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画雪:清冷孤寂

 大唐摄绘 2018-05-29

GIF



 传奇乐坊萧演奏曲

传奇乐坊 

00:00/05:22

内容整理自网络;编辑:春秋哥

当代 赵春秋 寒林幽居

文人画家喜欢画雪,雪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和隐喻。早在《诗》中就有以“雨雪”言情的传统。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楚辞以“雪”隐喻正直的士大夫理想遇到的挫折。如“桂棹兮兰枻,斲冰兮积雪”(《离骚》)。恽南田云:“雪霁后得天寒木落,石齿出轮,以赠赏音,聊志我辈浩落坚洁耳。”

唐 王维 江干雪霁图卷

绘画不仅是对眼睛所见自然实景的直接描绘,也是画家内在生命、心绪的呈现,山水画成为“情绪性的风景”。北宋画家宋迪曾创“潇湘八景”,便有“江天暮雪”。政治上失意的士大夫,被流放、谪贬到阴雨绵绵的潇湘地区,寒天暮雪,自然环境的悲凉、仕途的挫折、理想的破灭、凄凉的景象,促使他们开始关注绝望和衰亡的主题。“江天暮雪”成为失意文人群体心境的独白。

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

在宋元文人画中,没有了惊涛骇浪,没有了高山大川,在平淡优美的景致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淡泊,而纯净、高洁的雪景正可契合文人落寞失意的心境。白雪连绵,荡尽污垢,在雪意阑珊中,使画家不落凡俗,从而保持坚贞、自存高迥。画雪反映了画家的超越世俗的情怀,清寒之雪景还表现了画家的远思。唐岱在《绘事发微》中云:“凡画雪景,以寂寞黯淡为主,有玄冥充塞气象。”

元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元四家中黄公望(1269—1354)善画雪,其作于八十岁之时的《九峰雪霁图》尤佳。“九峰”者,多峰也。山如冰凌悬倒,境界超迈,琉璃世界。大雪初霁,山峰静穆地沐浴在雪的拥抱之中。山峦以墨线空勾,天空和水以淡墨烘出,以稍浓之墨勾画参差的小树,山峰下的树枝如白花一样绽放,笔势斩截,法度谨严。雪是冷的,但在大痴看来,却有玉的温润、玉的灵透。正是空山云影,暖雪生香。在这样清冷的世界中,使人体味到清香四溢的境界。

明 文征明 关山积雪图卷

文征明(1470—1559)作于1532年的《关山积雪图》道:“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盖欲假此以寄其拔高孤绝之意耳。若王摩诘之雪溪图、李成之万山飞雪图……。皆著名今昔,脍炙人口。曩于戊子冬,同履吉寓于楞伽僧舍,值雪飞几尺,千峰失翠,万木僵仆。……然寄情明洁之意,当不自减也。”在文征明看来,王维、李成等人的雪景山水图“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而他自己则是“寄情明洁”,表现出一种努力祛除“红尘”污染的自我肯定与期许。因此画中的雪景,早已不是“雪飞几尺,千峰失翠,万木僵仆”的直接描绘,而化成了一种自我的表白,宣示他经历挫折之后仍能坚持“明洁”之情操的骄傲。

明 陈淳雪渚惊鸿图卷

《雪渚惊鸿》是陈淳(1438—1544)晚年的作品。这幅画将雪渚惊鸿不粘不滞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夏日画雪,画心中之雪,招高天之凉意。惊鸿灭没之状,皑皑白雪,有山村隐约其间,寒溪历历,雪坡中有参差芦苇,一片静谧澄明。

清 石涛 雪景山水图

石涛题画跋云:“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绘画不仅是技术,而且是画家心灵的呈现。啮雪一团,如同吞下一团洁白的雪,培养一颗高旷通灵的心灵。文人画雪,不在雪之形与质,而是以冰雪之心灵——高旷澄明之心去体验、感受万物,感发人之精神。

当代 赵春秋 前村访梅图

在中国画中,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雪是自然现象,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对象。禅宗追求的荒寒之境界,搅动着中国画家的心绪。雪景山水画是文人的低吟浅唱,是人的内在生命光辉照耀的心灵世界。画家将冷寂孤寒境界化为画境,寄托自己超凡脱俗、迥然高蹈的志趣,也借此表现自己的宇宙情思和生命情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