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学竹、叶少勇 龙树《六十如理颂》简介 《六十如理颂》(Yukti-ṣaṣṭikā-kārikā,后简称《六十颂》)是公元二三世纪时印度佛教论师龙树的代表作之一,包含60首偈颂和一首皈敬颂,该论题名中的“六十”即源于此。论中第2颂为: “无”是诸过之生处, 已经首先被遣除, 谛听!应以此理故, “有”者亦当作遣除。 其中第三句的“理”(*yukti)一词,也可译作“如理”,可能就是该论得名之处。 相比龙树的代表作《中论颂》,《六十颂》篇幅短小,较少涉及对敌方论点的系统破斥,而是更加专注于自身理论系统的完善,包括对关键概念的界定,对结论立场的阐明,以及对于教法权实与次第的辨析,因而在印度佛教理论界影响极大。依据目前的查考,该论中有46首偈颂,也就是全论的四分之三,曾引用于后世各种文献之中。考虑到《六十颂》篇幅仅为《中论颂》的八分之一,如果以被引偈颂占全篇的比重来衡量,则《六十颂》的引用率比《中论颂》更高。 厘定龙树著作的真伪,一直是学术界一大难题。《六十颂》的藏汉译本均署名为龙树,而在宋代以前的汉文典籍中尚未找到龙树造《六十颂》的记述。在目前能见到的文献中,最早提及《六十颂》的是7世纪的月称。其所著《中观论赞》的第10颂列有5种龙树的理论性著作:《中论颂》、《六十如理》、《广破》、《七十空性》和《回诤》。月称的《明句论》和《入中论》都引用了《六十颂》,他还曾作《六十如理释》,其中说道,龙树的著作只有《中论颂》和《六十颂》开篇有皈敬偈,是独立的著作,另外两部——《七十空性论》和《回诤论》都没有皈敬偈,并非独立著作,而是分别由《中论颂》中的一颂增广而来(དབུ་མ་ལས་འཕྲོས་པ) 。 署名为清辨的《中观宝灯论》第2品末颂也曾提及龙树五部论著,依次为《根本中论》、《回诤》、《七十空性》、《六十如理》和《广破》。(现代学界多认为此论作者时代晚于月称,并非6世纪写下《般若灯论》的清辨。参Eckel 2008, 23−27)承袭这一传统,西藏将龙树的数部理论性著作合称为“正理聚”(ཪིགས་ཚོགས)。“正理聚”虽有不同说法,但都包含《六十颂》。基于上述,现代学界一般认同《六十颂》为龙树所造。 《六十颂》在印度影响很大,曾为多种论典所引用。除了上面提到的月称的著作和《中观宝灯论》以外,还有寂护(约725−788)的《中观庄严释》、莲花戒(约740−795)的《中观明论》、师子贤(8世纪)的《现观庄严论光明疏》、智作慧(约950−1030)的《入菩提行论难语释》等。这些文献有些还有梵本存世,为业已失传的《六十颂》的梵本辑佚提供了条件。 《六十如理颂》的译传 在汉传佛教中,该论并未受到重视。汉地对龙树著作的研习始于鸠摩罗什(343−413或350−409)的译传,集中于《中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迟至宋代才有了《六十颂》的汉译。藏传佛教则承袭印度佛教晚期遗风,在前弘期时就翻译了《六十颂》和月称的注释本,宗喀巴与甲操杰也都曾为《六十颂》作释。北宋施护的汉译本题作《六十颂如理论》(T.1575),译出于景德四年(1007) ,但其译笔不佳,与梵藏本往往无法对应。 《六十颂》有诸多现代译本。任杰(2000)的汉译本题作《六十正理论颂》,是由藏文转译。其他国外的译本也主要基于藏译,参考了少量梵本辑佚。这些译本包括英译三种(Lindtner 1982, 103ff.; Tola and Dragonetti 1983; Santina 2002),德译一种(Schäffer 1923,基于汉译),日译一种(山口益 1944, 37ff.)。 月称的《六十如理释》也有多个现代译本,皆本藏译。陈又新(1990)的汉译本语句倒乱,少有参考价值。另有英译(Loizzo et al. 2007)、日译(瓜生津隆真 1974, 7−93)和法译(Scherrer-Schaub 1991)。山口益(1944)与Santina(2002)的书中也包含了对月称注释的摘要翻译。 《六十如理颂》的梵本辑佚 《六十颂》单独传抄的梵文本一直未有发现,自20世纪初,西方学界开始依据其他梵语文献的征引对《六十颂》进行梵本辑佚。普散(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刊于1901−1914年的《入菩提行论难语释》和班达尔(Cecil Bendall)刊于1903年《善言集》各辑出两颂。其后,历经80馀年的国际接力,在林德纳(Chr. Lindtner)发表于1982年的专著Nagarjuniana之中,已辑出12颂,占《六十颂》全体的五分之一。 2013年,叶少勇在北京大学收藏的西藏贝叶经缩微胶卷中比定出一片月称《六十如理释》梵文残叶,校勘发表于日本的《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年报》。一年之后,李学竹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保存的西藏贝叶经照片之中,发现了散落自同一写本的另一片梵文残叶,于2014年由李学竹、加纳和雄和叶少勇联署发表于日本的同一期刊之上。 北京大学所藏缩微胶卷中的 月称《六十如理释》梵文残叶与局部 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两位笔者于2014年发表了《〈六十如理颂〉—— 梵藏汉合校 · 导读 · 译注》(上海:中西书局)一书。书中基于新发现的《牟尼意趣庄严论》、《中观明论》札记和《入中论》等梵文写本,全面搜寻《六十颂》的梵文引文,将辑出的梵文偈颂总数提升至37首(其中5首仅存一半),已逾全论半数。与此前林德纳(1982)所辑的12首偈颂相比照,列表如下: 在梵文原本之外,此书还刊出了《六十颂》的藏汉文本,并提供了颂文的现代汉语译注和义理导读。 本号下一期文章将对《六十颂》的思想体系略作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