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对春秋战国的了解有多少?

 方远图书馆 2018-05-28

鄙人研究先秦诸子十余载。对历史研究不太精深。但儒家经典《春秋左氏传》中,较为详尽的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于是,鄙人只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了解尚可。

鄙人写了十余篇《左传》札记,唯独这篇能对春秋历史,竹筒窥豹,可见一斑。

《春秋左氏传》的经文作者是孔子,传文作者是左丘明和儒家大师吴起。


《左传》札记——无郑不成春秋

《左传》记载的历史事件以鲁国为主,兼顾诸侯和周王室。需要言明的是,以鲁国为“主”是宾主之主,而非主次之主。主要体现为称谓上:

天子及王后死曰崩,诸侯及夫人死曰薨,大夫死曰卒。故在《左传·隐公二年》经文中,如是记载:“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但在《隐公三年》的经文,却将诸侯之死谓之卒,降格至与鲁国大夫相同之称谓:“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隐公六年》经文记载:“郑人来渝平。”不言“郑人来鲁渝平。”以及《桓公八年》:“秋,伐邾。”而不言“鲁伐邾。”分别省略了宾语和主语“鲁”字。 以上皆体现了鲁为“第一人称”,即《左传》是以鲁国为主,诸侯为宾的原则。

但在内容上,却是以郑、晋为主。 晋国是春秋之世的第一强国,称霸长达130年。晋国成为《左传》主角,名实相副。而作为二等强国的郑,是凭什么成为主角的呢? 郑国能成为《左传》主角的原因有:初有郑庄公小霸,中有在夹缝之中顽强生存,后有郑晋结盟和子产相郑。这也与春秋之世几个不同的列国形势和格局相对应。下面就详细解析。

一、郑庄公的图霸之梦

郑庄公是春秋前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平定公叔段之乱,战胜周天子率领的诸侯联军。并且在数次战争中捍卫“正义”,可谓一代雄主。

1、郑伯克段于鄢

在“郑伯克段于焉”的传文中,其运筹帷幄,成熟老辣就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 姜氏厌恶长子郑庄公,偏爱幼子公叔段。姜氏请庄公为公叔段封虎牢关。庄公虽拒绝了这一请求。但母命难违,还是封公叔段于京。故公叔段又被称为京城太叔。 祭仲曰:“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分之一。而京过百雉,国之害也。蔓草犹可不除,况君宠弟乎?”庄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说明其对母亲和弟弟早有提防。 西鄙、北鄙属公室直接管辖,公叔段使其同时听命于己。所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公子吕谓郑庄公:“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庄公曰:“将自及。”可知庄公暗中已有动作。公叔段又独吞二鄙,其野心已昭然若揭。 公叔段缮甲兵,聚卒乘,欲偷袭郑都。夫人帮其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此处传文曰:“公闻其期。”说明夫人姜氏的一举一动,皆在庄公掌握之中。庄公即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伐京,京人叛公叔段。公叔段入于鄢,庄公伐之,太叔出奔共国。

在老谋深算的郑庄公面前,公叔段简直是跳梁小丑。不自知,更不知彼。尚未叛乱,麾下先叛己。这一方面是其不得人心,还有可能是庄公暗中操作。 平定叛乱后,郑庄公将母亲姜氏置于城颖,并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又“即而悔之。”此四字,值得回味。郑庄公后悔的不是自己不孝,更不是自己良心发现。而是后悔自己的不孝之名传遍天下,被世人唾弃。幸亏有机智的颖考叔,使庄公即不违背誓言,又挽回了自己的孝子之名。

《左传》传文虽多,但艺术成就最高者,首推此篇。

2、霸业破灭

鲁隐公五年,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郑庄公以王师伐宋。之后,庄公数次朝觐周天子。宋公不朝觐周天子。庄公以王命讨之。 鲁隐公九年,北狄侵郑,郑庄公与公子突、大夫祝聃大败北狄。 鲁隐公十年,郑伯会齐侯、鲁公大败宋师,取宋郜地、防地。郑伯将宋二地归于鲁国。不久,宋国会同卫师、蔡师再次反扑,侵入戴地。庄公围而克之,俘获三国之师。

次年,郑伯会齐侯、鲁公伐许,入其都,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国让鲁公,隐公辞而不受。便将许国土地赠与郑国,庄公曰:寡人有弟,而不能和协。焉敢受许。于是使许国大夫居之。 郑庄公先将攻占宋国两地赠于鲁国,然后又辞许地。这体现了其不计眼前蝇头小利,以提高郑国在诸侯中的威信和号召力,欲以图霸天下的雄心。

由于周、郑的矛盾愈演愈烈。周桓王终于罢黜了郑庄公周王卿士之职,庄公无法参与周室朝政。郑伯迁怒于周王,不再朝觐。于是,周王以诸侯之师伐郑,郑伯御之于长葛,王师大败,郑大夫祝聃射中王肩。祝聃欲追击周王,郑伯止之,称诸侯怎敢欺凌天子! 此战双方没有真正的赢家,周桓王颜面尽失暂且不提。郑国虽然获胜,但却是郑国的转折点,郑国原本有希望成为一等强国,但却因在战争中射伤周天子,至使其威信大大降低,郑国也永远失去号令诸侯,图霸天下的能力。

此后的齐桓公、晋文公都吸取了郑庄公的教训,每次大捷之后,皆献俘于周,并朝觐天子。在大会诸侯之时,周王室有时也会派卿士赴会。

由此可知,郑庄公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代雄主。但在图霸之路上,却是个失败者。他缺少像管仲一样知大势的贤能之臣,故不知“尊王攘夷”之重要。也缺少一位的具有雄辩之才的外交家,以化解与周王室的矛盾,以及协调与诸侯的关系。 大败周王率领的诸侯联军后,郑国依然表现出小霸风范。

桓公六年,北狄大举伐齐,齐求救于郑。郑太子忽率师救齐,斩获北狄大良、少良二帅(相当于匈奴之左贤王、右贤王),甲首三百,以献于齐。齐国赠予诸侯食物时,鲁国以周制,而未以军功定次序。而将郑国排在了后面。太子忽怒,四年后,郑会合齐、卫伐鲁。

此事需作简略解析:一是春秋中前期的战争伤亡极小。郑救齐伐狄之战,战果之大,实为罕见。二是郑大败北狄后,并未献捷于周,而是献捷于齐。三是诸侯救齐,郑国立下首功之后。又与鲁国结怨。大败北狄之后,反而削弱了郑国的号召力。诸侯不但没有亲附,反而与郑国离心离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来的晋国,每次胜仗之后,就更具有号召力。诸侯更加亲附。 此后公子忽(昭公)与公子突(厉公)争君位。若郑昭公即位,郑鲁为敌。若昭公即位,鲁郑则是同盟。昭公与厉公的王位争夺,其实诸侯角力的集中体现。 至此,郑国的图霸之梦彻底破灭。春秋及郑国也进入了一个全新了历史时期。

二、在夹缝中求存

郑庄公图霸之梦破灭后,齐、晋、楚陆续崛起,春秋史上也上演了一幕“凡有气血,必有争心”的诸侯争霸。 在管仲辅佐之下,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并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去世后,齐国便失去了号令诸侯能力。甚至在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国伐鲁,鲁国击退齐师。不久卫国伐齐。年终之际,鲁僖公以楚师伐齐,取谷地。此时,齐国不但威信尽失,还被各个诸侯轮番狂揍。 齐国失去霸权后,至晋楚城濮之战爆发,在齐、晋、楚三强中,楚国稍稍占优势。但没有真正的霸主。

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师败绩。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个霸主。在此后晋国称霸的130年里,不断受到楚国的挑战。原来的三强争霸逐渐演变为两强之争。 在晋、楚争霸过程中,郑国居于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不得不采用“与其来者可也”的外交战略,在大国夹缝中顽强的生存。

其实,早在宋楚弘水之战时,似乎已经揭示了郑国被列强征伐的命运。宋襄公为了与楚国争霸,攻打与楚结盟的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楚国援军在弘水大败宋军。

城濮之战前,郑文公曾派援军支援楚国。楚国战败后,郑国便背楚亲晋,参加了践土会盟。大捷之后,晋文公献俘于周王,天子派使者册封晋侯为霸主,赋予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的权力。 诸侯中只有陈、蔡等三流小国亲楚。

由于郑国处于大国之间,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楚国只有征服了郑国,才真正有资格与晋争霸。此后晋楚不断在郑用兵。不断的重复拉锯“楚子伐郑,诸侯救郑”,“诸侯伐郑,楚子救郑。”此类的文字看的读者眼睛发酸都,连读者都受不了,不断被攻伐的郑国可想而知。 仅在鲁宣公时期的短短十年内,晋国五次加兵于郑,楚国七次伐郑。有时一年之内郑国遭受数次晋楚交相攻伐。

鲁宣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98年,楚子再次伐郑,郑公子去疾(子良)提出了“与其来者可也”的外交策略。即谁来伐我,我就归顺谁。

于是,郑楚结盟。郑在于楚结盟的同时,也事晋国。 次年,楚子伐郑,揭开了邲之战的序幕。楚国围郑三月,而克之。郑襄公脱去上衣,表示愿认罪服罚。郑国派贤大夫子良入楚为人质。郑楚结盟。 郑国贤大夫子良,被公认为是卿大夫中的第一圣人。

晋国救郑,至黄河。闻得郑楚已经结盟。便大举伐郑。于是爆发了春秋中期一场著名的战役,晋楚邲之战。楚国君臣同仇敌忾,而晋国大夫却意见不一,最终晋师败绩。这是晋楚大规模争霸战中,楚国唯一的胜仗。 虽获得晋楚争霸战的胜利,但亲楚的只有郑、陈、蔡少数诸侯。为了成为真正霸主,楚国于鲁宣公十五年,大举伐宋,围宋九月。宋都易子而食。宋国无奈,只好派华元入楚为人质,并与楚国结盟。宋楚结盟后,诸侯纷纷背晋亲楚。楚庄王也成为春秋之时的第三位霸主。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楚国称霸的时间是从邲之战胜利开始,到鄢陵之战失败结束。其实不然,未过五年,以宋为代表的诸侯又纷纷亲晋。鲁成公五年,晋会合鲁、宋、卫、曹伐郑。郑晋结盟。楚子伐郑。诸侯救郑……又一番拉锯战在郑国上演。 由于晋国在鞍之战中战胜齐国,齐国事晋。鲁成公七年,楚国伐郑之时,齐国会合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

鄢陵之战前,晋国主持了一次大规模会盟,不但有宋、卫、郑、鲁四个二等强国参加,亦有齐国参加。郑国还讨伐楚,取新石。

由上可知,在鄢陵之战前,楚国已经失去了霸主地位。楚国称霸的时间并非史学界公认十几年,而是仅有短短的三五年。 楚国为了重振霸权,将汝阴之田割让给郑国,请求与郑结盟。当年,晋楚鄢陵之战爆发,晋军大败楚、郑之师。楚王被射中一目,郑伯险些被俘。 鄢陵之战刚结束,诸侯伐郑,郑国夜袭诸侯,大败宋、齐、卫师。一向随风倒的郑国并未在楚国大败后立即背楚亲晋。郑国君臣认为,楚国割地予我,楚王为救郑而失去一目。若背楚亲晋,则是背信弃义之举。

于是在此后的数年里,郑国与楚国成为短暂的铁盟。 次年,晋侯率诸侯两次伐郑。楚子救郑。鲁成公十八年,楚子与郑伯两次伐宋。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征服宋国,而是为了缓解郑国被攻伐的压力。

晋厉公被弑后,悼公即位。晋悼公是晋国第一明君,在晋国君臣的共同努力下,使晋国的国力达到鼎盛。楚国再也无力与晋国争霸。在加上郑成公去世后,郑楚铁盟瓦解。郑国逐渐舍弃“与其来者可也”的的外交战略,转而背楚亲晋。这是郑国外交战略的又一个转折点。与之相对应,春秋之世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格局。

三、郑晋铁盟与晋国独霸

郑成公去世后,郑楚短暂的铁盟也虽之瓦解。郑国继续祭起“与其来者可也”的大旗,随风而倒。郑国又不断被晋楚两国攻伐。

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针对当时的列国形势,郑国大夫开始重新分析当前的列国形势,并调整郑国的外交战略:“不从晋,国几亡。楚弱于晋,但晋不竭力于郑。若晋致死于郑,楚将避之。” 在郑国君臣谋划之际,宋国向戎侵郑,大获全胜。子展把握天赐良机,率郑师大举伐宋。不出郑国群臣预料。晋、齐、宋、卫等诸侯大举伐郑,郑与晋国结盟。楚国无力与诸侯抗衡,便向秦国求援。楚、秦联合伐郑。郑与楚结盟后,便立即伐宋,以故意激怒晋国。

于是,晋国率诸侯的全部兵力伐郑。郑国派大夫出使楚国,并称若楚不救郑,郑国将与晋结盟,今后将无法侍奉楚。 此时晋国的国力达到巅峰期,政治清明,君明臣忠。诸侯亲附。故此次伐郑所集结的兵力,当为春秋时期历次战争之最。楚国自知无法与之抗衡,只得听之任之。 郑国以厚礼贿赂晋国,郑晋铁盟形成。郑国群臣谋划的“晋师致死于我,楚弗敢敌”终于成功。这标志着春秋时期的格局由晋楚争雄进入了晋国独霸。 晋悼公更是在八年之内,九合诸侯,晋国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威信及号召力,都到远远超过桓公之齐国、文公之晋国和庄王之楚国。

四、子产相郑与弭兵大会

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郑国爆发戌辰之乱,郑国卿大夫子驷、子国、子耳被杀,郑伯被劫。子产闻乱后,命郑人严守城门,封闭府库,完善守备。率兵车十七乘与子峤一起平叛。尽诛叛贼。在发生叛乱时,年少的子产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叛乱平定后,子孔当国,即立盟书。有不与盟者,子孔欲诛之。子产止之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于是焚毁盟书,郑而后定。通过子产焚书,其始大局,灵活,知进退可见一斑。 郑国执政子孔专权,子展、子西攻而杀之,分其室。

于是,子展当国,子西听政,子产被立为卿。 此时,郑晋铁盟已成,亲附晋国的不但有郑、鲁、宋、卫四个二等强国,还有一等强国齐。此外还有十几个三流小国。而亲附楚的仅有陈、蔡、许。楚国虽无力与晋国争霸,依然不断伐郑。因“晋师致死于郑”,楚已无法对郑构成威胁。

此时的郑国不失时机的伐陈、许,以给楚国增加压力。 此时,宋国贤大夫向戌与晋国大夫赵文子交好,又与楚国令尹私交甚笃。于是,向戌便奔走于诸侯,以撮合晋楚弭兵。 长期的晋楚争霸使诸侯民疲国贫,郑国更是首当其冲。晋楚若能弭兵,郑国第一个举双手赞同;其他的小国也不用再被攻伐,无须再充当炮灰;楚国已无力挑战晋国霸权,此时弭兵,晋楚成为共同的霸主。楚国不亦乐乎。 对弭兵唯一心不甘,情不愿的是晋国,因楚完全无法撼动其霸主地位,却与楚成为共同的盟主,岂不是亏大了。但韩宣子深知弭兵是诸侯共同的愿望:“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灾。”若晋国拒绝弭兵,必将离心离德。晋国必将孤立,诸侯们必将纷纷亲楚。于是晋国顺势而为,赞同弭兵。 在弭兵前夕,诸侯混战渐渐停止。向戌奔波与诸侯之间游说,积极筹备弭兵大会。 此时的一则插曲,险些使向戌的努力功亏一篑:

因郑国数次伐许,许灵公如楚,请楚伐郑。由于楚已答应弭兵,故不愿用兵于郑。许灵公曰:“楚师不兴,孤不归也。”灵公最终死在楚国。灵公之死将楚国逼到绝路,楚王曰:“不伐郑,何以对诸侯!”于是,大举伐郑。此时,若郑国誓死抵抗,再求援于晋,晋楚必然爆发大战。向戎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在“晋楚将和,诸侯将平”的形势下,子产建议郑国坚壁清野,不与楚国交战。楚师入南里,堕其城,俘获九个郑人,凯旋而归。楚国挽回了颜面,并厚葬许灵公,也对许国有所交代。 郑国依子产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指导思想。终于于次年,在宋国举行弭兵大会。而诸侯弭兵,郑国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弭兵大会后,各个诸侯基本上遵循了弭兵盟约,并为此后的中国带来了约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郑国也得以休养生息。 由于子产杰出的表现,郑国执政大夫让位于子产。子产在弭兵之世相郑,和平、发展和外交成为郑国的三大主题。子产便改革内政,发展经济,慎修外交,捍卫郑国利益。 子产相郑时,杰出的事迹不计其数,下面就简略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几例。

1、保护环境,爱护山林

是时郑国大旱,子产便派屠击、祝款、竖拊祭祀桑山。三人砍伐山木。子产曰:有事于山,育山林也。而斩其木,其罪大矣。于是,子产夺三人之官爵和封地。

2、铸刑书

子产执政后,将刑法铸与鼎上,并公诸于世。这是我国第一部成文法。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限制了贵族特权,减少了犯罪,使郑国有法可依。但在当时,包括晋国大夫叔向在内的诸多贤能之士都极力反对,认为刑法严苛,称子产不仁。

3、不毁乡校

乡校是先秦时期,人民休息和议政之所。子产执政时,郑人常聚集乡校,议论子产之政。然明建议毁掉乡校。子产却认为,乡校是人民休息,议论政治之所,“民所善者,吾则行知;民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何以毁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如吾闻而药治之。” 仲尼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由此可知,无论是子产,还是孔子,都是反对专制独裁,支持言论自由,支持人民批评和议论政治的。

4、拒绝韩起求玉环

晋国执政大夫韩宣子有一玉环,另一个在郑国商人手中。韩起到郑国聘问时,请求郑伯帮助其得到玉环,被子产拒绝:“非官府之器也,寡君不知”。子太叔、子羽皆埋怨子产。认为韩起是晋国卿大夫,所求不多。子产之举是“爱一玉环,而得罪于大国”。子产称,自己并非有怠慢大国之心。弗与玉环,正是忠信之故。“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礼者,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以守其民也。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韩子奉命以使,求玉成贪,吾又失位,出一玉而获二罪,将焉用之? 韩宣子的要求被子产拒绝后,仍不甘心。便找到商人,并从其手中买到玉环。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起告与子产。子产得知后则称,商人交易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政府不能强迫商人交易。并称韩起之举是得一玉环,而失信于诸侯。韩起最终将玉环退还给了商人。

事后,深明大义的韩宣子对子产万分敬仰,并将自己的玉环和宝马赠之。 在此事中,子产坚守原则,对大国无礼之求,坚决斥之。政府不夺民之财,不强迫商人交易。子产无愧于成为春秋之世,孔子最敬重的贤臣。

5、子产论宽政与猛政

子产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轻而玩之,则多溺焉。”子产卒,游吉为政,不忍猛而用宽。郑人结伙为盗,祸乱郑国。游吉兴兵攻焉,尽杀之。郑盗少也。 仲尼曰:“善哉,宽政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子产卒,仲尼泣之曰:“古之遗爱也。”

由此可知,儒家并非轻视刑罚,而是反对后世法家的不教而诛,反对以刑罚作为捍卫君权,奴役人民的工具——夷族连坐,宁枉勿纵。而是提倡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罪无辜。

在“凡有血气,必有争心”的春秋时期,郑国处于诸侯争霸大漩涡的正中心。这使得列国形势的变化,决定了郑国的外交转折。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战略,也决定了当时的列国格局。

若将春秋之世比作太阳系,那郑国则是太阳,其他诸侯则是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卫星。太阳系的行星皆围绕太阳运行,诸侯争霸皆围绕郑国展开。两者唯一不同的是,太阳是恒星,而郑国却不是周王室,仅仅是个二等强国和三等伯爵诸侯。但郑国却在这大争之世中,书写出一幕幕不朽的传奇。鄙人谓之,无郑不成春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