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乡为何须断肠? ——听年轻老师讲《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山湖微波 2018-05-30

‍‍‍2017年8月专辑9月专辑12月专辑已出,欢迎选用!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作文专辑、9月试题分析专辑、12月分类练习专辑、4月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3602424805(手机)

还乡为何须断肠?

——听年轻老师讲《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张少军

 

上周,市教科院专家来校听课,陪着听了几节语文。高二讲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听完课,有老师问如何评价。“不是太理想”,我如实以告。

何以如此判断?自然需要解释。

我于是问,还乡为何须断肠?老师可有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你们集体备课时,可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对方默然。

看教材,课文后的“探究与讨论”第二题:“按常情,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乡而愁绪满怀,而这首词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什么?这和诗人要表达的主旨有什么关系?”一般说来,教材编写者放在“探究与讨论”里的题目,多涉及编者心目中课文的重点难点。课讲完了,“探究与讨论”中的问题却未能解决利索,难说是一堂好课。说“不是太理想”,这是第一个也是主要的理由。

    还乡为何须断肠?单就字面上看,作者用“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开篇,中间继之以江南景色美、生活美、人物美的描写,结尾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呼应。似乎在说,江南的生活太值得留恋了,年华幸尚未老,且在江南逍遥,倘若太早还乡,定因后悔断肠。

然而就这首词而言,问题还真不是这么简单。我们知道,韦庄的《菩萨蛮》一口气写了五首,学界公认这五首词是一个整体,课文所选的只是“其二”。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有必要把这五首词放在一起来研读。

菩萨蛮

红楼别夜堪惆恨,香灯半掩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关于《菩萨蛮》五首的写作时间历来有争议。从“其三”的首句“如今却忆江南乐”可以推知是离开江南后的作品,我想多半是韦庄晚年寓居蜀地时的作品。

其一写红楼离别,香艳凄美。残月将落,天刚破晓,美人含泪,送“我”远行,临别一曲,如泣如诉。这含泪送别的“美人”是青楼女子还是家中爱妻其实并不重要,我们只要记住,这是韦庄背井离乡的肇始,是他思乡还乡心结的滥觞。

其二“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其三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人人尽说”,是人说而非作者认可。王粲《登楼赋》有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非我故土,岂能久留?下面“未老莫还乡”,平易的五个字却有许多转折:“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说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念念不忘的却是有乡还不得的郁结惆怅。

其三是立足现在,追忆江南。上片二三四句谓在江南时,自己在斜桥边随便摆个姿势,就引来满楼的歌伎争相招揽。过片接着写风流情事,情节是“醉入花丛宿”。结尾“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是一决绝语。他说:我当年面对“满楼红袖招”都没有钟情,而现在要能再有像当时那样的遇合,“此度见花枝”,我便将要“白头誓不归”了。韦庄是京兆杜陵人,而且也在洛阳住过,所以不管是长安也好,洛阳也好,都是他的故园和旧居所在,他现在由“未老莫还乡”转变成“白头誓不归”,是因为他无家可回,无国可归了,唐朝已经完全灭亡了。韦庄留在蜀中,王建曾一度驰檄四方,欲联合讨伐朱温,从而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对于唐朝灭亡这样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韦庄不可能没有受到震动。当年在江南时说“未老莫还乡”,是因为长安还有希望收复,回乡的希望依然存在,但在他留寓蜀中时,唐朝已经彻底灭亡了,回乡的希望荡然无存,所以他才决然的说“白头誓不归”,口气极为决断,含义则极为沉痛。“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以终老异乡之“誓”,更深一层地抒发思乡之苦。

其四有一起一结。“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是起,是深情的主人的劝客之语,既然“莫话明朝事”,那必然是明天的事情有不可期望,不可以言说的悲哀和痛苦。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是结,表面上很旷达,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意思,实际上用在这里是反语。他把人生难以言说的无可奈何,都表现在这首词里面了,旷达其表,悲凉其里。

其五一开头以排比偶句写景抒慨:“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上句写景,洛阳多花,春光确实很好;下句抒慨,洛阳多才子,但他们却因为生不逢时而垂老他乡。洛阳的大好春光未能使之陶醉,反而触发了他的隐忧,可见这位“洛阳才子”感慨之深。“春光好”是淡写,“他乡老”却是重笔,情景两两对举,比照十分鲜明,以情景的反差表现了心理的反差,突出了“春光”却在“他乡”、虽“好”可惜已“老”的矛盾心境。三四句承上,一句写景,一句写心。过片与首句呼应,具体描绘春光之好。煞尾两句说明他再次以情景的反差来表现自己心理的反差:“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面对残晖,家国之痛、身世之悲、故国之忆、亲友之思,都化成怨恨在心头凝结。

把五首词简单梳理一过,答案就清楚了。为何“还乡须断肠”? 先是故乡战乱频仍,求取功名不得,不能轻言回家;尔后是唐帝国灭亡,韦庄自己做了前蜀的宰相,真正是有家难回!联系其三“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与其五“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的诗句来读“还乡须断肠”,你才能领会这看似寻常的五个字里盘旋郁结的复杂情感,你才能品味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艺术风格。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初读,满眼的红楼香灯、绿窗红袖,你会以为作者所写无非是江南春光里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再读,你知道事情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你会追问,韦庄究竟是何等样的人物?他生活在何等样的时代?古典诗词欣赏讲究的“知人论世”,在学习这首词时就显得格外重要。而我们的老师在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时,却忽略了对理解课文相当重要的一些细节。说课上得“不是太理想”,这是第二个理由。

韦庄是唐初宰相韦见素的后人,杜陵人,少长于下邽(位于陕西渭南),孤贫力学。广明元年(公元881年)韦庄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同年1月16日,黄巢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公元882年,朱温背叛黄巢归附唐军,天下初定,朱温因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有功,唐僖宗赐名全忠,拜汴州刺史出武军节度使,继而进封梁王。韦庄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于此时始长安赴洛阳。883年春,四十八岁时作《秦妇吟》,结尾有“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之句,不久遂避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乾宁元年(894年),景福三年正月十日,昭宗大赦天下,五十九岁时中进土,为校书郎。当时各地节度使不听中央号令,东西川节度使不和。乾宁四年,朝廷遣“宣谕和协使”李洵入川,韦庄时年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王建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地盘,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前蜀开国制度均出其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由这样的介绍,我们才可以看出,作为名人之后,韦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愤青。他生逢乱世,却心系天下,最后大器晚成;作为晚唐的旧臣,拥戴王建称帝,成了前蜀的开国元勋,总算建立了自己的一番功业。知道了这些,再来读韦庄的《菩萨蛮》五首,你才能读出红楼香灯绿窗红袖底下的悲凉惆怅,顿觉“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看课件,有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对“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作局部欣赏。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情景交融,重视审美的移情作用,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若教师引导得法,既能让学生欣赏作者炼字、选择意象的艺术,又能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展开想象与联想,这本来会是很出彩的一个环节。可是两位老师的处理都不太成功。说课上得“不是太理想”,这是第三个理由。

譬如“春水碧于天”的“碧”,“皓腕凝霜雪”的“凝”字,讲炼字就大有讲头。可两位老师都不置一词,将它轻轻放过。

譬如“画船听雨眠”,应该有人想起宋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首小令,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一生悲欢离合,家国之痛,尽在一片淅淅沥沥的雨声之中。这样绝妙的听雨之词,在赏析“画船听雨眠”时,师生却把它集体遗忘了?

或许,你可以让学生读读余光中的 《听听那冷雨》关于雨的描写,背背与画船相关的诗句,讲讲眠与不眠的辨证关系……

譬如“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老师问了:为什么“人似月”?“月”让你想到什么?想到“白皙”想到“光彩照人”,都是很好的联想。为何不再多问几句,让学生说出“丰满”“丰腴”来呢?有老师讲到此处,让学生设想一个肥胖的女人走过小桥的情形,意图幽它一默,让学生在笑声中体会酒家女的体态苗条。而在我看来,这个处理不是很应景——既然是“人似月”,则这酒家女很可能体态丰腴。苗条骨感固然美,体态丰腴何尝不是美?要知道,唐朝本就是一个以肥为美的朝代!“皓腕凝霜雪”,讲到“霜雪”喻酒家女的“腕之白”就打住了,下面听课的市教科院的葛福安老师对我低声耳语:“霜雪”不但“白”而且“冷”,为何有冷的感觉?因为酒家女太漂亮了,美得不可方物,“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于是便有了冷的感觉!当然,我所说的展开想象与联想应随机发生,学生的基础愈好,知识储备愈丰富,此一环节便愈能出彩。而作为老师,准备充分,引导得法,则可能让学生超水平发挥。

或问,如此说来,竟一无是处?当然不是。听完课细看课件,整体感知、局部欣赏、主题探究、课后阅读与思考四个教学环节流程清晰,环环相扣,整体设计无可挑剔。好的整体设计因为细节处理不好而未能达至理想的效果,殊觉可惜。所以下笔时未免就挑毛病多些。西谚云,细节是魔鬼,良有以也。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