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会受个人成长史的影响

 我的梦想登名山 2018-05-29

一次亲子沙龙里,有位女士说她最看不惯她的先生晚上有应酬的时候喝酒且很晚才回家。每次她的先生这样的时候她都会很愤怒,看着先生醉醺醺又很难受的样子,她不仅不想管他,还非常的厌恶。就在我们沙龙进行的前一阵子,他的先生正好就应酬特别多,常常喝酒,为此,她跟先生吵了好几次,甚至她都想先生如果不改掉这个毛病,她会考虑离开这个关系。


按说很多妻子都不喜欢先生晚上喝酒应酬,有的会考虑对方的身体,怕喝多了影响健康;有的的确会觉得喝酒多了有失体面,感觉厌恶,但除非对方是常常酗酒,很少人会因为这个考虑到离婚的。


我就让那位女士在团体里找一个人扮演她自己的愤怒,然后我让她看着她的“愤怒”,走向前去握住“愤怒”的手。就在她快走进“愤怒”的时候,她突然感觉到非常害怕。我问她害怕什么,她说突然一个镜头在她面前出现了,那就是在她小的时候,有一天她的爸爸喝了很多酒回来,跟妈妈吵架,她在旁边想拉开爸爸,爸爸却回头狠狠打了她一巴掌,把她的嘴巴打得直流血,当时她非常害怕。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多,她几乎忘记了这件事,突然就冒了出来。


原来这位女士对先生的愤怒和厌恶来自她小时候的那次经历。小时候的那次事件在意识层面好像已经不记得了,但它已经进入她的潜意识,当相似的情境再出现的时候,就会勾起她的情绪。小时候因为力量小,被爸爸打骂感觉到的是无助、恐惧,而如今长大了,看到先生喝酒晚回家,没有恐惧了,则变成了愤怒。而实际上愤怒的后面还是恐惧,在潜意识里,她依然是害怕被打的,只是她意识到先生不会打自己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让她直面她的“愤怒”的时候,她会突然感觉到害怕。


有时候,我们的情绪看上去是由一个当下的事件引发的,但实际上的源头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积累下来的。


心理学上讲,我们的大脑会纪录经验到的每一次情绪,并存储在潜意识中,小时候经历的负面情绪多,潜意识纪录的负面情绪也多,那么长大以后爆发负面情绪的可能性就会多。反之,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常常是愉悦快乐的,长大以后相对来说会比较和谐宁静。


我自己也有很深的觉察。在我现在的生活中,每当别人或者我的先生告诉我事情应该怎么做的时候,我就会觉得有些心烦。内心会有“凭什么你要指挥我”的声音出来,有时候明明知道别人说的有道理,就是不愿意去听,很逆反。


成长了多年以后,我发现这跟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家有兄弟姐妹6个,我是最小的那个,哥哥姐姐们都比我大好多,大哥比我大21岁,连最小的哥哥也比我大8岁。小的时候我在家里没有发言权,常常听到的话就是“小孩子不懂”“这跟你没有关系”等等的话,就连家里的家庭会议也不让我参加。这其实是大家对我一种爱的表现,因为大家都觉得我年纪小,不想让我操心家里的事情,我却觉得我在家里是无足轻重的,有时候感觉很失落。


问题是,在别的事情上我却得听他们每个人的指派,印象中家里所有的人都可以命令我,包括嫂子们。小时候我很乖,谁的指派我都会尽量满足。记忆深刻的就是不断地要给大嫂和二嫂帮忙。那时候大哥和二哥都在城里工作,大嫂和二嫂则在村里务农带孩子。常常是大嫂今天叫我“小妹,你今天晚上跟我睡吧,给我做伴!”我就会去大嫂屋里去睡觉。到了明天,二嫂又说“小妹,下午你去跟我去地里刨红薯吧,我一个人干不完。”于是我就会跟着二嫂到她的地里去干活。因为听话,大家都喜欢我。连村里人都夸我:“人家这妮儿真乖,不仅念书好,也不嫌干活累,人还和气,不笑不说话。”从这样的被喜欢和被夸奖中,我常常会很知足,也为自己的懂事自得。

可实际上,我看到别的小朋友都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或者跟小朋友一起割草什么的,我也十分渴望,但为了能够被大家说“是个好孩子”,我就压抑自己,听从“大人们”的安排。


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家,自认为终于可以为自己做主了,可还是常常被先生要求甚至挑刺,所以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很烦躁甚至生气。


过去,我并不知道我有这样的情绪是因为小时候的经历,所以相同的情境一出来,就像被按动了一个按钮一样,自动化地烦躁和生气,有时候先生会感觉莫名其妙,觉得他之所以会说那么多,是想让事情变得更好,我这样子简直有些不可理喻。当我了解到这种情绪跟我的成长有关的时候,改变就发生了。每次烦躁和生气冒出来,我都会在心里说“哈,你又来捣乱,我知道了!”如此,情绪就会很快过去,不会影响到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情绪没有好坏,却会影响人的身心状态,甚至会影响人际关系。常常处于宁静、愉悦状态中的人,从外表看起来就会给人舒适的感觉,会吸引别人靠近他。而那跟那些很容易就愤怒、烦躁的人相处,别人会感觉莫名的抵触。


话说回来,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以及跟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就是孩子成长史的一部分,也是影响孩子情绪的一部分,孩子更多时候是在体验中成长的。


要想让孩子长大后拥有一颗宁静、淡然的心态,家长需要在孩子童年的时候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也细心观察自己孩子的特点,以孩子所需的培养方式来滋养孩子的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