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纤维蛋白原去哪儿了?

 板桥胡同37号 2018-05-29


吴志丹  江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案例经过


2018年5月19日,我值班。17:53分,工友送来一例凝血五项急诊标本。我立即接收标本,离心,放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很快,结果出来了,PT 17.8秒,INR 1.58,APTT 46.4秒,FBG *****,TT 34.5秒,D-二聚体 91.54mg/L。查看仪器报警提示:D-二聚体已经自动稀释,报“Antigen Excess”,即抗原过量,见图1,2;FBG 仪器报“No Coagulation”,即无凝集,见图3,4。根据仪器说明提供的解决方案,FBG可以考虑报告最小值,即<0.5g>


图1


图2


图3


图4


但是,心里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我院D-二聚体的参考值是<0.55mg>[1]。可是,检测结果清晰地显示纤维蛋白原处于极低值,D-二聚体处于极高水平。我忽然想到,如果该样本凝集了也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但是不能代表机体的真实状况。我用一次性吸管检查标本状态,果然见试管底部有一个较大的凝块,随即通知临床重新采集样本,并提醒护士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次以上。4小时候后,病区重新送检该患者凝血五项,检测结果为PT 11.7秒,INR 1.02,APTT 50.3秒,FBG 1.73g/L,TT 15.9秒,D-二聚体 3.78mg/L。至此,消失的纤维蛋白原重又出现了。


案例分析


D-二聚体升高提示体内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栓性疾病,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增强,临床上见于多种严重疾病。该患者是刚出生不满一天的新生儿,入院诊断“早产儿,新生儿肺炎,呼吸性酸中毒”,排除“新生儿窒息、DIC等严重疾病”。第一次结果对于第一管标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对于患者本人来说却是谬之千里的。


影响血凝结果的因素很多很多,排除检验科分析中仪器、试剂、质控等因素,绝大部分发生在分析前,包括:采血量与抗凝剂不成比例、止血带绑扎时间过长、血样凝集或溶血、药物影响等。工程师说,影响凝血结果的分析前因素占到70%,这是毫不夸张的说法。因此,当我们对检测结果抱持怀疑态度,仅从分析血凝曲线、报警提示无法消除疑虑时,切不可轻易将报告审核出去,应该第一时间联系临床医生共同分析该结果,并建议重新采血复查。


总结


检验科报告给临床的凝血结果对于临床疾病的判断、患者的处理和指导治疗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庆幸自己一开始没有草率地按照仪器说明报告纤维蛋白原极低值,否则会严重误导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分析。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增强对血凝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了解从采血到检测以及最终报告审核的规范方法,提高结果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有力的诊治证据。


参考文献

[1] 徐发林,程慧清,等.早产儿早期凝血功能与胎龄的关系[J].临床儿科杂志,2016,34(1):25-28.



说明:本文仅用于交流,只代表作者的观点。本文为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微信公众平台全网首发,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编辑:薛国辉    审校:陈雪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