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杰大师纪念传记》第十五章 第 十 五 章 技 击 之 理(下) 月白风清,天高云淡。 直到万籁无声的午夜,我才有机会再次与王选杰先生聚会。自然,谈论的内容还是技击。 尽管经过了一整天的教拳活动,王选杰先生还是那样谈兴十足。 “技击是有不同层次的。”王选杰先生做了开场白。 在我们的印象中,技击的层次也许就是所谓高手比武,打个几百回合难分胜负之类的章回体模式。《孙子兵法》上不是说“其下攻城”吗?那么,其上之法是什么呢? 打开王芗斋先生的《大成拳论》,可以看到这样的精彩论述: “技击在于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则为决斗,决斗则无道义。更次要抱定肯、忍、狠、谨、稳、准之六字决要。且与对方抱有同死决心,若击之不中,自不能击,动则便能致其死,方可击之。其决心如此,自无不胜。” 这真是中国武术文献中关于拳论的最精辟的论述! 自然,对这一方法的使用就会有上中下三种不同层次的区别。 其小乘的技击境界是: 1、间架配备: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应合理得当地配合间架姿势使能保持自身的圆整之力,使之“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无论是伸手发拳,还是动步移位,都能保持自身的间架不散,步法不乱。且能使身体协调一致,一动无有不动。 2、审敌度势:交手作拳时,善于体察对方的惯用手法和破绽漏洞,同时应善于判断对方的企图何在,然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相机而动,有的放矢。不论自己出手早晚,但触敌发力之时,总在敌先。即王芗斋先生所说的“彼不动,己微动;彼微动,己慢动;彼慢动,我先到;彼先至,我已发”。 3、应敌要领:交手之时,应注视对手眉宇之间,但不可凝视。如此才能做到精神不执着,可以看清对方要害之处,且不被对方双手变化所干扰。两足变化自如,双手连环使用进亦发拳,退亦发拳,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守得当,攻守相应,间架不散,步法不乱。身形变化出于肩胯动转,步法进退出于克敌需要;进要得机得势,退可避实就虚。与敌周旋,假进假攻,耗对方体力于无用之中,待其疲惫而强攻强打。步法应分清虚实,避免单重双重。还应做到“前足进,后足跟;后足撤,前足回;左右划步亦如是,进退不失中和均。” 王选杰先生停了停,接着说:在我几十年大成拳教拳生涯中,做到这一点是进入技击的基本功夫。实际上,这也是大成拳中,高级技击水平的基础。以前,王芗斋老先生说,可以用步法胜人,就是指这种境界。你们可以试试看。 我按照王选杰先生的指点,站桩过步,模仿一下双圈手的发力。果然与自己平日瞎比划要强上许多。再站一会儿桩,顿觉有一股整体浑元之力渐渐生来。 “只要你们每天站上几个小时桩,再这么来几下就可以了。重在站桩。没别的窍门儿。”王选杰先生谆谆告诫说。 这中乘的技击境界是: 1、基本要求:以兵法中奇正理论为基础。奇是指出奇制胜的意思。 在交手时,要做到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在一动一静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飘忽而至敌前,出奇不意地攻击对方,使其防不胜防。这是指自己以笃实的功力,强攻硬取,不必迂回转返,而以威力取胜。古人所谓“硬打硬耍无遮拦”。 2、守中用中:交手时,应机而设间架,这种间架是在守住自身中线的前提下,打击对方的上线。可根据作拳之需要,随机应变打法,以头撞、手击、肩靠、肘顶均无不可,但必须以对方中线为进取目标。 3、声力迸发:交手时,出拳发力应配合以“声击”,故需有试声功夫的基础。具体用法是在与对方欲接触之时,开声吐气,乱敌心意,从精神上威慑对方。发力应与发声同时且以声来激发内劲,即所谓“声力并发”,此种发力可透敌于骨而达于髓。 4、推手应用:交手时,利用推手之技能取胜,即从两小臂或腕部动作来控制对方相应部位。使其两手如被捆缚而不能发拳,我则可以随心所欲地击打对方。在控制对方时,要做到“出手如锉,回手如钩,力不空发,意不空回”,此即所谓“粘点打人”之法。 当然,能做到这一阶段已经很不容易了。王选杰先生叹了一口气,缓缓地说:“有很多拳种其精华也许只能达到这一地步。”这也就是大成拳技击术高于其它拳学的原因之一吧。 上乘技击境界是: 1、身无定形:在获得大成拳的精神、意感和各种力量的基础上,作拳时,要做到身无定势,手无定形,足无?定位。周身关节形曲力直,含机待发。步法须灵话,攻法多变幻,全身各部各有打法。肌肉松紧得当,变化无方,所谓“肌肉似惊蛇”。周身处处皆似弹簧,有感皆位。 2、打法集成:大成拳不讲招法,无固定打法,但有应变打法及组合打法。应变打法有提打、挂打、钩打、拂打、闪打、撩打、裹打、截打、支力打、滑力打、螺旋力打,还有圈步打、引步打、跨步打、半步打、整步打、正?面打、斜面打、正面斜打、斜面正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前后旋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以及一切?精神暗示和手法暗示的打法等等。以上打法皆应随机而动,不可拘泥。 3、神在手前:交手时,应使自己精神放松,以精神威慑对方,即所谓“神在手前,意透敌背,如网六罗,无物能逃”。精神气勇能够压倒对手,我之精神、力量、动作必然融为一体,敌方动作则呆板不灵。到此境界,我必然能稳操胜券。 “应该说,能达到这一地步已经是出尖的人物了。但是大成拳的技击术是在众多优秀拳种之上产生出来的,它还有更高的两层境界,这是相对于已达到上乘水平的人而言的。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就指此。”王选杰先生继续说。 这上乘技击境界可分为三等:上之下、上之中、上之上。刚才我们讲的是上之下的境界。 上之中的境界是: 1、融汇贯通:在掌握了大成拳精神、力量、灵活性的基础上,并掌握了作拳时的时间性、空间性和有机性之后,熔百家拳术的技击法为一炉,其中包括形意的整体笃实之力、太极拳的柔化之力、八卦掌灵活的身法与步法,?以及长拳中的冷、脆、快、硬等力量。在具体用法上则有形意拳“五行拳”及“十二形”用法,有八卦掌中“削、掖、塌”老三掌和太极拳中“脱粘随”技击法。另外,大成拳中的“穿裆脚”、“蛇形脚”与“夫子顿首”等用法,则吸收了梅花拳、弹脚和三皇炮锤的技能。 2、万法归一:必须具备拳术中的各种内在力量,掌握各门各派的技击精华及要领,并有丰富的技击经验,兼有大无畏之精神气质。在交手时不论使用何种拳法,均能从不变而应万变,即所谓“万法归一”的用法,这种打法须在功夫上炉火纯青,才能用之有效。如被誉为“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郭云深先生,精通形意拳法,并深谙多种拳派的各种劲路,而在拳法形式上只归至于一个崩拳而已。 2、动静结合:交手时,要浩气放纵,举动藏神,内则精神固守,气血鼓荡,外则周身毛发如戟,有触觉之活力。 要静以待动,动静相宜。 静时如老僧入定,心泰神定;动则龙飞凤舞,叱咤风云,身形变化万端,使对手难以揣摩。达此地步,进退反侧,闪转腾挪,横击竖打,抖擞惊弹,种种动作皆有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之妙。 在此之上,还有更高一层的技击境界,这境界只有王芗斋一人达到而已。 上乘之技击境界是: 1、拳拳服膺:交手时,自身堂堂正正,如入无人之境。但不论举手抑或动足,暗中皆含有应敌之意。到此境界,即能随心所欲地攻击对手,横击竖打,信手拈来。这与古人所谓“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2、“目击”致胜:交手时,不必抬手动足,待对方与我相距五步之远时,突然逼视对手,目光如电,则对方精神被我所笼罩,如同失去知觉,无反抗之能力,胜负已定,无须动作。此法又称精神控制法。在大成门中,达到此境界者,只有王芗斋先生一人而已。 听着王选杰先生为我讲述着大成拳技击的各个境界,我深深感到此拳理实在是艰深而简朴,难怪当代武林中谈起大成拳,很多武术家总有一种谈虎色变之感。 夜,已经很深了。 我们告辞出来,带着一种满足,一种希望。 第二天一大早,当我们来到王选杰先生的家中时,院子里的人又是满满的了。这些人全是来学拳的。 我们想抽时间继续昨天的话题。 今天,我们想听王选杰先生介绍如何具体实现这种种技击境界。 王选杰先生很耐心地在一张纸上为我们画下了下面的?图式: 大成拳技击术 ┌→侧步浮云桩 击打法--→桩法─┤ │ └→三种试力 ↓ 用 法 ┌──────┼──────┐ ↓ ↓ ↓ 剌打法 钻打法 栽打法 ┌─→托宝贝桩 抖放法──→桩法─┼─→钩锉试力 │ └─→三种步法 ↓ 用 法 │ ┌────┬──┴──┬─────┐ ↓ ↓ ↓ ↓ 松放法 偏放法 随放法 挂放法 ┌─→马步桩 擒摔法─→桩法─┤ │ └─→两种试力 ↓ 用 法 | ┌─────┬──┴───┬─────┐ ↓ ↓ ↓ ↓ 挤摔法 枕摔法 别摔法 挑摔法 ┌─→ 金鸡独立桩 腿击法─→桩 法─┤ │ └─→ 穿裆脚试力 ↓ 用 法 ┌────┬─┴──┬────┐ ↓ ↓ ↓ ↓ 刀手踢 挂手踢 分手踢 格手踢 “这可以说是大成拳技击法的基本功。当然,对这些功法的使用还必须有个熟练、升华的过程。我曾经观察过蛇吞鼠的动作。蛇欲吞鼠之际,必先用其身将鼠缠住,使其失掉反抗挣扎的能力,随后才吞而食之。虎若扑食,亦先用其爪将猎物扑倒,随后再以口吞之,从未见过只用口不用爪之虎。由此可见,猛兽之良能大抵如此。考中国拳术技击之源,是古人在观察毒蛇猛兽之搏斗,象其形,揣其意,以形取意,以意象形,不断总结其搏斗时的精神动态而逐渐形成的。大成拳的技击,从体而言,是发挥人体内在的潜力,这种潜力就是技术的本能;从用而言,是搏采各家拳术之长,恢复中国拳术的本来面目--制敌与击敌相统一的拳术。王芗斋先生曾经说过:技击的目的就是制人而不制于人。所谓‘制人’,就是在与对方欲接未触之时,或已接触到对方而对方尚未变化之际,巧妙地控制住对方,同时施以有效的击敌方法,或打或踢,或摔或放,无不得心应手。如此对搏,虽遇强敌,大多亦可稳操胜券而不处于‘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大成拳的技击真髓,在于形、神、意、气、力、法的高度统一,以及在自身得?机得势的前提下的灵活运用。从站桩功做为基础,养成清逸大勇的精神,求得浑元深厚的功力,方能在技击中奏效,否则就落于形式招法的小乘拳术了。” 王选杰先生越谈兴致越浓。我们也被他表现出来的敦厚的学术功力与精湛的技击功力所折服。 门“吱”地一声开了。进来的是大成门中的秀才,我们昨天采访过的赵祯永。于是王选杰先生让赵祯永继续同我们谈,他自己出去教拳去了。 赵祯永,个子不高,显得很敦实,戴一副眼镜,书生相十足。瞧他的外貌,谁也想不到,他的技击功力更在他的文字功力之上。 谈论的话题,仍然是技击。 说起技击,赵祯永立刻来了精神。 站技击桩,是大成拳练习获取技击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站桩的质量,换言之,如何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站桩的潜力,从站桩里面得到更多的东西,其根本条件,就在于是否能够全面、正确地掌握站桩时的基本要领。 大成拳技击桩法有多种,其中矛盾桩法是最主要的、也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桩法。其它桩法可以不站,但矛盾桩必须站。矛盾桩亦被称作浑元桩。矛盾桩的基本要领,指的就是在站桩时,人的神、意、气、力、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下面让我们详细看一看这些桩法都有哪些内容。 一、神 神即精神。站技击桩时,精神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1、精神放松:精神放松即精神上毫无负担,心中平静无波动。“海阔天空涤万虑,哪管它什么石破天惊山崩海啸,日月星球都转移,且顾眼前我自娱。” 2、精神内敛:即“神不外溢”。精神内敛是由守神达到蓄神、养神,最终求得精神十足,神明体健。 3、精神集中:即凝神定意,扫除万虑,使思想中除意念之外,便无它物。 二、意 意指的是意念活动。站桩时要求形松而意紧,即形体放松而意念切实,站技击桩时可配合以下几种意念活动: 1、意念中自我放大,设想自己如参天巨人力量无比,视面前敌人(假想敌)如同草芥。 2、设想自身周围,有毒蛇猛兽不断袭来,或有强敌随时进攻,自己则不断做出还击反应。但应切记“意不露形。” 3、设想自身周围,有罗网包围,罗网中尽为刀叉钩锉,万弩待发。我则以毛发肌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皆有滚珠起棱之感。 三、气 气即呼吸。站桩时呼吸应匀而无声,纯任自然,与动作毫无关系。气不可提,亦不可沉,匀静为其要求。切记用口呼吸。另外,所处环境空气应该新鲜。 四、力 力即力量。站桩时要避免用拙力。应做到力任自然,而后方能遍体轻灵。其次还应做到意力合一。 五、形 形即形体。站桩时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如下: 1、头:头居人体顶点,为一身之主宰,不可倾斜。可运用“顶”或“悬”的意念。顶即假想头顶有一纸片,不可因头部偏斜而使其掉落。悬即假想头顶部似有绳牵,整个身体如同秤砣悬挂,即所谓“顶上力空灵,身如绳吊系”。 2、项:项宜竖。项竖,头才能直。 3、目:双目应向远方平视,“神射虚空处。”目不转睛,不为物引,心意才能不乱。 4、耳:“敛神听微雨,调息听静虚”与“勒马听风”皆为两耳的意念活动,由此而达到神凝意定,耳听八方。 5、口:口微闭合。 6、齿:上下齿轻轻接触,不宜用力扫合,但又有“齿欲断筋”之意。 7、舌:舌尖微卷,接触上颌,有似顶非顶之意。 8、下颏:下颏微收,如夹一小球。收颏既有助于顶项,又可护住咽喉。 9、胸背:胸含而拔背,即心窝微收而背部后贴,可使上身力量圆整。 10、肩:两臂是否有力,皆系于肩。其要诀为肩松,肩松则下垂,两臂活动方能自如。 11、腋部如能容球,或有弹簧支撑,如此两臂才不会被压瘪,且有助于发出弹簧力。 12、肘:两肘应保持外撑之力,切忌两肘忽而靠近,忽而离远。 13、腕:腕部外凸,筋伸腕挺。 14、手:站桩时两手向左右伸张。左手不到鼻右来,右手不到鼻左去,以保中线。往怀抱不沾身,向外搓不逾尺。双手在此范围内活动,有助于力量的发放。十指自然撑开,指缝间似夹非夹,掌心微含,指甲有透骨之意。 15、腹应做到小腹常圆微微含蓄,以保证腰部力量的上达。 “大致说来就这么多,但还应考虑到腰、胯、膝、足等部位的要点,这样才可以做到周身上下成为一个浑元的整体。王选杰老师可以说在各方面都做得恰如其份。所以他的功力是我们不敢乞求的。” 我们这时也来到院子里,看着王选杰先生教拳练拳时的身姿,体会着他们师徒的话,似乎悟到了一些什么,但又似乎很模糊…… 几次对王选杰先生及其弟子们的采访,使我们对大成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我总觉得在站桩、试力与真正的技击之间似乎还缺少点儿什么。 缺少什么呢? 当我们把这个心思和盘托出时,王选杰先生笑了。他说:“你很有悟性。你觉得缺少的,正是推手。推手是实战的重要演练阶段。我不是跟你讲过王芗斋老先生单脚站立推手胜邵哲斌的故事吗?好,今天,我给你说说推手。 “大成拳的推手练习,是大成拳的重要锻炼方法之一,包括单推手和双推手两部分。它是由站桩、试力、步法等基本训练向实作的过渡阶段,甚至可以说是实作的高级形式。在双方交手之时,往往推断互为,因为断手练习勇猛剧烈,容易发生危险,所以才用推手的和缓方法来训练,以期把站桩、试力及步法等训练中所产生的力量、灵敏性、步法之变应用到实践中,同时高级的实作也可用推手的形式来完成。所以王芗斋先生说,推手是拳术的升级。” “噢,推手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它与技击的要求有何不同呢?”我问。 “首先是头。头为一身之主宰,是中枢神经之所在。要作到头顶项竖,虚灵挺拔,有率领全身之意,也就是所谓的‘顶头悬’。王芗斋先生讲,头直目正,忌前俯后仰,左右歪斜,面部表情要自然,气静神怡,忌咬牙瞪眼;目光要含蓄,不要野视,神宜内敛,若捕鼠之猫,伺机而动。 “其次是肩和肘。肩为上肢之枢纽,而推手时上肢的运用又至关重要。故推手好坏与肩关节是否放松有很大关系。肩松则臂活,臂活则力量易达于梢节,两臂相触之‘点’才能紧,‘头儿’(上肢之末端,触敌之处)才能沉。只有做到‘点紧头儿沉’,才有可能控制对方,使自己的力量如棉裹铁,含蓄有力。肩不仅要松,还要横,也就是王芗斋先生讲的‘肩撑肘横’。只有肩撑,腋若容球,才能形成自身的间架,腋半虚,臂半圆,力量才能出得去。否则,上臂贴身则对外力无化解能力,变得被动无力,动转不能。 “在练习推手中,对肘的要求比较多,在向自己方向回来时,肘要撑,因为只有肘外撑,上身力量才能圆满,才能保持自身之间架。在推向对方或放人之时,则要垂肘,才能使肩更好地放松,使力量达于末梢,从而使‘点’沉‘头儿’沉,更好地控制对方,进而发放之。而头和肩、肘的配合又是至关重要的。 “头顶项竖,亦即太极拳中的‘顶头悬’,具体要领是头顶的百会穴似被绳提,全身似被轻轻领起,如王芗斋先生所说的‘上有绳吊系’。如是去做则可使头部自然垂直,避免了前俯后仰左右歪斜,使周身气血贯通,经络通畅,同时使胸部舒展开阔、空洞无滞。正是由于胸部的放松,进而促使肩部以及全身之放松。而只有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体会对方力量之大小、方向之变化,以锻炼自己的‘听劲’,以期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深境界。大成拳虽不主张‘气沉丹田’,但要求腹部充实,而腹部充实是由于胸部放松自然形成的,故?虚胸与实腹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虚胸实腹,才能使动?作既灵活又稳固,发力笃实,触觉灵敏,最后达到有感皆应,横扫千钧之境界。 “做到了这几点,可以说这推手的要点已经掌握了一半了。推手的功夫是有高低之分的。推手功夫好的人,可以说是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所谓形不破体就是要求在任何动作中,都必须做到间架得当,不失重心。力不出尖,就是要求力量要含蓄,不要做得绝对,要有浑元之力,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不忘不失,有感皆应。只有形不破体,才能力不出尖,自身力量才能浑厚含蓄,连绵不断,亦可做到不丢不顶,沾粘连随。王芗斋老先生凭这一手就不知赢了多少武林高手。所以,推手这功夫,看似容易,实际上难哪!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要做到点紧身松,我独知人的境界。所谓‘点’,就是在推手或断手时,自身与对方相接触之部位,在推手时多用自己的小臂与对方的小臂相接触。推手时只有点紧,才能控制对方,使对方难以逃脱。同时体会对方力量之大小及方向变化。若点上放松则上述目的难以达到,若松的太过则与断手无异。推手中不但要点紧,而且自己要身松,只有身松,才能力量才能含蓄,才能更好地‘听劲’。自己身体放松时,力量就会有变化,步法亦易于调整,同时因我力量变化总在敌先,则敌难以测我之力量大小与方向变化,陷于被动,形成‘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有利局面。你们知道,太极拳是推手的首倡拳种,它的核心要求是不吞不顶,沾连粘随。这在大成拳中也是如此要求的。所谓‘不丢’,就是在推手时不要丢开对方不管,自己撤回手臂,而是要在撑住对方手臂的前提下,用自身的柔化之力化解之。‘不顶’就是不要顶住对方不让对方进入,使对方进入僵持状态,而是要在撑住对方的同时,让对方进入但又在我的控制之中,在推手过程中,只有不丢不顶,才能随时知对方力量之大?小、方向之变化,并随时控制对方,犹如蛇之缠手,粘连缠绕。” 说到这里,王选杰先生停下来,走到院子中,叫来两位徒弟为我们表演推手。两位徒弟一边推手,王选杰先生一边讲解着,并不时纠正他们的动作。 “守中守中。”王选杰先生指点着。 我们问:“守中的目的是什么?” 王选杰先生说:“所谓守中,就是护住自身之中线,使之不被对方所利用。中线就是人体前部正中之部位,亦即中医经络上所讲的任脉部位。因为人体的重心通过任脉所在的矢状切面,故控制了任脉,也就控制了对方之重心,使对方动转不能,陷于被动地位。同样道理,控制对方的任脉部位,即所谓用中,便可达到控制对方重心之目的。所以在推手的过程中,时时刻刻要护住自身之中线,即王芗斋先生所说的‘守中用中,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要做到守中用中,必须有一定的间架,双手不论如何动作,总有一手护住自己中线部位,同时控制对方中线,这与试力时的要求相似。试想,不守中怎么打人呢?要站住中路,破其中门。” 一番话,说得我也跃跃欲试了。我的周身,仿佛有一种源源不断的气感在涌动,奔腾,寻找着自己的突破口。我们都有一种博大浑沌的感觉了。此时,这种感觉竟是这样地强烈!我抬头看了看天空,天空清清爽爽空空幽幽,浩荡的大气仿佛与这里的气势融为一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