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大讲堂丨臧云彩讲《伤寒论》第二课

 jiezhukuaile 2018-05-30


臧云彩,师承国医大师张磊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专家郑玉玲教授,游学于“火神派”中医大家李可先生及多位民间名老中医。治学于中医四大经典,熟谙《周易》,能够融《易》理为“医”所用,临床擅用六病辨证(六经辨证),长于“经方”治疗肿瘤及内科杂病。


学术特色:


1、阴阳为纲。在临床诊疗中,从整体出发,通过四诊合参,先判断病人的阴阳状态,再细辨其六病(俗称六经)归属,进而对六病辨证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不拘泥于西医病名与病人的局部症状,始终把辨别病人的阴阳状态放在首位。


2、重视表证。表病篇在《伤寒论》中占有较大篇幅,如太阳病篇共有上中下三篇几乎是整部《伤寒论》的一半,仲景反复强调“先表后里”的治病原则。表证与杂病关系密切,表未解而误补,则闭门流寇,后患无穷;误攻,则引邪入里,使疾病长期不愈,变证丛生。正如仲景在《伤寒论·伤寒例》中所言“诸变不可胜数,轻则因笃,重者必死矣”。临床上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外感关系密切,故在治疗各科疾病时注重病人表证的有无,通过先表后里的原则,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3、重视气机。《金匮要略》有云:“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意在表明人体气机贵在流通和畅,故而临床治病时,运用方药升降浮沉的偏性,来纠正人体气机的紊乱失调状态,以宣上可以畅下,开闭可以散结等治疗方法使人体气机恢复本有的“升降出入”的规律,气机得畅,则诸症可愈,非仅仅是见痰治痰,见血止血。《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有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人体局部或者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的“常量”或叫“常态”平衡被打破了就是万病的根源,即《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说:升降出入“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所以临床治病就是“守住”或者是“维护”人体“常”态不变就是疾病向愈或者健康。


4、研读国学。《周易》素有“群经之首”之称,从2002年以来,十余年如一日潜心于《易》理,并把《周易》中阴阳辨证观运用到中医学中,融《易》理为“医”所用,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古圣人的思维模式。


5、演习医典。对于中医经典,致力于经典理论的临床化而非“以文演文”,侧重于中医经典理论的实际运用与推广,并在临床中验证了“经方”的实效性,体验了“仲景之道”的魅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6、推演医道。提出“阴阳三部六病学说”。经多年演习经典,汇《周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于一体,总结出人体之病所在部位无外乎在“表部”、在“中部”、在“里部”的三部学说,应《周易》八经卦即三爻卦之“天人地”三才学说,又总结得出规律:“表部之病通于天气”,即表病多是天时之气加于人体,或者说是人体感召天气所得俗称“外感”;“中部之病通于人气”,即中部之病多因人文环境所致,多情志所伤;“里部之病通于地气”,即里部之病多有饮食起居所致。又根据患病人的禀赋强弱,即俗称:“有的人体质偏热,有的人体质偏寒”,提出以阴阳(人体禀赋寒热属性)统领“表中里三部”之病的“六病学说”,即体质偏热的(阳性的)表部之病,与之对应的是《伤寒论》的“太阳病”,体质偏寒的(阴性的)表部之病,与之对应的是《伤寒论》的“少阴病”;体质偏热的(阳性的)中部之病,与之对应的是《伤寒论》的“少阳病”,体质偏寒的(阴性的)中部之病,与之对应的是《伤寒论》的“厥阴病”;体质偏热的(阳性的)里部之病,与之对应的是《伤寒论》的“阳明病”,体质寒的(阴性的)里部之病,与之对应的是《伤寒论》的“太阴病”。概括为以阴阳(代表禀赋寒热属性)为“经”,以三部(代表表中里部位属性)为“纬”,经纬纵横线交叉有一个唯一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就是六病(六经)之一,为临床辨证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法论”。这就我2006年提出的“阴阳三部六病学说”,至今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教学方面


开设的《伤寒杂病论》的临床应用,《周易本义与中医思维》课深受学生欢迎。在教学中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以自然、社会中的现象与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相联系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中医传统思维认识人体疾病,并通过讲解临床医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经典的积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