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风,古之遗风

 毅德阁主诗词集 2018-05-28

国有威仪,家有家风,自古已然。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国家的影响力日益强大,那么,在这政通人和、清明盛世之时,谈论家风,就很有现实意义。

何谓家风?这确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元素的概念,虽短短两字,却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齐家即饱含着家风的规范、养成和浸润。因此,家风是社会历史发展下的文化积淀,含蕴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具历史传统的核心气质。

而所谓家训,则是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这是家风形成的规则基础。


“家风”是一个让人心怀忐忑的话题,因为这个话题太庞大、太复杂。中国人习惯说“家国天下”,是把家看成了社会存在的基础。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家训历史最悠久的国度。

自先秦以降,中国有关家风家训的经典真可谓汗牛充栋,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为世界各国文化所罕见。


曾国藩那句铁骨铮铮的家训:“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这句话写在他给女儿的信里。信里还说:“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

曾国藩留下的这种家风家训,不仅是他自己的立志决心,也是曾家规定于子孙的家法,他们以此规矩着后代人的言行,使之成为代代不变的家风。


历史上的林家重德,善于教育后代。林氏后代4人履职宰相,3000人成为进士,皇帝亲自主持殿试201次,林家榜上有名183次,“无林不开榜,开榜必有林”成为家风典范。后来的《林则徐家训》注重立价值取向之德:“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 《林氏家训家规》亦强忠孝曰:“孝始于事亲、终于报国,移孝以作忠,即显亲以全孝,此为大孝”“孝为立身大本。若不孝于亲则不能忠于国;必反为社会之蠹虫”。

林则徐更是对后代严加管束,他曾有一副对联宣告家风家训。那对联文字直白,句句有拍节,铿锵之中,让我们看到林老先生的一腔热血和一身正气。那对联是:“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正是因为知家风之重要,历代贤达名人,都有家训留给后代,而且以此作为自己的铁肩道义般的责任。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中诗作繁多,家训也曾以二十六条而为人称道,其中一条,令我念念不忘。那就是:“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

濡染着传统文化的家风家训,在我国并不罕有。人们还会将对农业文明的尊重以家训形式表达出来。郑板桥临终留下的遗言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这三句简明扼要的话,流传甚广。


东汉《国家兴亡与家庭门风》亦倡早教,周朝统治800年,历史最长,倡导从胎教开始传王位,太后听美乐、忌酸辣、和五味,命三官师教太子,成就了周成王。

朱熹《家训》曰:“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朱熹重视道德修身如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司马光《温公家范》亦重德:“贤者居世,以德自显”。

康熙《庭训格言》亦重早教曰:“谕教宜早,弗敢辞劳”。


《颜氏家训》曰:“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氏家训》亦有督学名典曰:“若能常保书百卷、千载终不为小人。”告诫子孙“不可骄逸怠惰,整齐门内,门风不坠”。《颜氏家训?勉学》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包拯“宗法”警后世, 《包拯家训》载宗法:“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刊石,立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亦称开除家籍。包拯的子孙一直未辱没祖宗,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都居官清正,留有廉声。

千年家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于家这是风范,于国即是脊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