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故土难忘 2018-05-29
    
                   康继昌
 
    世界上首次发现雷击石是在1995年,在北京顺义县潮白河的河滩附近发现的。当时高压线被雷击断,在其下方河滩上有近半米高的沙土隆起。好奇人扒开一看竟是高约30厘米长树根状的奇石,管状轻如纸木。经地质大学和科大等单位研究分析后断定,它就是我国在世界上首例发现的雷击石【闪电熔岩】。雷击石存世量十分稀有比陨石更少见,十分珍贵,有极高的收藏和科研价值。雷击石之所以十分稀有,因为其形成条件极为苛刻。每年全国直击地面的落地雷会有千万次,可是形成雷击石的确不多。就是形成了雷击石,它在深山,在旷野,很难被人发现。就是 发现了,由于不认识不以为然,错过了收藏的时机。
    目前各种媒体介绍的雷击石只有一种,树枝状,管状,轻如纸木。其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65.17,三氧化二铝12.93,氧化铁7.87,氧化钠,氧化锰,三氧化二磷,氧化钾,氧化钙,二氧化钛等。经探索和实践我认为,雷击在不同的条件下会生成不同形状不同性状的雷击石。雷击石的化学成分和雷击点土壤的化学成分正相关,所以其成分决不是千篇一律的。雷击石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雷击造石。一种是雷击到石。
    首先谈雷击造石;首先要有蓄积强大能量的雷电,在雷电击在不同的物质上时,一定要有积蓄能量的条件,有充足的可熔物,有迅速冷却的条件,这时强大能量的雷击就能形成不同形状,不同性状的雷击石。如我国首次发现的雷击石,强大的雷击,击断了高压线后直击河滩,强大的能量瞬间击穿河滩,熔化,气化了雷击点附近的沙土。由于河滩沙土湿润,迅速冷却了熔化物,形成了雷击石。如果雷击巨大的能量击在干沙上,只能把干沙气化,形成不了雷击石。如果雷击在树上,只能劈裂,燃烧。如果雷击在建筑物上,只能是损坏和燃烧。雷击在水里,只能是气化等等,都形成不了雷击石。如果雷击击在山地上,薄土层下又是不易导热,不易导电的岩体。雷电的巨大能量迅速熔化了雷击点附近的土壤,熔体在地球的引力,自身的重力,及大气和电弧电场的压力下形成了扁圆型的黑色熔体,并且在湿润的条件下迅速冷却,形成了雷击石。今天我展示的两款雷击石就是农村老太太在山上捡的。
我收藏的第一款雷击石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1正面】黑色扁圆型,直径83毫米,厚44毫米,重500克,比重3.3,硬度5度以上。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1侧面】黑色扁圆型,直径83毫米,厚44毫米,重500克,比重3.3,硬度5度以上。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1反面】黑色扁圆型,直径83毫米,厚44毫米,重500克,比重3.3,硬度5度以上。
    这款雷击石其中心点也就是雷击点,向下凹陷,雷击面有光泽,呈现出在高温高压烧灼下熔化和熔体气化时喷溅形成的不规则的凹坑状。雷击石的背面比较粗糙无光泽,其中心似一朵向四面开放的花瓣状的放电喷口。周边也有数个小的放电喷口。本雷击石为垂直落地雷,电场压力垂直向下,由于压力均衡,所以它有完美的熔池和漂亮的正圆形。其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48.8082,三氧化二铝20.1908,钙18.0755,磷4.0543,氧化镁3.1715,钾2.2490,硫1.1357,铁0.9342,锶0.8390,钛0.1932,猛,锆,钡,钼,铅,镉,钽,钇等本款雷击石为世界首上次发现的第二种形态的,黑色扁圆形,块状,有雷击面,有放电面的雷击石。十分稀有,十分珍贵,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我收藏的第二款雷击石。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2正面】长点94毫米,短点87毫米,平均厚50毫米,重656克。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2反面】长点94毫米,短点87毫米,平均厚50毫米,重656克。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2侧面】长点94毫米,短点87毫米,平均厚50毫米,重656克。

 
    这款雷击石其雷击面虽然也有高温高压下熔化,气化,喷溅,型成的黑亮不规则表面。但它不是正圆形,而是近椭圆形。其雷击点不在中心,而是偏向一边。其形成应该是雷电和雷击点不是垂直的,而有一定的夹角。
    所以造成本雷击石在凝结的过程中没有像垂直雷击那样有均衡的压力,形成美丽的熔池和漂亮的正圆形。而是在雷击的巨大能量瞬间熔化了雷击点附近的土壤,在熔体还未完全凝结时由于闪电和雷击点有夹角,在其巨大的闪电电弧,电场的压力下把还未完全凝结的熔体吹向两边,形成了本雷击石的两个耳状物。形成了第三种形态的雷击石。本雷击石的背面和第一款一样,表面粗糙,有大小不同的放电口。以上三种雷击石,为雷击造石。   
    下面讲石头被雷击后形成的另一种形态的雷击石。【闪电熔岩】
    强大的雷电击在石头上,它一定会留下各种各样的印记,它标记着雷击的种种信息,所以此种雷击石对于科研和收藏都十分珍稀。它真实的记录了遭遇雷击时在强大能量下被击穿,击断,熔解,烧灼,气化,重新结晶等其石质遭到物理,化学变化的全过程。
     我收藏了几款这样的雷击石,【记录了雷击闪电的岩石】。
     我收藏的【闪电熔岩】第一款,此雷击石呈五边型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3正面】,高150毫米,宽170毫米,厚65毫米,重2.25公斤。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3反面】,高150毫米,宽170毫米,厚65毫米,重2.25公斤。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3熔池结晶体】,高150毫米,宽170毫米,厚65毫米,重2.25公斤。


 
    这款雷击石雷击点在石头的下方,雷击点直径约20毫米向下凹陷形成熔池,有在高温高压下熔化,气化,并重新结晶形成的漂亮的晶体。雷击点周围有一圈约2毫米宽的黄白色的石头被烧焦产生的物质。再往外有一圈约40毫米,呈棕黄色的石质经高温变性造成的糟酥状态。并有多条纵向不规则裂纹。它周身7面布满由几毫米到十几毫米大小不一被雷电烧灼击穿的孔洞,各个孔洞周边在高倍放大镜下有高温烧灼和喷溅的痕迹。说明它遭雷击时石体在较湿润的环境中,能把雷电的巨大能量瞬间向四面八方释放。石头虽然被击穿,周身烧灼,气化出无数孔洞,但石体未被化,只是雷击点被烧灼,气化成熔池,并重新结晶。本雷击石以它美丽的熔池和漂亮的结晶体和周身的孔洞记录了这次惊心动魄的垂直雷击。
我收藏的【闪电熔岩】第二款雷击石,【图4】这款雷击石是靴型。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4正面】长360毫米,高230毫米,厚100毫米,重8.5公斤。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4反面】长360毫米,高230毫米,厚100毫米,重8.5公斤。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4熔池结晶体】长360毫米,高230毫米,厚100毫米,重8.5公斤。


 
    这款雷击石其雷击点在脚跟处。它是长35毫米,宽25毫米,深22毫米的,被雷电烧灼气化后形成的熔池。由于闪电和被击石头有夹角,所以雷击点未形成完美的熔池。闪电的高压电弧把还未完全凝结的结晶体,一部分吹出熔池,一部分喷溅在另一侧的内壁上。本雷击石的周身布满了几毫米到20毫米的熔化,气化,击穿,烧灼的孔洞。有的孔洞有2毫米厚棕黑色的高温烧灼物。靴口处的岩石被雷电劈掉,其断面也有很多高温烧灼气化的孔洞。在雷击点的背面,被雷电击掉4块石片,形成十几毫米到70几毫米的凹坑。这款雷击石以它熔池内的半面结晶,石体被击断,被击穿,体无完肤的状态精彩的记录了这次雷击的壮烈的信息。
我收藏的第三款【闪电熔岩】雷击石【图5】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5正面】长185毫米,宽160毫米,高90毫米,重2.6公斤。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5反面】长185毫米,宽160毫米,高90毫米,重2.6公斤。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5侧面】长185毫米,宽160毫米,高90毫米,重2.6公斤。
 
    这款雷击石其雷击点是直径40至45毫米,厚约0.5毫米的黑又亮的高温烧灼物,外圈有直径约80毫米,石质在高温下变性的焦黄区。再外圈,有直径100至170毫米的一圈黑色物质。其周身无孔洞,可能此次雷电的能量蓄积较小所致。
我收藏的第四款【闪电熔岩】雷击石【图6】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6正面】长175毫米,宽145毫米,高120毫米,重6公斤。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6侧面】长175毫米,宽145毫米,高120毫米,重6公斤。

关于雷击石【闪电岩的探讨】
【图6反面】长175毫米,宽145毫米,高120毫米,重6公斤。


 
    这款雷击石本石为多角形状岩石,而此次雷电正好击在石角上。其巨大的热能瞬间迅速被分散。只给本雷击石留下了近350毫米长的焦糊区和周身无数个大小不一的烧灼气化孔洞,并没有留下明确的雷击点,和完美的熔池。
    由于雷电蓄积能量大小的千差万别,由于闪电所击物质的千差万别,一定会有更多的不同形状的雷击石出现。为科研和收藏提供更多的实物样品。随着对自然科学的不断探索,了解大自然,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