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二)

 江山携手 2018-05-28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二)

整合辨析与强化训练

学案目标

1.整合、辨析相关表达技巧。2.强化对主要表达技巧的训练。

一、整合、辨析相关表达技巧
(一)关于情与景方面的表达技巧
1.概念辨析
情与景的关系是古典诗歌写作和鉴赏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高考考“情与景”关系涉及的表达技巧角度有:
(1)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某诗某句。
这样的题目答题步骤与要点是:先指出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再指出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及表达效果。情与景的结合方式一般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另外,要注意情与景是否一致,是否有反衬现象。
(2)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见的抒情言志的一种方式,即借助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志。这种手法使抒情含蓄、耐人寻味。
(3)触景生情。
它是指因见到某一景物、场景,油然而生的某种情感。其特点是情随景生,辞以情发,情景相间,以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它与借景抒情最大的不同是情景相间(分写),而不是情景交融。情景分写的方式有:一句之中,上半句写景下半句抒情,如杜甫《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水流”“云在”是景,“心不竟”“意俱迟”是情;两句之中,上一句写景,下一句抒情,或相反,如陈亮《水龙吟》中“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四句之中,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的,这种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表面看来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
高考对这种手法很少涉及。
(4)以景结情。
它是诗歌结构技巧之一,是指在抒情诗歌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最大特征是在诗歌结尾写景。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它与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不同的是,它是篇章结构技巧,而后两者则是表现手法。
2.演练体悟
(1)(2007·江苏卷,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2)(2008·浙江卷,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

(二)关于对比与反衬
1.概念辨析
①对比。对比是在古典诗歌中运用之广仅次于借景抒情的一种表达技巧。作为一种表达技巧,它既属于表现手法,又属于修辞手法,这是对比手法的“两栖性”。
高考对对比手法考查频率较高,而且重现率也高。高考考对比,更多的是作为表现手法来考的,修辞手法中很少涉及。不过,如考修辞手法,“对比”绝对可以进入“备选”之列。
考对比手法,一般都要求分析。分析时应抓住两点:一是点明拿什么与什么对比,二是这样对比的表达效果。
②反衬。反衬是衬托的一种。衬托既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重要的表现手法,也具有“两栖性”。反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如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动衬静。
对比与反衬是不同的。对比强调两相对照,形成鲜明的比较,二者相得益彰,都是作者要表现的重点;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而反衬则是烘“云”托“月”,描写的重点只有一个,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不过,有的时候不容易分,故高考考查时,往往把这两者都算对。
2.演练体悟
(1)(2007·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9·安徽卷,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由页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节描写
1.概念辨析
细节描写,是指对诗词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古诗词一般篇幅短小,不会有大量篇幅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也不可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运用它,往往可以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2008年山东卷《画堂春》中作者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这正是山东卷的命题点。
2.演练体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  豚栅(zhà):猪圈。鸡栖:一作“鸡埘”,凿墙为鸡窝。
本诗写了一个什么“细节”,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要表达技巧强化训练

1.虚实结合(相生)
(2008·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指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关于何为“实”、何为“虚”,理解起来含义太多,这里取较公认的一种理解。)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对照,写出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出现的家庭悲剧的深切同情。
辨析“虚实结合”手法,关键在于辨“虚”。一般而言,过去将来,梦境仙境,联想想象均为虚。虚写一般有标志词,如“忆”“念”“想”,带假设关系连词的“纵”等。
对于“虚实”的理解还有: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即对写法)为虚;客观景物为实,主观情感为虚。
高考考虚实结合,一般定位于辨识上,如要考简析,一般要求指出何为实、何为虚即可。
2.动静结合
(1)(2005·全国卷Ⅲ)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8·辽宁卷,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与衬托相关,动态与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再如李白《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出”一“送”,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一样,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个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第三句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高考考动静结合,主要在写景方面考查。一般的答题步骤和要点为:先指出何为“动”、何为“静”,再指出动静如何结合,后点明动静结合的好处。

3.对面落笔(对写法)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采用了什么技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面落笔,又叫“折绕联想”,或者“一笔两面”,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构思技巧,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这种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如果转换角度,写出两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它实际上也是虚写的一种。
高考对此种表现手法或明或暗地考查过。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别紫云
(清)陈维崧
二度牵衣送我行,并州才唱泪纵横。
生憎一片江南月,不是离筵不肯明。
(1)首句有一细节特别有表现力,请简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话中有一种说法叫“无理而妙”,意思是无理之语,实则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真挚的情感。请谈谈“无理而妙”在本诗中的运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秦观①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②,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  ①秦观,字少游,因党祸之争当时被流放到郴州,归家无望。②梅花、尺素两句,表示亲友间的寄赠和慰藉。
(1)不断收到亲友们寄来的礼物理应是开心的事,可是词人为什么要说“砌成此恨无重数”?说说你对词人感情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的上阕进行简要的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如何描写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 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注]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  邱二十二员外即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
将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对照着赏读。说说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学案29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二)
一、(一)2.(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二)2.(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了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刻感触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三)2.(1)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本诗写社日,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家家扶得醉人归”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村民节日的欢乐,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
解析 答“半掩扉”也可,言之成理即可。
二、1.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解析 本题考查“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这一手法,只是让考生就此分析,这就降低了题目的难度。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1)找出虚与实的双方,明确二者的对应关系。就本题来说,共四句,前两句与后两句中都有“虚”有“实”;(2)分析时要注意阅读相关的知识,如本题中的注解就十分关键,对于“虚”的理解至关重要;(3)紧密联系作者的观点态度作答。
2.(1)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之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3.对面落笔的技巧。如果只是一般性地直说,兄弟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就缺少新意与深情;而从对面落笔,说兄弟们的缺憾,就显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解析 此题关键是谈好处。可以把对写法的一般好处与本诗结合起来说。
巩固提升
1.(1)牵衣。表现了两人感情之深(或依恋之深)
(2)最后两句诗人用极主观的口吻埋怨明月无情,痛恨月亮在离别的时候就特别明亮,似乎有意与人作对,看上去虽是无理之语,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对于环境格外敏感,即使是美景也会引发哀伤的情绪。
解析 “无理”表现在不合常理上;“而妙”表现在抒发感情上。扣住这两个方面作答。
2.(1)词人在郴州旅舍,不断收到亲友的寄赠,这些寄赠表达了亲友们的思念与牵挂。这些寄赠不断堆积在案头,仿佛是堆砌成的重重叠叠的乡愁离恨,这就把抽象的情感化为有形,更增添了流放之人的苦闷和伤感。
(2)本词上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在朦胧月色中隐没。远望桃源乐土,也失去了踪影。此刻,因受党祸之争牵连而流放的秦观,正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内,忍受着春寒,独自愁闷。斜阳下,杜鹃声声,“不如归去”的啼鸣,凄厉辛酸,令人伤感倍增。
3.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凄切。②细节描写:下阕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的愁苦神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4.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
5.虚实结合,前两句为实写,后两句为虚写。这样写能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同一时间中的不同空间的两幅画面:怀人之人和被怀之人,更好地表达了思念的深情。
解析 眼见为实,想象(的画面)为虚。判定虚写,要抓住“应”这一具有推断性的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