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13世纪中国割据僵持至统一概述(6)

 陆一2 2018-05-27

西辽在中亚的经营--兼论1142年-61年之中亚局势(1)

自北宋辽朝对立时期起,辽对蒙古高原乃至于阿尔泰山(即金山)就多有经营(经营程度请查看前稿)。自辽圣宗以来,西北路诸阻卜多有叛乱,但远在阿尔泰山的乃蛮部却并未直接参与,并构成了日后西辽统治下疆域的一部分。《辽史·卷二十六》中记载:“闰月丙午,阻卜长猛撒葛、粘八葛长秃骨撒、梅里急长忽鲁八等请复旧地,贡方物,从之。”考虑到契丹语中鼻音和舌音较重,粘八葛即为后称之乃蛮部。辽通过乃蛮部对阿尔泰山地区的控制,为耶律大石西迁打开了第一道大门。

第二道大门则是契丹人在中亚的遗民。据《远东杂志》(1961年,莫斯科)报道,他们自1010年曾侵入七河地区。另有穆斯林学者阿西尔记载,“突厥人”曾经入侵过喀喇汗国,但被击败,并留下大批俘虏;他还认为,这些突厥人中有契丹人,他们并未皈依伊斯兰教。《中亚通史·古代卷下》中也转引阿西尔的记录称,西喀喇汗国控制了1.6万帐契丹人,并且强迫他们去守卫汗国边疆;虽然契丹人有一定的土地和饷银,但可笑的是,喀喇汗深恐这批契丹人繁殖起来控制不住,刻意将他们和其妻子分隔开来(嗯...NTR?),强迫他们到八剌沙衮去。结果耶律大石(就是穆斯林所说的菊儿汗)来到八剌沙衮之后,这批契丹人立即投奔同族(可见契丹人向心力之浓),耶律大石势力顿时增加一倍,霸控中亚的事业又增添了熟悉当地情况的生力军。

第三道大门则是辽宋时期西夏、辽和东喀喇汗国的争夺。辽曾经耀兵于额尔齐斯河,对东喀喇汗国形成了威胁。《辽史·卷九十四》中记载,耶律化哥曾于开泰元年按照辽圣宗的旨意:“上复遣化哥经略西境。化哥与边将深入,闻蕃部逆命,居翼只水,化哥徐以兵进。敌望风奔溃,获羊马及辎重。”这里的翼只水即额尔齐斯河。随后耶律化哥又南进,“路由白拔烈,遇阿萨兰回鹘,掠之”。这里的白拔烈笔者尚不清楚,但阿萨兰回鹘有两指,一曰东喀喇汗国,其国主自称“阿萨兰汗(阿尔斯兰汗)”;而高昌回鹘之主亦自称阿萨兰汗。但无论如何,耶律化哥捅了篓子,搞错了对象,结果造成“化哥悉还所俘。诸蕃由此不附”。这里的“不附”如果考虑成掩饰之语,那么足可以和上文苏联专家和阿西尔的看法相印证。因此,作者窃以为,这里的阿萨兰回鹘可能就是东喀喇汗国。



而我们知道,东喀喇汗国与北宋保持了相对好的关系,双方一致反对的是西夏和辽。《宋史·卷四百九十》中的《于阗传》中记载:“四年,遣部领阿辛上表称"于阗国偻罗有福力量知文法黑汗王,书与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这里的四年指的是熙宁四年,应该是1071年。此时于阗已被喀喇汗国灭亡了60多年,而1041年喀喇汗国分裂以来,于阗应属于东喀喇汗国。这样,东喀喇汗国称呼北宋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粗粗的翻译为英文,咳咳,应该是:My Uncle The Great Emperor of Han People.....噗噗)。而东喀喇汗国也没有忘记朝北宋诉苦,“去国四年,道涂居其半,黄头回纥、青唐,惟惧契丹钞略耳。”这说明契丹和东喀喇汗国关系剑拔弩张,也是仇雠之国。而话中说,经过黄头回纥、青塘,走的则是祁连山南麓、现在的青海,而不经过河西走廊,这说明东喀喇汗国和西夏的边境也是关闭,这说明双方至少处于和平以下的关系。

我们再看东喀喇汗国和西夏之间具体的关系:同样是《宋史·卷四百九十》中记载:“绍圣中,其王阿忽都董娥密竭笃又言,缅药家作过,别无报效,已遣兵攻甘、沙、肃三州。”东喀喇汗国如要进攻甘州、沙州和肃州三地,肯定要经过两国之间的高昌回鹘。而据《辽宋西夏金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研究》(彭向前)中引《突厥语词典》维文本第一册403-404页的诗,则记载了东喀喇汗国对西夏人的胜利:

为了战胜与秦接壤的唐古特军(唐古特人即西夏人,见《草原帝国》),

我们在严寒之夜发起突袭。

他们的妇女遭到侮辱,

马匹和妇女献给我们作厚礼。

他们人人忧心忡忡,

差愧使他们把头低。

所以耶律大石在西迁之时,西夏作为喀喇汗国的敌对国,不仅不会采取任何实质的行动,而且在追击耶律大石的金朝人眼中,甚至可能会援助耶律大石“闻耶律大石在和州之域,恐与夏人合,当遣使索之。”,而西夏虽然面临着金朝的压力,仍然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并未予以合作:“小国与和州壤地不相接,且不知大石所往也。”(《金史·卷一百二十一》)。这里西夏人又在装傻--和州就在现在的吐鲁番附近,属高昌回鹘领地,如何不与西夏相接?以此推之,后面紧接着说“不知大石所往”就很可疑了。所以,有这样一层关系在,耶律大石西迁就有了西夏虚掩的一道后门。

最后一道大门就是高昌回鹘本身的虚弱,为耶律大石西进打开了从门廊向大厅的里门。从上述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夹在西夏和东喀喇汗国之间的高昌回鹘的面貌或者是暧昧的,要不然就是软弱的。耶律大石在进入高昌之前,就写信给高昌汗回顾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昔我太祖皇帝北征,过卜古罕城,即遣使至甘州,诏尔祖乌母主曰:‘汝思故国耶,朕即为汝复之;汝不能返耶,朕则有之。在朕犹在尔也。’尔祖即表谢,以为迁国于此,十有余世,军民皆安土重迁,不能复返矣。是与尔国非一日之好也。今我将西至大食,假道尔国,其勿致疑。”《辽史·卷三十》。结果高昌汗立即“大宴三日。临行,献马六百,驼百,羊三千,愿质子孙为附庸,送至境外。”这还没等耶律大石假道伐虢呢,自己先送上门,表示愿成“附庸”。这说明高昌国之弱。反过来,等到金国来要大石人的时候,高昌表现的还不如西夏那种“反正不在我这,不知道”,而是“和州回鹘执耶律大石之党、撒八、迪里、突迭来献”《金史·卷三》。这说明了高昌回鹘的暧昧面貌。但总而言之,高昌回鹘仅仅是绑了几个人送过去而已,并没有引入金兵,也没有敢于起兵反抗西辽。西辽则在控制的同时一直保留了高昌回鹘本身的建制。这种灵活的关系模式,也确保了西辽西迁的成功。



在以上种种有利条件的催化下,耶律大石的进行路线也就有了眉目。1131年二月甲午,耶律大石以青牛白马祭天,发表了隆重的讲话,回顾了祖宗开国的不易,鞭笞了金人以下犯上的不义,于是整军西征。关于此次西征的路线,众说纷纭,但主要有三种意见:1.先北向西。2.西和北都有,两路会师于叶迷里。3.没有北路,只有向西,走唐时丝绸之路草原线的回鹘道。

关于此次西征的路线和西辽对中亚的征服过程,我们下期继续谈,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