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行诗与清代北镇

 昵称40878547 2018-05-29

述医闾之尊贵  话广宁之沧桑

燕行诗与清代北镇

清代北镇时称广宁县,是清朝时期辽河以西至医巫闾山之间惟一的县级行政建制单位,也是朝鲜使者燕行的必经之路。由此,清代北镇与朝鲜使者的燕行结下了不解之缘,燕行录中留下了大量与医巫闾山和广宁有关的记载。

清朝时期官修史书很多,民间的笔记类作品也很多,但涉及东北地区的内容不多。燕行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这方面的内容,并且远比那些官修史书在内容上要具体的多,有趣的多。因为,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写作角度,而朝鲜使者更少了很多政治上的羁绊,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其他史料所无法替代的。

燕行往返路程达四千余里,经过无数的府、州、县和村屯,但并非所有地方都在燕行录中留下了记忆或留下了较多的记忆。而医巫闾山和广宁能够在其中脱颖而出,得到燕行使者的反复吟咏和大书特书,这是有原因的,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要了解其原因,看看他们都写了些什么就知道了。

本文只涉及朝鲜使者的燕行诗,而未涉及著作。

一、燕行使者笔下的医巫闾山

对于医巫闾山,朝鲜使者有着深刻的了解,在他们的笔下,不仅是山形地貌千姿百态,风光旖旎,更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有着莫大的关系。燕行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使我们对此有新的感悟。

现在,我们来看看,燕行使者都写了什么:

1、轩辕问道

朝鲜学者黄㦿在《闾阳途中望医巫闾山》诗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传说帝轩来问道,曾闻老贺去藏踪”。

这里的老贺,是指贺钦。贺钦在朝鲜赫赫有名,朝鲜多名使者诗中都谈到他,下面也会加以介绍。至于帝轩,则是指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华夏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公元前2717-2599)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丰功伟绩而载入史册。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被称为天下第一陵,自唐代以来,祭祀活动延续至今。

那么,是不是仅有黄㦿一人提到这点呢?不是。

雨《广宁宁远伯李成梁牌楼,感慨有作》诗云:

假息延游鼎,含生切戴盆。岐翁与风后,只是待轩辕。

这段话的意思是:暂时休息,以便登上这座群峰鼎峙的名山。但这就象戴着盆子望天一样,是看不到天的,大家也不知是否能够登上顶峰。岐伯与风后都是黄帝的著名大臣,但我们来到这里,最期待的只是轩辕黄帝。

那么,轩辕黄帝向谁问道呢?这个也有答案。燕途紀行》云:“若有仙居于其间帝轩问道广成子之说殆似不虗矣”

“虗”字音古同“虚”。这一记载是说:医巫闾山是仙人居所,轩辕黄帝来到这里,求教于广成子这位上古神仙的传说,看来是真的。

关于广成子这位神仙,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从《封神演义》这部小说到同名的评书、电视剧、电子游戏的传播,各路神仙广为人知,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有翻天印、落魄钟等宝贝的广成子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在道教典籍中,就有广成子为轩辕黄帝之师的记载。

朝鲜使者的诗文中,多次将中华民族的始祖、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以及广成子这位著名神仙与医巫闾山联系在一起,应是有其原因的,也许,这是历久弥新的神话传说,也许,是在历史典籍中有所记载。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所彰显的都是医巫闾山的悠久历史及其充满神秘色彩的厚重文化。

2虞舜封山

朝鲜使者关于舜帝封山的诗文很多,这里仅举几例:

朴世堂《医巫闾山》诗:曾经禹迹封幽镇,长对秦城压海隈。

吴道一《过医巫闾山》诗:禹凿青州元此域,虞封北岳盖兹山。

赵尙絅《北镇庙》诗:虞帝环封尊北岳,明皇崇报刱灵祠。

金祖淳《望医巫闾山歌》:肇封自有虞,千载镇幽都。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载:“舜即位分冀医巫闾之地为幽州,于时分州十二,各封一山,以为一州之镇,医巫闾山 即幽州之镇也”。看来,朝鲜使者对此是熟知的。

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为中华五帝之一。 因国名“虞”,而称虞舜。对于虞舜,过去一直认为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仰韶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考古文化,证明了我国上古文明史远比过去我们知道的要早。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就认为:“夏还不是最早的王朝,中国文明的起源远在其前”。如此,虞舜可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3、祠供玄冥

姜浚钦《望医巫闾山,怀贺先生钦》诗云:玄冥被发自太阴,风驭冷冷应圭璧。

关于玄冥这一词语的解释有多种,其一为北方之神。颜师古即云:“顓頊、玄冥,皆北方之神,主杀戮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玄冥这个北方之神处于太阴之地,也就是北方。他手里拿着朝会的玉器圭璧,在寒冷的天气里御风而行。

按阴阳五行五方之说,北方为玄武。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武即北方之神,经道家渲染,升级为真武大帝。

雨《苦寒闾阳》诗很长,这里引用两句:“玄冥谓我骄,暴怒大加嗔。上罩千霜盖,下荐万冰茵”。又云;‘四拜向东方,感戴曜灵仁。曜灵不早照,玄冥几杀臣。

诗中写的是:在寒冷的冬季,我行走在辽东大地上,为了赶路,常常是早出晚归,在年关将近的腊月扑捉春天的气息。这有些逆天,为此玄冥很不高兴,使路途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因此我冻得象刺猬一样缩成一团,眼看就要与鬼魂做伴了。但就在此时,天突然放晴,红日高照,身上暖和了,手也能够屈伸了。感谢日神,如果不是日神,玄冥差点要了我的命。

洪奭周《北镇庙·分韵得庙字》诗云:妆严象奉释,须眉传写照。玄冥与海龙,传说非典要。

北镇庙塑像相貌庄严,象释迦摩尼(或者说佛家人物),塑像的须眉面目证明了这一点。过去说北镇庙塑像是玄冥或海龙,这只是传说而不见于典籍。

在北镇这块土地上,朝鲜使者的诗中多次提到玄冥,但玄冥与北镇医巫闾山的关系表述的并不十分清楚。好在朴趾源《北镇庙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为我们揭开谜团。其云:北镇庙“祠北方玄冥帝君,并其从神”。

这就是说,北镇庙所供奉的神灵就是玄冥及其下属。或者说,玄冥这位北方主神坐镇北镇名山,他同时也是医巫闾山之神。

4、仙人居所

洪受畴《医无闾》诗:曾闻此地丁仙化,欲问辽阳旧柱头。

这里的丁仙指丁令威,是道教崇奉的古代仙人。据《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

洪受畴的这句诗是说:他听说丁令威是在医巫闾山学到变化之道,化身为鹤的,因此还想问问,当年辽阳的那个华表柱还在吗?

医巫闾山与仙人结缘,在朝鲜使者的诗中多有体现:

徐宗泰《途中,咏医巫闾,用息庵集中韵》:应知特秀含元气,倘有灵真着异踪。

对于人来说,元气是人的精神、精气,没有了元气,也就没有了精神头。世间万物也是如此,即所谓“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医巫闾山“灵秀之最”是其元气之体现,并且这里还有修真成道者的特异踪迹。

金兴庆《次李君北镇庙桃花洞韵》第一首诗中的“仙源何处是”以及第二首诗中的“仙人如可遇”两句,均反映了作者将医巫闾山视为仙山、神山的思想理念。在朝鲜使者眼中,医巫闾山深具宗教色彩和仙界意蕴,这在明清两代的朝天录、燕行录著作中多有体现。

洪受畴《过医巫闾山下,书怀》:仙人琪树春风近,处士幽居白日闲。

这句诗也是有出处的。晋王嘉著志怪小说集《拾遗记》卷一《炎帝神农》,南朝梁萧绮录曰:“按《山海经》云,棠帝之山,出浮水玉;巫闾之地,其木多文。自非道真俗朴,理会冥旨,与四时齐其契,精灵协其德,祯祥之异,胡可致哉。故使迹感诚著,幽祗不藏其宝。祗心剪害,殊性之类必驯也。以降露成池,蓄龙为圃。及乎夏代,世载绵绝,时有豢龙之官。考诸遐籍,由斯立矣”。

对这段话,专家的译注是:炎帝时代,按山海经上说“堂庭山出产能浮水的宝玉,医巫闾山之地的树木都有许多文彩。这类现象本来不符合天理常情,只是山与树理会了幽冥中的旨意,才使其契机与四时变化合为一体,再加上精灵协助,其德性的形成因此说吉祥的异象。怎么可以自己招来呢?所以说,如果事迹感动天地,诚意昭然显著,幽冥中的地神也不会藏起自己的宝物,全心全意地减除祸害,畜类也必会驯服。就以“降露为池,蓄龙为圃”来说,一直到夏代,世世代代绵延不断,当时还都有豢龙官。由此可见,只要考之于远古史籍,在这里就可以确立成说了。

唐代的大文学家、哲学家韩愈亦有诗云:“地弥天区,界轶海外,北岳医闾,神鬼受职,析木天街,星宿清润’”。

看来,闾山之木,真的是传说久远。

金祖淳《望医巫闾山歌》磅礴大气而深奥,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此山之迹宁尽别,秘奥慌惚莫胪列。

四时发阴飙,六月飞片雪。

草木当是天皇植,宝玉不为人间泄。

灵神怪物异禽奇兽,充斥于其间。

或见而或伏,或生而或灭。

或倚陵栖壑,或飞土息穴。

夏禹之鼎铸未遍,张华之志笔亦絶。

世曾未覩如是故,世曾传闻如是说。

我试臆之精思竭。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种种特异之事难道和医巫闾山分离了吗?这里的密奥让人迷茫、恍惚,看不明白,也就无需一一罗列。这里四季都会刮狂风,甚至在六月的天气也会下雪。山上的草木应该是天上的玉皇所植,珣玗琪这样的宝玉也不会让人间看到。在这座神秘的大山中,有各种神灵精怪,珍禽异兽。他们或可以见到,或隐秘其中;或在这里修身得道,或不再见其踪迹;或倚于陵谷,或憩于岩壑。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铸造九鼎,象征九州,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而未遍置于九州。晋人张华之志书也已散失,世间的人虽未看到这些,但却有很多这样的传闻。我试着将这些理清楚,但费尽心力还是弄不明白。

赵秉铉《登北岳》诗则云:阴岳巉崚冠海东,集仙奇会御璇风。

    山势高峻的医巫闾山为海东诸山之冠,众仙人御风而行,来到这里参加群仙集会。

可见,医巫闾山为仙山之说历史悠久,远传海外。

5、屈原吟咏

洪受畴《医无闾》诗云:周家幽镇超群望,楚客微闾作远游。

这句诗说的是医巫闾山作为西周时期幽州镇山深孚众望,楚国大夫屈原也想到医巫闾山进行一次远游。

頤命《黄旗堡途中,望医巫闾山,书怀》诗:屈平词赋周公书,曾识仙山镇北墟。

屈平即屈原,他的《远行》诗中提到了“微闾”,也就是医巫闾山。周公书指的是西周典籍《周礼·职方氏》《周礼·大司乐》等关于闾山封为幽州镇山的记载,作者从中知道了医巫闾山这座仙山是北方之镇山。

屈原《远游》诗载:“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微闾”。意思是:早上从太仪殿发车,晚上就到了医巫闾山。两位朝鲜诗人在咏闾山诗中提到屈原,正源于此。

6、始皇赶山

洪良浩《渡大凌河,望医巫闾》诗中有“秦帝挥鞭余断石,唐宗卷甲有高台”之句。

“秦帝挥鞭余断石”,说的是秦始皇赶山鞭的传说。这一传说历史悠久,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并在故事情节上不断发生变异。据萧广谱先生所搜集整理的《无虑山与赶山鞭》,医巫闾山地区的传说是这样的:秦始皇久闻无虑山(医巫闾山)大名,命李斯与方士拿赶山鞭将无虑山赶到京城。但方士以赶山鞭鞭打闾山三天三夜,闾山却纹丝不动。无奈之下,又想将山尾赶去一段,以便交差。但鞭打无虑山尾部三天三夜,也只是将无虑山尾端的十三个小山峰向西赶了几十里路,就再也赶不动了,而这个方士也累死了。这十三个小山峰,就是闾山西部的“十三山”,现在改称石山。

洪良浩所云:“秦帝挥鞭余断石“,十三山就是“断石”,是从无虑山断下来的石头山。

“唐宗卷甲有高台”,指的是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东征,攻打高句丽,在北镇境内筑台誓师之事。

7、地处要地

在吴道一《过医巫闾山》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半天横截华夷界,千古雄蟠陆海间”

“夷”字是对东部各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贬义。但吴道一说医巫闾山等于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在地域上的一条分界线,巍峨壮观的医巫闾山蜿蜒于陆地与海洋之间,则是很准确、很形象的。明朝时期,广宁周边就是蒙古兀良哈三卫和女真族游牧的地区,正是这一地理区位,使明代的广宁成为管理东北事物的三大官员的驻地,军事斗争的前沿阵地,造就了明代广宁的辉煌。

金昌业《次伯氏医巫闾次雩沙韵》诗:“名列职方为北镇,雄盘辽右控秦关”

朴世堂《医巫闾山》诗:千里雄蟠夷夏界,万重高拱蓟燕关。

同样,这些诗也是强调了医巫闾山的地理位置及其战略地位,及其对于拱卫京师以及燕冀之地的重要作用。

8、秀美雄奇

闵鼎重《医巫闾山》诗:

发踪荒汉势雄哉,走虎腾龙自北来。

环谷望如千障列,攒峯巧作百花开。

李瑞雨《医巫闾山》诗:

闾山千仞插苍穹,作镇西陲气象雄。

控引重关通蓟北,环回大野压辽东。

朝鲜使者赞美医巫闾山壮观秀美之诗是很多的,除上述诗歌是从宏观的角度整体赞美外,有的是历数各景点的风格特色,有的则是对某一景点进行细致的描述。有的更是夹叙夹议,在写景的同时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清朝时,朝鲜对朝贡使团在时间上要求是很严的,并严禁私自游览名胜景观。因此,很多使团虽然是在闾山脚下的经过,但却不能登临,为此留下深深的遗憾。如㴭:“恨未登临成宿志,斜阳独立谩踟蹰。”黄㦿:“经过未看真面目,登临直欲荡心胸”。表达的都是这种遗憾。

宜显更是写了一首长诗:《拟赏闾岳,遇雨不果。入中安堡,漫赋长句拨闷》,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少读虞书与楚辞,梦想兹山余几载。

中年奉使偶蹉过,准拟今来酬旧债。

小时候读书就知道了虞书与楚辞中关于医巫闾山的记载,因此,自己早就梦想登临此山了。中年时奉使燕京朝贡却错过机会没能登临,留下了遗憾。早就想好了,这次一定要还上旧债。但宜显没想到的是;一场大雨搅了他的登山行程,也破坏了他的好心情。无可奈何,也就只能是“漫赋长句拨闷”了。

9、避祸之地

金熤《桃花洞》诗:其二:古广空明洞府新,数家栖泊避秦人。桃花流水通齐海,莫遣渔郞更问津。

金熤的这首诗也是有典故的,与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有关。王士祯在他所著《池北偶谈》奇闻部分,写了这样一件事:“辽东医无闾山中,有人斫参,见毛人长丈许,惊而却走。毛人招之曰:‘吾非妖魅,乃秦时筑长城卒。昔同辈数万人,今仅七人在耳。’因问其饮食居处状,曰:‘始饥,食松柏实,渴饮溪水,久之不复饥渴矣’。言已,去如飞鸟。友人某,亲闻之操江宜中丞(永贵)云。”

清代闾山有秦朝时修长城的士卒,确属奇闻异事。金熤应是看过此书,知道此事,所以专门写了这样一首诗。

赵秀三《桃花洞》诗:天外尙迟归汉使,山中应有避秦人。说的也是这件事,

朝鲜使者赵秀山也知道这一典故,不过,在他的《桃花洞》诗中,却是另有深意。诗云:“见客犹称汉,卜居非避秦”。

如果说,王士祯《池北偶谈》中秦朝修长城的士卒是不堪苦役逃到闾山,避祸于此的。那么,赵秀山诗中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来到闾山居住,与秦人逃难不同,他们属于中原的汉人。诗中的潜台词是,他们不乐意受清朝的统治,宁可隐居深山。对此,朝鲜使者是欣赏的。

10、尊称北岳

赵秉铉《游桃花洞》诗:鞭去靑驴北岳陂,五株桃树正葳蕤。

这位诗人还有一首诗,写登闾山之事,题目就是《登北岳》。而在诗中,诗人又将医巫闾山称为“阴岳”。 这也是有原因的。按阴阳五行的说法,北方为太阴之地,北方之神玄冥,冥,就是阴的意思。因此,称为阴岳也是对的。

将医巫闾山称为北岳的很多,如吴道一:“虞封北岳盖兹山”,赵尙絅:“虞帝环封尊北岳”,都是这种情况。

从以上诗文中可以看出,朝鲜使者确实是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具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他们关于医巫闾山的诗歌,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医巫闾山在域外的广泛影响,也给了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二、燕行使者笔下的广宁

1、自然地理

在燕行录中,涉及今北镇范围内的地理名称就有医巫闾山、广宁、新广宁、盘山驿、中安堡、新店、壮镇堡、闾阳驿等。实际上,地理名胜属于地理的分支,如北镇庙,东岳庙、桃花洞、观音庵等,也是应包括在内的。如果将当时隶属于广宁的小黑山、羊肠河、十三山等等都加在一起,那就更多了。对燕行使者经过与游览的这些地方,燕行录中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所写的诗词也很多。从中我们可以增加对这一时期北镇地域生产生活、社会形态、气候条件、交通道路等各方面情况的了解。

㴭在顺治十二年赴燕京朝贡时,在广宁和清朝的军士一起打猎,副使先获得一只鹌鹑,而他得到两只野鸡。为此,他在诗中写道,“野雀虽千数,何当一大禽。”可谓是对自己猎获野鸡十分得意。

清初的广宁人烟稀少,飞禽走兽很多。頤命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出使中国于路经闾阳途中,还看见了拉着老虎的车,那只老虎是被猎人捉住的。为此他还发出了“往往雄豪多类若,羡他驴子踏康庄”的感叹。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清初。嘉庆十年(1805),嘉庆帝东巡路经广宁,驻跸广宁大营,当地官员进献的食物就有鲜鹿、黄羊、狍子、野鸡等,说明当时这里的自然环境是非常好的。

北镇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的重要枢纽,但广宁以东至辽河是二百里的沼泽地带,泥泞难行,隋唐两代征东,就为此吃尽苦头。这种情况至清初尚无大的改变。如果赶上雨季,那就更是苦不堪言。赵文命雍正三年(1725)到燕京朝贡。他在从盘蛇驿(今北镇市吴家镇盘蛇村)去广宁站(今北镇市廖屯镇广宁站村)时,就赶上了下雨,它的描述是

无日不辛苦,长程殊杳然。昨行风卷地,今去雨浑天。

滑㥘崩桥石,泥愁近野阡。何由免沾湿,邮卒最吾怜。

有这种感受的当然不止赵文命一人,黄㦿:“冰泮平芜成水国,烟沉旷野失辽山”。金昌集:“旷野风多愁卷盖,长河水涨怯登桥”。说的都是行路之难。

这种情况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有了改变。为了迎接乾隆皇帝东巡,就在这一年,承德、锦县、宁远、广宁四处的商家和百姓捐资,筑路修道,低洼积水之处,则架设木桥,由此变成坦途。乾隆帝、嘉庆帝均有《叠道诗》记述此事。

关于燕行路途中的地理名称,这里仅举一例,即白的《新店次副使韵》:

新店凄凉筑路间,风沙卷尽雪留残。

烟台西畔鸦头小,何处飞来一点山。

朝鲜使者洪大容在《湛轩书》中谈到了新店,说是中安浦(今北镇市中安镇)到于家庄(今中安镇于台村)是5里,于家庄到旧家里(今中安镇旧站村)是13里,再走2里就是新店。路旁有砖窑,附近有一座小山。如此,符合上述条件的就是旧站村东南的毕屯村。

李世白的这首诗宛若写真,如实描绘了这个新店的情况:新店孤零零地建在路边,显得很凄凉。大风将积雪卷起,堆在一旁,路面只剩一点残留。烟台西边有小丫头正在玩耍,附近还有一座不大的土山。

真得感谢燕行录,使我们了解了毕屯村的前世今生。当年的这个新店建在路边,摆明了是要做过往行人的生意,孤单是孤单了点,凄凉也属凄凉,但也说明新店的主人很有经济头脑。也正是因为有人拉了头锄,开了先例,也才有后来人的聚居,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有了今天的毕屯村。

2、感叹世事

黄㦿《广宁》诗:

雄州当日宿精兵,北漠戎王款老营。

骏马成群常满巿,橐驼输贡远通程。

教场石塌空残柳,村落荆生只废城。

终古闾山青未了,暮云愁色接燕京。

当年的广宁城兵强马壮,蒙古王爷也要来这里晋见,并接受款待。马市骏马成群,骆驼载着贡品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而今,当年的演兵场已经塌陷,只有几棵柳树孤零零的在那里。明朝时的很多村落已经荒废,荆棘满地,广宁城也成了一座废城,再无当年的景象。只有亘古以来的医巫闾山还是那么苍翠。暮色中,我们有无尽的感叹。

黄㦿为明末清初之人,清朝刚刚建立不久,广宁大地民众逃亡或被迁往辽河以东,所剩无几。而广宁城经过一场大火,更是惨不忍睹。作者目睹此情此情,回忆前朝往事,心情是很不平静的。

㴭与黄㦿基本上是同时期人,这位身为朝鲜仁祖之子、孝宗之弟的宗室大员,在顺治十二年经过广宁时也自有一番感慨。他在《广宁》诗中写道:“草树平芜仍牧马,骷髅堆积仅容程”。“春风弱柳迷荒野,落照寒鸦噪毁城”。

辽阔的平原上,有人在牧马。广宁路边到处是战乱留下的尸骨无人掩埋。茫茫荒野之中,显得是那么的惨淡。已经残破的广宁城在落日中显得孤单寂寞,只有几只乌鸦在令人厌烦地鸣叫。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清初时广宁的惨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闯关东”民众的增多,北镇地区的生产生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到了嘉庆四年(1799),徐滢修以朝鲜使团副使身份出使清朝,在闾阳驿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看看市铺争殷富,在在城池识鐍扃。

街上做买卖的商铺装饰的都很奢华,谁也不愿显得寒酸,有争强斗富之意。所经过的城池也皆处于枢要之地。

这就是说,清朝立国一百多年后的, 闾阳驿已经是民户众多,买卖兴隆,与清初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闾阳驿如此,广宁城也就可想而知了。

赵文命雍正三年燕行路经广宁时,北镇庙正在大修,他写了一首《北镇庙记实》诗:

帑金大发三千万,修饰经年役未完。

制度居然天子殿,阶除曲曲玉栏干。

圣祖康熙皇帝第四子雍亲王胤禛于康熙六十年(1721)代父去盛京谒陵,途中在北镇庙祭拜医巫闾山之神,而后游览了闾山。胤禛即位为雍正皇帝后,即在北镇庙大兴土木。赵文命燕行路经此地,亲眼看到了北镇庙大规模维修的盛况,心中有感慨,吟咏成诗篇。从诗中看,他对这种大规模、高标准的维修是颇有些不以为然的。

3、感恩李氏

李成梁父子在朝鲜使者的诗中提到的次数很多,这里仅举几例:

《广宁宁远伯牌楼》:

劈窠丹券铁钩盘,古郭烟云护石栏。

唐代虎符诸镇帅,汉家麟阁列侯官。

许身独任重关钥,教子联登上将坛。

见说来仍多俊秀,早将功德树三韩。

赵尙絅《怀李成梁父子》:“将军父子并流芳,勋业长留竹帛光。“东土至今遗像在,奇功千载讵能忘”。

徐宗泰《吴家子途中,感吟六絶》诗之六:成梁父子勋名烂,不独东功照汗靑。

頤命《过广宁古城有感》永怀宁远多奇绩,何况东征有二郞。

 朝鲜使者如此尊崇、感恩李成梁父子是有原因的。首先,在明史李成梁传中,就明确写道:李成梁“高祖英自朝鲜内附”,也就是说,他祖上是朝鲜人。因此,朝鲜人将他们父子其视为同族,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其次,万历二十年(1592), 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韩国首尔)、平壤诸地,朝鲜面临亡国。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李如松为东征提督, 弟如柏、如梅一并率师进入朝鲜,进行了历史著名的抗倭援朝战争。通过激烈战斗,夺回平壤,进而开城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均收复。日本迫于严峻形势,不得不退兵。明朝付出重大代价,保全了朝鲜,统兵的李成梁兄弟也就成了朝鲜的感恩对象。再次,李成梁及其子李如松为辽东名将,战功显赫,声名远扬,也确实令人佩服。

赵秉铉诗前附言中特别提到广宁城原有李如松祠庙。赵尙絅诗中则云,朝鲜有李如松遗像。

当然,在赞颂李成梁的同时,也有对李成梁的埋怨。金昌业诗中就说“却恨当年纵黠虏,至今氛祲浩无穷。

这句诗是说,恨只恨当年李成梁不该将在他帐下做事的那个极其狡猾的努尔哈赤放走,以致留下祸患,使他得了天下,至今贻害无穷。

朝鲜感恩明朝的“再造之功”,对中华文化也极其钦佩,对明朝的灭亡深感惋惜,而对清朝则以蛮夷视之,诗人将这种感情直接进行了表达,可说是爱憎分明。

頤命有《过广宁古城有感》诗,诗前写了一段话,也特意提到了李成梁与努尔哈赤的关系。说是李成梁曾将努尔哈赤虏至广宁,置于帐下,因努尔哈赤健壮英勇而非常喜爱,经常对他说,你一定不能辜负中国。而努尔哈赤的回答是:有老爷在,我是不敢的。其潜台词就是,将来你不在了,那就不好说了。对此,李頤命倒是没有埋怨李成梁,而是认为,李成梁知其如此而没有除掉他,乃是天意也。

4、尊崇贺钦

贺钦,字克恭,隐居在医无闾山,因此用医闾自号,人称其为医闾先生。成化二年(1466)进士,登户科给事中。后自行上疏辞职。以弟子礼师事陈献章,学问大进。弘治元年(1488),由阁臣推荐,朝廷起用贺钦为陕西右参议。适逢其母病故,于是上疏恳辞,遂不复出。一生研读《五经》、《四书》,著有《医闾集》九卷。贺钦人品、学识俱佳,历来为人称道,在朝鲜也享有大名。燕行录中多有关于贺钦的诗歌。如:

赵文命《医巫闾山忆贺先生钦,贺即陈白沙献章门人也,详见于简易诗集》:

行到医巫山外程,令人却忆贺先生。

白沙门下推高弟,崔岦诗中挹盛名。

半世诗书儒者业,百年丘壑散人情。

北来未遇寒山石,仰止徒然倍湿缨。

陈献章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世称为陈白沙。崔岦,朝鲜学者,明万历五年《1577》赴燕。诗中“半世诗书儒者业,百年丘壑散人情”之句,可谓是对贺钦先生的客观评价。。

赵尙絅有诗:《怀医巫闾先生贺钦弃官隐居,讲陈白沙学,隐居处医巫山桃花洞云》。

诗文从略,笔者感兴趣的是说贺钦隐居闾山桃花洞。

有此说法的还有朴齐家:“贺老昔隐桃花洞,一时名与山俱重”。

赵文命《入医巫闾山》诗云:“佳处自难相舍去,桃花洞口最关心。又云:“巫闾山,即贺先生所居。洞中有老松,即月沙记中老松也”。

这里的“洞”指桃花洞,“老松”指今闾山万年松,也是认为桃花洞处为贺钦隐居之地。

《东北古迹遗闻》载:“北镇闾山大朝阳南有葫芦头子沟者,以沟形类葫芦得名。中颇敞,犹有荒坟,观其遗迹,昔年有隐君子寓此。闻明朝大儒医闾先生贺钦曾居是山,殁后葬于光明谷”。

5、风土人情

燕行途中,朝鲜使者将他们的所见所闻都记了下来,其中不乏民情民俗方面的内容:

吴道一《广宁途中,再迭成字》:民居半是新开店,关戌犹存旧筑城。

吴道一燕行时间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当时,北镇地区居民还很少,这些来自关内的汉民多沿驿路而居,既方便交通,又可开个小店,在方便过往行人的同时,挣点钱维持生活。此时,清朝建国时间不长,广宁大地原有的城堡、烟台等还大量存在。

金昌集《宿新广宁》:

“民居尙繁盛,城垒尽荒残。”遍野知胡畜,逢人羡汉冠。”

金昌集燕行时间为康熙五十一年(1712),文中的新广宁即今廖屯镇广宁站村,由于驿站吸引了民众来此地居住,因此是“民居尙繁盛”,遍地是牛羊,而无用的城堡则不可避免地荒废了。当时,朝鲜使者穿着明朝的服装,也就是汉服,而清朝统治下的民众则不能如此着装,因此,引来了羡慕的目光。

徐宗泰在《吴家子途中,感吟六絶》诗中写道:

饰金兰若遍闾村,又有私龛养佛尊。

夷俗从今谁洗陋,不徒膻酪秽中原。

其意为:金碧辉煌的佛寺遍及各村屯,家家也都有佛龛供奉神佛,这是满族陋习谁来更改呢?不能让这种丑恶浑浊现象祸害中原。

清朝时期,尊道崇佛使寺庙确实达到过多过滥的程度,家家有佛龛也属实,但单纯将这种现象归结为满族习俗则是一种偏见。当时的情况是,来自中原的汉族人也将各地的宗教信仰带到了这里,集资修庙成为一种风气。

洪柱元《盘山道中。遇雨口占》:

广野苍茫雨脚寒,行人愁绪集眉端。

可怜邮卒偏沾湿,深坐征轺敢自安。

秋雨时节,行人在泥泞的路上行走,愁容满面。最可怜的是邮卒,虽然又冷又湿,却只能是冒雨前行,而不敢歇息。这些邮卒基本上是“三藩之乱”后被分到东北各驿站的,地位低下而责任重大,即使大雨天气也只能是顶风冒雨前行,是绝不敢耽误公事的。作者的描述,使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心。

6、写景抒情

朴齐家《闾阳驿早发》:

快活真如鸟脱笼,好将归兴溯春风。

梦回池北谈诗处,路入京东考古中。

细柳轻霞摇浅碧,远山初日吐殷红。

长途画卷知谁赠,极目天然设色工。

此诗写于回程。离家越来越近,作者的心情也好了起来,红日、朝霞、闾山、春柳、浅水都成了吟咏的对象,真情赞美了大自然的景色。

金昌业《甘露庵》:

名山不可负,策马赴烟霞。洞释初看客,岩桃早结花。

林中扫地净,檐际引泉斜。两译能随至,皆言愿弃家.

为了不辜负医闾名山的大好春光,作者骑着马奔向医巫闾山。作为第一次来到桃花洞与附近寺庙的客人,看到山上的桃花在春风的吹拂下已经盛开,满眼芳菲,秀色可人。松林中的道路很干净,大石棚瀑布顺着石檐飞驰而下,惊叹景色真是太美了。两位翻译追随而至,都说愿意离开家,在这里过神仙生活。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却颇有意境。

关于北镇境内的庙宇,朴永元《观音寺》长诗写的很生动,洪柱元《东岳庙》诗在细致描绘了东岳庙之后,是这样一句话:“魂骨凛然尘虑尽,可堪门外捴膻腥。

作为泰山之神的东岳大帝,忠魂铁骨,正气凛然,处于庄严清净之地,怎么能够忍受门外总有的那种腥膻之气呢?

笔者认为,这里的“膻腥”二字可能是大有深意。这既可理解为每当庙会之时的煎炒烹炸带给寺庙的种种味道,又可能是暗指清朝。在朝鲜使者的眼中,清朝统治者是满身腥膻之气的蛮夷,内中深意就是你东岳大帝威风八面,就这样继续让他们统治中国吗?

朝鲜使者的汉文化水平确实是很高的,就写景抒情诗来说,洪良浩“飞鸟沉浮云影外,行人来去日轮中”,就写的很有味道。

更值得称颂的是他们的敬业精神。在数千里的劳顿奔波中,诸多辛苦自不待言,但它们稍有闲暇,就要提笔作诗、写文章,甚至通宵达旦。如金昌集:“经过此地偏生感,欹枕悲吟度一宵”。吴道一:“客间诗句还多事,堪笑频呵冻笔题”。洪柱元“谈间爽韵霏琼屑,笔下新篇富锦囊”。

正是他们的这种精神,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他们关于清代北镇的吟咏记述,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挖掘与认真研究的宝贵财富。

本文最初是以《燕行与清代北镇》为题目的,如此,可之引用的内容更多,文章也会更丰满,但也会给自己增加更大的工作量。为了能够偷懒,改成了现在的《燕行诗与清代北镇》,或许他人,或许自己,今后会在这方面作出进一步的论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