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OB:你若心口不一,我便不再信任?|唧唧堂论文解析

 徒步者的收藏 2018-05-28

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网站www.jijitang.com

解析作者 | 唧唧堂组织行为研究驿站:赵晗梓; 审校编辑 | Ernest



引言


组织成员出于提高绩效或其它目的,可能在组织中表达虚假情感。研究表明,表达虚假情绪可能会带来负面结果,但对此尚未取得一致性的结论。原因可能是以往研究没有具体考虑到被试的认知风格以及虚假情绪造成的消极结果。因此,本研究将情绪表达的社会影响以及辩证思维水平加以探究,用以观察被试的辩证思维水平如何调节虚假情绪的消极结果。


辩证思维,指当个体感知到的环境与已知知识不一致时的认知方式。


研究者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一是现场募集资金的实验,来考察是否辩证思维水平低的被试会对虚假的快乐情绪做消极反应;实验二是实验室实验,探究是否信任能够中介辩证思维水平对“佯怒”的影响。


理论与假设


员工有两种表达情绪的策略:深层行为(deep acting)和表层行为(surface acting)。深层行为是自内而外的情绪表达,因此产生情绪表达也是真实的。相反,表层行为仅仅改变了外在的表达方式,内在的情绪并没有发生改变。相关研究显示,即使是19个月大的婴儿人们也可以识别出情绪是否真实。


研究表明,虚假情绪容易引发被试的消极反应。但是,研究者尚未取得一致性的结论。因此,本研究认为虚假情绪是否能够引发对方的负面反应,取决于被试的认知风格。


辩证思维作为思想体系,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变化和冲突的看法。高辩证思维的人认为万事万物都随时间而变,因此,他们可以容忍和包容冲突,并且也可以接受同时存在的不同观点。相反,低辩证思维的人认为事物是保持静止的,面对冲突会感觉不舒服。过去的理论表明,辩证思维可能会影响到人们对自我的感知和对他人角色的判断。


假设1:当募捐方在招募志愿者的活动中展示虚假情绪时,低辩证思维的人不愿担当志愿者。而高辩证思维的人无论募捐方表达真实还是虚假情绪,其担当志愿者的意愿没有差异。


假设2:相比真实情绪,当募捐方在筹款时展示虚假情绪的时候,低辩证思维的人捐款较少。而高辩证思维的人没有差异。


人们倾向于采用消极和极端的信息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因此,当对方表达虚假情绪的时候,被试可能会对对方的性格做负面评价。比如,被试认为,如果募款方愿意表达负面情绪,那么其它事情上,可能说的话也不是真的。因此,表达虚假情绪个体的可靠性和人品随即遭到了低辩证思维者的质疑。因此,本研究假设,对低辩证思维者而言,当对方表达虚假情绪的时候,对其信任也产生负面影响。而对高辩证思维的人而言,无此差异。


假设3:相比真实的愤怒和中性的情绪表达,当一方表达虚假愤怒时,低辩证思维的人对此人信任较低,而高辩证思维的人无此差异。


假设4:相比真实的愤怒和中性的情绪表达,当一方表达虚假愤怒时,低辩证思维的人对此人提出的要求更多,而高辩证思维的人无此差异。


假设5:被试的辩证思维水平调节了虚假情绪对提出要求(要求指被试对募款方提出的要求,是消极反应的表现)数量的影响,信任在虚假情绪表达-辩证思维水平-对方提出要求这一机制中充当中介作用。


幕后玩家

主演:徐峥 / 王丽坤 / 王砚辉

猫眼电影演出 广告
购买


研究方法


实验一招募了74名被试,采用社会情境实验的方法,让一名训练有素的演员轮流表达真实或虚假情绪,呈现虚假情绪30分钟后接着呈现真实情绪30分钟,依次循环,并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来测查。实验二招募了368名被试,每一组实验有4到10个被试参与,将被试分成两队分别坐到两个房间里。实验者告知被试要与另一个房间里的人协商关于一辆二手车买卖事宜。参与者被告知,他们被随机分配到卖方的角色,而另一个房间的参与者被分配到买方的角色。事实上,所有参与者都被分配到卖方的角色。并且,实验还增加了一个变量,即被试提出要求的数量。


结果与讨论


实验一结果表明,虚假情绪和辩证思维产生了明显的交互作用。证实假设1、2,当募捐方表达虚假情绪时,低辩证思维的人更不愿意当志愿者和捐钱。


实验二表明,高低辩证思维水平的人都能感受到真实情绪和愤怒,但他们做出了不同的关于信任的推论,表现了不同的反应,验证了假设4、5、6。


本研究采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共同验证了研究的假设,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第一,实验二中的协商活动是模拟的而不是真实的,被试没有与真正的对手进行谈判。第二,两个实验的背景不同,实验一是合作的,取决于被试的利他行为;实验二则是混合动机。其次,实验一没有包含中性情绪,得出的结果无法与中性情绪做比较。最后,辩证思维是动态的过程,难以通过一个点(简单的互动)来捕捉。


参考文献:

Hideg, I., & Van Kleef, G. A. (2017). When expressions of fake emotions elicit negative reactions: the role of observers' dialectical thinking.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原文播音:苏迪


原文校对:于晓彤 彭坚


原文编辑:赵怡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