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4年,金辽之战进入到最后阶段,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第八代孙,37岁的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眼见大辽末代皇帝天祚帝已无法挽救亡国的命运,于是带着自己的部下,向西迁徙。 从远东地区到中亚,也就是中原北部的边疆低点,在古代实际上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大草原地带,也叫“内亚”。连成一片,很适合游牧民族迁徙。而这一通道的存在,也使得中原北部的一些势力在与中原王朝或别的游牧民族斗争中失败后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可以西迁。 以前北匈奴就是沿着这个通道向西迁徙,现在契丹也是。耶律大石在西迁的过程中,不断征战,于公元1132年在今天的新疆一带建立西辽,上汉族尊号“天佑皇帝”,也叫“黒契丹”。 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后,不断向周边扩张。他首先征服了高昌回鹘。 实际上,高昌回鹘在天赞三年(公元924)已经被辽太祖征服,“遣兵逾流沙,拔浮图城,尽取西鄙诸部”。但随着大辽的衰落,他们又恢复独立。 拿下高昌回鹘后,他又将东喀喇汗国变成附庸,并将东喀喇汗国都城八剌沙衮改名为虎思翰耳朵,确定为西辽都城。 有了这些根据地后,耶律大石开始向东进攻金朝,意图恢复大辽的霸业,可惜他的两次远征都损失惨重,不得不放弃向东扩张的战略,只好他继续向西扩张。 众所周知,唐朝怛罗斯之战和安史之乱后,当时西域以及中亚的而广大地区已经沦为伊斯兰文明圈。而当时统治包括今天的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除哈萨克斯坦外的中亚五国的绝大部分领土的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帝国。 所以,耶律大石向西扩张必然要面对塞尔柱帝国,双方必有一战。 当然,耶律大石首要面对是西喀喇汗国。西喀喇汗国是塞尔柱帝国的附庸,首领叫马黑木二世,他是塞尔柱帝国苏丹艾哈迈德·桑贾尔的外甥。 此前,马黑木二世实际上已经与耶律大石有过一场较量,马黑木二世惨败,但他把战败责任推卸给汗国军队主要组成部分的葛逻禄人,将其驱逐出撒马尔罕。结果葛逻禄人倒向西辽。 公元1141年,西喀喇汗国与葛逻禄人爆发冲突,喀喇汗国向塞尔柱帝国求援。桑贾尔集中了塞尔柱帝国以及呼罗珊、西吉斯等仆从国军队10万人进军中亚,葛逻禄人则转而向西辽求援。 看来一场大战已无法避免。不过大战之前,肯定是先礼后兵。耶律大石先是向桑贾尔去信说情,桑贾尔不但不领情,还要求耶律大石皈依伊斯兰教,否则武力解决。 而耶律大石深受汉文明的影响,他早年中进士,还入职过翰林院,怎可能答应皈依伊斯兰教呢,所以,被他拒绝了。 于是,双方只能开战。 公元1141年的9月,耶律大石的西辽与葛逻禄联军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草原与塞尔柱帝国军队相遇,那场震惊世界,改变历史的卡特万之战开始了。 关于双方参战的军队,塞尔柱帝国一方10万人似乎毫无争议,但西辽出动的人数,分歧很大。一说有30万军队,一说有70万兵力参战,也有人说,双方都是十万人,还有人说耶律大石的派出的人马要少于十万。《辽史》上记载,西辽左右翼各仅2500人,以此推测西辽人数远少于塞尔柱帝国。总之,众说纷纭。 不管双方兵力如何,反正大战的结局是塞尔柱帝国惨败告终,史载“僵尸数十里”,塞尔柱帝国死亡总数达3万人。塞尔柱帝国战败后,势力自然退出了中亚地区。十多年后乌古斯人俘虏桑贾尔并攻下塞尔柱帝国首都,又使塞尔柱帝国退出波斯地区,伊斯兰文明圈彻底与中亚失去联系。 而胜利后的耶侓大石高歌猛进,西喀喇汗国、花剌子模先后被收入版图。西辽进入全盛时期,疆域也稳定下来,成为当时中亚最强大的帝国。 这是继当年怛罗斯之战后,东西方文明的第二次交锋,这次交锋,东方儒家文化大胜,诞生出一个强大的西辽帝国。此后近百年,中亚都处于西辽控制之下,直到后来蒙古兴起,征服了这片土地。而蒙古最后皈依了伊斯兰教,于是这片土地再次成为伊斯兰文明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