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芗老拳论有感

 天地虚怀xia 2018-05-29

    近日有幸购得港版《意拳汇宗》一书,重新又学习了一遍芗老的拳论,又有一些收获。

     拳术自古以来就是防身杀敌的搏击之术,而芗老将拳术的使命又向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拳道应该是强健国人体质和精神的一种新的理念,可以达到“强国强种”的效果,改善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在这个前提下所以说“技击为末技”,指的是一种水道渠成形成的本能素质,不要刻意的去追求。所以王先生在《大成拳论》一文中提出这样的理念: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情感,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所以王先生这里谈到的拳道在站位上就非常之高,绝非一门一派的拳法所能比及,才有了以后的“他无而我独有”的训练方法,提出了精神训练法,以意导形,以意练形,形意合一。以精神意识的练习改善人体的各项机能,充分开发人体从精神智力到身体各项运动素质的潜力,即发挥良能,这样的拳学才能有利于振奋社会大众的精神和改善国人的面貌,有利于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

    二、在拳术中动静有形和意之分,就是说形有动静两种状态,而意也有动静两种状态。而我们自我锻炼的方法不外乎动静两个方面。形体的动静很直观,而意识的动静外人就不易观察到,意识的静是思想的入静,心中空空洞洞,意识高度收敛。而意识的动既有养生方面的也有摸索浑圆力技击方面的内容,还有如大敌当前时的精神高度激发。意拳的桩功练习是外静而内动,是静中求动,为的是动的更快、更整,不是单纯的静。试力是外动而内静,是动中求静,不是单纯的动,所以站桩和试力都是动静相兼的,所以我们知道,站桩不是不动,而是内动,是精神意识诱导整体做微动,开始要求缓慢匀细,待有一定基础后就要快速微动。

    王先生在提出拳学使命的同时提出习拳的宗旨包括1、健身,2、自卫,3理趣,王先生还说 “为何有此一动”,那么这一动就和以上三点产生了密切联系。

    动是可以的,但要合意运动,不可妄动,在每一动时要检查是否达到三方面的要求。

    1、在养生方面要体察全身内外一举一动是否合乎生理需要,身体间架搭配是否合理,身体是否端正,呼吸是否自然舒畅,精神是否集中,肌肉是否放松。切忌身心用力,若肌肉紧张身心用力则为戕生运动,于人体生理反而有害,更何谈技击自卫。

    2、是否合乎技击的需要,要细心体察全身的气力是否圆满,即周身浑圆力是否平衡均整,间架是否饱满,浑圆力是否能够应感而发,动时能否随时变向运动,可快可慢,自身与空气是否产生应合(即能否摸到意中 力),周身各处意力是否相乘相逆,意力平衡否,要精神集中,全神贯注,意念不断,体察是否周身一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上下、前后、左右不失不忘。总之,周身意力均整,舒适得力,而非为浑身松懈、懒洋洋,无意识、无间架,随意松懈的那种“自然舒适”。而应该是在需要发力时能迅速发动和释放力量,足、身、头、手能使上劲。

     3、在理趣方面要体察整体力传导是否顺畅,是否包含有杠杆力、螺旋力、斜面力、弹簧力、向心力、离心力、惰性力、惯性力等,身体间架是否保持三角支撑,是否存在平面,是否合乎大自然、天体万物的运行规律(拳法自然是指拳术的原理要遵循自然天体万物阴阳变化的规律,不是随意而为的那种“自然”),是否自传和公转相结合,大关节带动小关节,节节贯穿。这样说来一动就要照顾到这么多的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就要先进行一定时间的桩功训练,在外形不动的状态下,使神意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调动刺激筋骨肌肉形体的运动,达到动的基本要求,这就是意拳之所以重视站桩的用意所在。

    王先生讲,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其真意在于寻找动静之间的感觉,寻找动静转换之机,提高动静之间转换的频率,提高神意指挥身体的变速能力,从而达到欲动则动,欲静可静的能力,意拳训练功法中,技击桩的摸劲即为不动之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