释古人为什么用“螟蜓”、“青宁”“虫书”等虫豸比喻形容。

 现在被认定的汝窑和其他瓷窑的开片纹若用冰裂、蝉翼、叶脉、鱼鳞、裂隙、龟背、蛛网、树枝等比喻形容皆有形象之处,若比喻形容为鸡爪、蟹爪、螟蜓、青宁、虫书、蛇形则有生搬硬套之嫌。任何窑口的开片纹没有粗细变化和蟠绕的形状,不能联想到虫与爪。

   开片纹和气泡孔眼是多种瓷器共有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窑口真假的依据。常见的开片纹和气泡孔眼不能识别认真器物。古代鉴赏家说:“有鸡爪纹者认真,无纹者尤好”和“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却不说无纹者尤真。假设用“无纹”来“认真”,南宋当时“伪者皆龙泉所烧,无纹路”的假汝窑就会被认为是真汝窑。开片纹、缩釉和无纹具有普遍性没有独特性。可以“认真”的方法必须具有独特性。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学艺员主任小林仁先生指出:“关于汝窑的问题和未解明点尚多,汝窑的传世品和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掘,也许有再研讨的必要。现在对汝窑的认识从历史上看并没有牢固的基础,不是没有会改变的要素。”

   古人在没有陶瓷考古发掘和科技鉴定的时代凭籍眼力“认真”汝窑。现在“认真”一词大多意指严肃对待。南宋佚名云:“有鸡爪纹者认真”(1)把鸡爪纹作为鉴定凭据。认:辨别,承认;真:真正不假。文献还记载着其他古人的经验和观感。金朝,赵秉文《汝瓷酒尊》诗云:“缩肩潜螟蜓,蟠腹涨青宁”;(2)(螟、蜓、青宁皆虫名,螟蜓又是传说的鬼神名。)明朝,曹昭云:“有蟹爪纹者真”;(3)高濂云:“汁中棕眼,隐若蟹爪”;(4)清朝,孙灏诗云:“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5)陈浏云:“宋以前瓷器有浑身缩釉如虫书者,然虫书者,虫蠹之谓也。”又云:“缩釉之虫书者又如蛇香,海南人以蛇骨研末,和入线香中焚之,则香灰不落且屈曲蟠绕若蛇 形。”(6)陈浏没有明言窑名,不明“宋以前”是指南宋还是北宋。“虫书”、“虫蠹”、“蛇形”与“鸡爪”、“蟹爪”、“螟蜓”、“青宁”和“盅物之蠹”比拟相似,实物罕见,疑为同类。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文字的描写中有一条连接的脉络,即纹理。

 “鸡爪纹”之说始于南宋,终于南宋。“蟹爪纹”首先出现在明初洪武年间刊行的曹昭《格古要论》中,谷应泰引用认同蟹爪纹论的《博物要览》刊行于接近明末的天启年间。明朝鉴赏家张应文、董其昌、高濂皆传承“有蟹爪纹者真”的观点。经复数名人论述的观点长期流行没有遭遇异议和反驳,“有蟹爪纹者真”的观点至少贯穿于明朝二百余年的历史中。然而,近现代未闻有以鸡爪纹、棕眼、蟹爪纹认真汝窑的实例。中外陶瓷界诸家解说各异且只论赏玩,“认真”一词的鉴定语义渐渐消失。此乃无物可鉴,而非研究考证的否定结果。

 著名陶瓷研究学者冯先铭先生写道:“《格古要论》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遵生八笺》及《清秘藏》二书又据此加以引申,说‘汁中棕眼隐起若蟹爪’,这就使人难于理解,棕眼本来是釉面上一种缺陷,小小的如棕毛孔大小的棕点又怎能隐起若蟹爪!高濂没有理解曹昭关于蟹爪纹的原意,因此错误地予以引申,以致使人如坠五里雾中。”(7)

 曹昭说:“汝窑,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甚难得。”(8)高濂说:“汝窑余尝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9)高濂的描写增加了曹昭未言的内容:“卵白”色,“芝麻花细小挣钉”;“汁水莹厚如堆脂”比“土脉滋润”形象具体;注明了“蟹爪”若“棕眼”隐于汁中;句中一个“然”字使语气从莹厚如堆脂之美转折成惋惜有纹,反衬出和宋人赞美“无纹者尤好”的同感。 

 清朝解释棕眼便开始背离宋明古人的原意。宋人赞美无纹尤好和明人惋惜有纹是认识相同的两面,清人将“棕眼”列在“釉汁之美”四等级的第二级,视有纹为美和宋明人的认识相反。《陶雅》写道:“釉汁之美者曰水眼,其次曰棕眼、曰桔眼、若唾沫星又其次也。”(10)眼星的排比似乎又在暗喻棕眼是孔眼。“水眼”、“棕眼”、“桔眼”、“ 唾沫星”,三眼一星如何区别含糊不清。《南窑笔记》写:汝窑“间有桔皮棕孔”示意棕为孔。(11)日本陶瓷专家尾崎洵盛先生明确解释:称呼棕眼是因为瓷器缩釉如动物鬃毛孔。(13)有人解释:蟹爪纹是指螃蟹行走的足迹。实质与缩釉气泡无异。还有人解释蟹爪纹是因为釉面的开片纹理如蟹爪尖上小尖刺。各种解释不提“棕”的字义,不见爪形,回避鸡爪、螟蜓、青宁、潜、涨等相关论述。高濂写“隐若蟹爪”不是爪迹,也不是爪毛。足迹与爪纹,孔眼与棕眼,小尖刺与蟹爪难免有间接迂回生搬硬套之嫌。“汁中棕眼,隐若蟹爪”不是显露不隐有眼无棕,不是有纹路无爪象。

 开片纹是釉汁迸裂出现的纹路,古今各窑皆有,非某一窑特征。若比拟称呼开片纹为“蛛网纹”、“鱼鳞纹”、“叶脉纹”、“树杈纹”、“龟背纹”、“网格纹”、“蝇翅纹”、“蝉翼纹”,纵横交错确有形似。乾隆皇帝咏汝窑盘写为“冰裂纹”很形象,唯独比拟称呼开片纹为蟹爪纹、鸡爪纹无形象可言。虽然开片纹纵横交错但是纹路僵直折硬宽窄一律没有棕丝、爪趾、虫豸的自然蟠曲粗细变化。开片纹的釉面平坦无“潜”“涨”,亦非“隐”于汁中。学识丰富,工诗词、戏曲、通医术、鉴赏、养生的高濂不会无端而言。

 宋人的“有鸡爪纹者认真”;明人的“有蟹爪纹者真”;金朝的“螟蜓”“青宁”和清朝的“皿虫为盅物之蠹”诗句,若没有“汝窑余尝见之”的实物根据,难以想象不同人物,不同文字,异曲同工的描写可以延续数百年,宋明鉴定汝窑方法属于虚构的可能性不大。眼有圆形之意无疑,苏轼咏建窑瓷器“蟹眼已过鱼眼生”,黄山谷、蔡襄也称为“蟹眼”,圆形釉纹又被称为鹧鸪斑。比拟眼状的缩釉气泡可以用蟹眼、鱼眼、雀眼、石眼,有孔、穴、洞、珠、球、丸、点、环、泡许多表示圆形的文字可以随手拈来,高濂选择“棕”和“爪”应有用其比拟表示的意图

汝窑釉的开片:汝窑贡瓷因为澄泥胎与釉质涨缩系数差别较大,导致开片多为较为均匀的细碎纹,有说是蟹爪纹、鱼子纹等。又说汝窑碎片以直线开裂为真,锯齿状开裂为假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细碎纹会导致开裂面呈锯齿状。还有说汝窑开片冰裂纹为真,直裂纹为假也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同一器中我就发现既有冰裂纹,也有直裂纹。所以裂纹的斜度不能作为鉴别真假的依据。

汝窑胎的厚度: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汝窑为薄胎薄釉。这可能是看到台北故宫“荷花温酒碗”后留下的印象。实际上由于澄泥的关系,汝窑小器可以做成薄胎,而汝窑大器因强度原因只能做成厚胎。唐氏《肆考》云:“汝器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为贵。”说明汝窑器胎壁有厚薄之分,而薄者最好。

汝窑釉下气泡:描述汝窑器釉下气泡常用“寥若晨星”,其含义是气泡很少,像晨曦天空的星星一样,很少见到。这个比喻我很赞同。实际上气泡多少与胎中水分和窑炉升温速度有关。因为烧制汝贡瓷有严格的规矩,所以釉下气泡总体偏少,绝不像新汝瓷那样满眼气泡,又大又亮,气泡下面还有像台风图那样的旋转云涡。有些宋汝器用30倍放大镜看不到气泡,其实气泡与未融化的玛瑙颗粒混在一起,仔细看还是有的。

   釉色泛红的传说: 都说宋汝窑因玛瑙入釉,当对着太阳光从某个角度可以看到釉色泛红,说的活灵活现。可是当我采取上述办法观察,却看不到这种现象。只有密集的开片中存有陈年尘土,反射阳光时使人感觉釉面有一点暖色调。还有胎骨突出部位,因为釉薄,看出有粉红的色彩。

   在器物的凸棱、口沿或弦纹凸起处,釉层较薄,掩映的胎色呈肉红色。而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内气泡时,可以看到气泡大小不一,略显稀疏,所谓寥若晨星,有学者认为气泡“如星斗有距离地分布在全品上”,且“气泡比官、哥的大,而明亮如珠”。

   以上藏友的这些分析鉴赏,相当的有分量!特别是“鬃眼”。

   但有的藏友同时又被自己搞晕,这就在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却没有好的办法去搞清楚问题的所在。

   要认真汝瓷,就要抓住重点要点。首先进行合并同类项,再根据其它研究,分析等等等等资料,综合综合以后,抓住最主要的汝瓷特征”

1,汝瓷古朴素雅无饰,天青色,淡青色,或缥碧色。

2,汝瓷釉表暗含宝光,无火气,开片呈冰裂纹。

3,汝瓷薄胎薄釉,有鸡爪纹和蟹爪纹

4,汝瓷口沿处可见淡灰紫胎体,无釉处可见黄质本体,且粘带黄土。

5,汝瓷底和璧一样厚,且底圈或下部向外撇出,底有细小支钉痕

6,汝瓷有眼,水眼,缩釉点。

7,汝瓷有破气泡,或若唾沫星,或寥若晨星,成群结队。

8,汝瓷在阳光下可以看到釉面有泛紫红色

 还有没有别的特征呢?如果没有,那就暂时称为“汝瓷八大特征”如何?!

 嘿嘿,现在来假设一下,如果这“八大特征”就是汝瓷认真的标准,那么,到今天为止,这世上还有几件汝瓷能达到这个“认真标准”?!  汝瓷之密码臆测

 哈哈,想那时乾隆帝题“汝瓷尚逢一二,现在看来还真不是谦虚哈。

  看到这里,有的汝瓷藏友会说,你就瞎掰吧,不就是你臆造的嘛。汝瓷之密码臆测

  那好,我就再臆造臆造上面那位被螟蜓青宁和“虫,蛊,蠹”搞得头晕脑胀的藏友的这两个问题。看看能不能比过那些Y专家哈,请你自己判断。

一,“缩肩潜螟蜓,蟠腹涨青宁”出自金国人赵秉文《汝瓷酒尊》诗中的一句。(螟、蜓、青宁皆虫名,螟蜓又是传说的鬼神名。),你看看那位藏友把自己整的,这一句不是说的啥子鬼怪神名,就是个比喻。缩肩潜螟蜓就是说,缩肩后,尊的内部刚好可以藏下一只壁虎。而蟠腹涨青宁是说,那中腹部的几只鼓丁就像是鼓涨出来的青柠檬的形状。哈哈,明白了噻。汝瓷之密码臆测

汝瓷之密码臆测

二,“皿虫为蛊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出自大清国人孙灏 《汝瓷》诗中的一句,意思是这种皿虫很会打洞钻孔,就是指汝瓷上的那些棕眼像是被这种虫钻打出来的一样。而这样的能工巧匠早就没有了,天都留不住啊。诗人只用了14个字,就把汝瓷的棕眼和巧匠描述得如此准确和生动,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OK?! 汝瓷之密码臆测

汝瓷之密码臆测

 我在《汝瓷酒尊》的博文里写有“看懂的请细细观赏,读懂的慢慢品味”那么,没有看懂和读懂的藏友肯定就是要请你继续看懂读懂噻。而且还特别提示:喜爱汝瓷的藏友,要读懂这两首诗,如果不读懂,你就与汝瓷无缘。汝瓷之密码臆测

   所谓“鸡爪纹”之说始于南宋,终于南宋。这也很好解释,那就是自从南宋御窑的瓷器出来以后,已没有“鸡爪纹”的汝瓷了。因为南宋看到的是北宋故都以前的汝瓷,那上面还有“鸡爪纹”。南宋御窑出品的新汝瓷上,哪里还看得到“鸡爪纹”呢?只看得到“蟹爪纹”的汝瓷了

 关于支丁的记载,也不是在明代才有。只是高濂作为陶瓷鉴赏家,把一般人不太注意的现象记录了下来,留给了后人。 不过南宋诗人楼钥有诗为证,只是人们根本就没注意。

       【戏题胆瓶蕉】

   南宋 楼钥(1137~1213)

     垂胆新瓷出汝窑满中几荚浸云苗

 瓶非貯水无由罄,叶解流根自不凋。

    露缀疑储陶令粟,风摇欲响许由瓢

 相携同到绿天下,别是闽山一种蕉。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

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

楼钥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

   这首诗就明确的描写了胆瓶支丁。你问是写在哪里了?嘿嘿,这就是汝瓷之密码当中的暗码。现在告诉你了,那不就成了明码了嘛,是不?!不过,你自己可以看,可以想。“垂胆新瓷出汝窑”那不就是南宋修内司御窑嘛,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儿的窑工已经制造不出故都时的汝瓷了,哎。。。 诗名虽是“戏题”,可人家是毕竟当过温州教授,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那会随随便便的就“戏题”了胆瓶蕉。所以,高濂他们看到的就是南宋以后的汝瓷,那也就是只看得见“蟹爪纹”,而看不到“鸡爪纹”了哦。

   哪个说的汝瓷与诗词有关? 呵呵,我说的。汝瓷之密码臆测

   诗词曲赋本是一种记事和叙事的文学载体,有关汝瓷的诗其实也对前人留下的鉴别方法的一种补充和佐证,同时还可能有其它意想不到的结果。能够以诗词的方式对汝瓷歌咏,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他们个个都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之人,对具体事物观察入微,语准确,生动形象,所留给后世的诗词堪称经典。

   汝瓷之密码臆测就到此为止。

   臆测对了,2018就可能有很大的惊喜。不对,你懂的。。。汝瓷之密码臆测

   现在来开心开心,  如果你手中有汝瓷,可不可以将这“八大特征”拿去比对比对,看看如何?!

 如你手中的汝瓷占有其中项,那要恭喜你,基本上是走对路了。如占有项,那你已经是汝瓷大家了。占有项的话,你比乾隆帝还牛逼。全部项都占的话,那我只有崇拜你了。而此时的你,离传说中的瓷帝 —— 柴瓷,也

仅仅只有一步之遥。。。汝瓷之密码臆测汝瓷之密码臆测

 不过,请你不要太兴奋了,我说的不算,专家说的才算。。。 汝瓷之密码臆测 汝瓷之密码臆测 汝瓷之密码臆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