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练太极拳盘架子、推手、站桩、静坐缺一不可。
l
逢拿必进,遇直必打!全身透空也不是玄而又玄的事,无非是推手松开了的一种方式,当拳和推手练到一定时候的时候,搭手时让对方突然找不到着力点……
l
聪明人须笨用功!至于这体验,那方法,为枝叶,不求而求,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当通则通,当随则随,用气有气,用法有法,阴阳变换,动静相间,虚虚实实,变化无方,紧松随意,随意太极。
l
人体重要的关节有九个地方,太极门和八卦门因此有九节劲的说法;推手的最大作用就是贯穿此九大关节,使劲在一来一往间可以畅通无阻,使敌方的劲渗入足下地中,使我方的劲进入敌方的中心线,寻找机会,影响敌人的重心。
l
实际上,无论什么,力,劲,意,都是自己身上愈是体会没有,对方体会愈重。因为你体会到自己有,就是都还在你自己的身上,没有全部放在对手的身上。舍己从人,当心里还有自己,总想着自己时,你就无法完全从人。
l
阴阳相合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l
“活丹田”说的不错!何处听劲?听谁的劲?无处不听如何?无一处听劲又如何?
l
所有动作都让他自己出,自己走,没有力,没有意!弧线是有形可寻的;当如水一样随心所欲流动起来后,比的是功力,场。
l
武当派里面有小炼形的说法,形意门也讲究炼真形;太极拳在这方面是否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
l
既然说到环与孤线,你就应该想到形如九曲珠,节节贯穿。说到“丹田上手”,就要和环联系起来,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在这里用文字不太好表达,我只能说环是钢,是形,是阳;丹田是柔,是水,是阴,阴阳相合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需要你在刻苦的练拳中多动脑子,举一反三,关键是你能否看到你怎样练的反面,是上是下,是左是右,是内是外,是停是走,是有是无......"外环""内环"都非常重要."隐"是隐藏,既然是隐藏那还是有,太极拳应该练到"静",练到"无",练到"空"。“S线”“对应点”“孤线”“中心点”“O线”这些都是外在的招法。
l
全身透空是,别人来的不管什么,都能让他透过去,对自己没影响。
l
练太极拳必顺明白“体”和“用”。“体”是练法,是养生;“用”是用法,是技击,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老前辈所讲的练大使小,“乾三连,坤六断”。我所说的“环”是练法,所说的“弧线”是用法,这些都不用想自己,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但这种反应是靠刻苦努力练出来的。
l
出来的东西是可以象水一样自如流动的。弧线是有形可寻的。当如水一样随心所欲流动起来后,比的是功力,场。谁的大,结果就不用说了。
l
语默以时是真工夫.敍敍不止未得自在
语默,和动静(知常),定慧(等持),入(世)出(世),佛(法)世(法),无(为)有(为),人我(两忘),阴(平)阳(秘),性命(双修),内(圣)外(王),止观(双运),悲智(双行)是一个东西,不平则鸣,不说就不行,是未得自在者.未得自在,即是沉沦,沉沦布道,误人何忍!遇妄非正,误己更深.
决断起于周旋,明达观乎语默,明眼人一看便知.未得真消息,复向他人求认可,实在枉了十几年修行.
得真东西者,佛不请不说.得自在者,得机而行,言简意赅,如其不遇,没身而已,器满持盈,去留自在,说与不说,度与不度,恒不挂心,此金刚经之度人而无人可度之谓也,独立不改,虽千万人吾往矣.何况未得真经,用力不久,妄相揣度者呢
l
现今的太极拳肯定不是太极拳的原始面目,从描述明代民间武术面貌和记载太极拳初期的史料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太极拳成为内家拳是和丹道内功思想结合的产物,初期一定非常质朴。
l
现今太极拳的理论和主张太多太乱,听多看多后成了一锅大杂烩,心神散乱、用意不专,于练拳无益。要沉默地、坚定地去练自己的拳。
l
练太极拳以武德为本、养生为副、技击为未,对太极拳“合道”的正确理解就是武德。
l
太极拳的优势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传统文化上。儒释道似乎都可以为太极拳开道。
l
95年,在武魂编辑部的院子里(当时武魂编辑部还在北海后门)我曾与当今武式太极拳大家吴文翰切磋了一回推手,一搭手老吴就在我小腿上连踢三脚,真把我踢愣了,我想这就是劲由内转的武式太极拳吗?好在我抗击打能力还凑合,随之我一个管手加平送,老吴就踉跄欲跌,我赶紧将其扶住。老吴的书写的真不错,架子也还行,但是哪有什么敷盖对吞劲由内换呀?所以太极拳大多可为谈资,极少可为用本。
l
我练的松是心松,体松。?
l
崇高必至堕落,缘会终须离别,聚敛总归消散,有命见咸归于死。
l
用心的现量境在观,而不是用分别意识在玩弄精神。讲究“制心一处”“专一系念”,讲究“不随境转”,……
l
“制心一处”,“内照形躯”的方法对身心的健康是有益的。
l
练太极的时候"应无所住而降服其心"就会步入太极殿堂了。
l
由根底起去松,象搭积木一样,这样就可以领会到拳经对身体合部位的要求都是言之有物的。
l
自然功到松出来脚浮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