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习五步曲,最快最好地学好中医!

 跟我学中医 2020-08-17

导语:如何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学好中医?下面就我一个自学中医的人谈谈自己的经验。

中医要从什么学起?

学医首要明理,理是学中医的指导方向,不懂理,学习如同迷途羔羊,经常南辕北辙,浪费了大量时间却入不了中医的门。而懂了理,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学一点就离成功的方向近了一步,不会走冤枉路。

可中医的理在哪呢?它就在易学当中,对应在中医学,就是运气学说,这是一个描述自然变化规律的学问,掌握了它,就掌握了中医的精髓。原因很简单,治病必求于本,而这个本就是疾病的外因和内因。疾病的外因是什么?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掌握了五运六气,就懂得了疾病的外因——自然变化;疾病的内因是什么?则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在这种不平衡当中,先天的不平衡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由于人的体质偏性和最初的出生时间有着密切的对应性,因此,掌握了五运六气,就可以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把握人先天的体质偏性,它是疾病内因的主导。而掌握了疾病的内因和外因,就等于抓住了中医的牛鼻子!

简单一句话,学中医一定要先从五运六气学起,它是学习中医的捷径。学好了五运六气,我们学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第一,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疾病的内因,即先天的体质偏性,它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不会改变的,掌握了它,就把握住了病因的主要矛盾。

第二,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疾病的外因,如自然变化引起的六淫,我们很容易从五运六气来推理。

第三,我们可以用五运六气来预测未来疾病的发生。掌握了一个人的体质偏性,再根据这种偏性对未来自然变化的适应能力来预测疾病。自然变化加剧了人的体质偏性,使体质偏上加偏,就容易发病。

第四,它可以让我们很快中医入门,并从事养生。养生其实和治病一样,都是需要辩证的,它无非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人就是体质偏性,因人就是自然变化,因地就是所在的环境。而这都可以轻易用五运六气推理得出。掌握了它,就知道如何养生,无非是恢复人体的体质偏性而已,对于功能亢进的组织就抑制它,对于功能低下的组织就扶持它。

从养生入手,积累中医知识

养生和中医治病有着同样的原理,不同的只是中医讲究的是治病的精确,即要精确了解身体各组织是功能亢进还是功能低下,以及它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的程度,然而用对应的方法来平衡它,身体平衡了,治病就能够立竿见影。而养生只需要了解身体各组织是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就足够了,功能亢进的就抑制它,功能低下的就扶持它,即中医学上所说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只要学好了五运六气,就可以轻松地搞养生,因为它能够让你通过一个人的生日轻松地了解一个人的体质偏性,这是养生的核心。当然,了解了体质偏性只是关键的一步,我们还要学习各种中药的药性,做养生的话主要是了解那些药食两用的中药,并学习初级的中药组合。

从五运六气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有寒必有湿,有热必有燥,有风必有相火,而且身体各组织都是不平衡的,只是偏离平衡程度的不同罢了。作为养生,主要是抓住那些偏离平衡大的点入手,恢复它的平衡罢了,这往往需要中药的组合。

学会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方法很多,决不是只有望闻问切,可以这样说,精通任何一门诊断方法,都可以精确诊断。比如,运用五运六气来判断疾病的原因,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为了准确地判断病因,中医往往需要综合参商,这就需要了解多种诊断方法,如基础的望闻问切,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加精确地判断一个组织是功能亢进还是功能低下,以及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程度的多少?

建议学中医诊断的话,从简单的入手,比如从五运六气诊断和舌诊的组合,然后学习脉诊和其它诊断方法。不过有一点是自明的,首先要精通一门,而不是面面俱到。

学会辩证,抓主要矛盾

中医是一门恢复整体管理的学问,因为中医学认为,细胞相对于整体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它之所以病变,并不是细胞的原因,而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造成的,只要恢复了整体的管理,病变细胞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中医就是发现身体不平衡的重点,然后不断去平衡它,身体平衡了,疾病就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中医把一切疾病都归于主不明,或者说偏心,用现代科学的话来说就是血液对各组织的不对称供应,血液供应多了,对应的组织就会功能亢进,血液供应少了,对应的组织就会功能低下。当对应的组织在外在世界变化的激励下加剧了这种体质偏性,使它偏上加偏,细胞病变就出现了,产生西医学上的疾病。

客观地说,人体各处都是不平衡的,有功能亢进的,也有功能低下的,而且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的程度也不一样。如果用平衡之法,那么人体的各个部分都要调理,这就很容易产生混乱。因此,中医治病,都是先抓其中的主要矛盾,即偏离平衡最大的那一点在哪?然后用等量对应偏性的中药来平衡它。经方就是以此为根本的。

学中医经方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通过学习经方,可以了解药物的寒温,病位的浅深,中医的辩证之法。

经方主要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62方,除去重复,共计178方,用药151味。方子不多,药味也不多。经方经过了上千年的实践检验,用药最少,成本最低,配伍严谨。你增加剂量,减少剂量,增一味药,减一味药,治疗的病证均有不同。为什么加量,为什么减量,为什么加这味药,为什么减这味药,都有明确的依据或说法。经方不是不可以动,而是要动必须有动的理由。

经方的产生都有特定的时间背景,如《伤寒论》经方产生于大寒运之年,《脾胃论》经方产生于湿气重的大运。因此,我们学习经方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习经方背后的理论体系,辩证方法。在运用的时候,我们还要根据当下的时空背景灵活运用。

经方学过之后,那就要深刻了解药性,熟悉中药炮制。到了这一步,你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中医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