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词】微信版(第八十九期)

 又雨霏霏 2018-05-30

冬雪欲白千里草      秋霜染红万重山




雁影荷风

玉堂春.题时逢九九大雪


开轩谁醉,九九飞花天馈。

杏梦初醒,柳眼轻揉。

抖落纤尘,放眼晶莹境,鹊语传来韵一兜。

解透云心非醉,原知难久留。

纵化清流,不枉卿卿顾,兑得梅香润广畴。


张绍文

初冬(新韵)


初冬无意赏枫峦,取水烹茶灶上燃。
听鸟听风常自乐,踏霜踏雪喜独闲。
茅庐四壁无尘迹,犁笔三更有韵田。
枕畔诗书携入梦,隔窗冷月任亏圆。

大辽牧歌

朝中措·雪花


晶莹六瓣一行斜,若蝶若轻纱。

奇境幽怀彩练,一丝飘向谁家?

迎梅舞俏,沾衣凝泪,月下寒笳。

何忍芳菲梦绕,将身暗许春花。


清水

堆雪人


西风引出漫天花,万朵应邀到我家。

不老童心多雅趣,抢先塑个大头娃



浊者清也

小雪


万物生机失去多,琼英曼妙起婆娑。
枝摇野放梅花曲,絮打空吟子夜歌。
天地不通深院月,阴阳闭塞定风波。
御寒识致分南北,一点冰心费琢磨。

黄承金

咏姐妹

妹能临画兰梅秀,姊解弹琴竹菊风。

对月夸簪袁小妇,当台斗发李常翁。

北极方舟

【五律】咏雪


梨花落九霄,万树竟妖娆。

小径徐风抚,青衣素粉描。

凭窗敲雅韵,把盏醉挥毫。

最喜春光美,农家笑语高。

《七律·梦雪》赏析


  

 七律·梦雪  作者相逢

欲吟冬景问窗台,日暖长天实可哀。

不是东风春意送,自无花蕾笑颜开。

疏枝慵懒高空卧,倦鸟衔愁原野徊。

轻叹纷纷飞昨夜,晶莹一片梦中来。

          

    此诗通过梦中落雪的场景表达作者在一冬无雪的情况下盼雪的急切心情以及梦中落雪带来的喜悦。

     首联表现作者“欲吟冬景”反而引来“日暖长天”的惆怅。作者想要欣赏吟咏冬景,走近窗台,看到的不是“银装素裹”的美丽,而是“日暖长天”,原野一片萧索昏黄的景象,难免不产生近似“哀”进而怨的惆怅了。起句突兀,用语不凡。一个“问”字,凸现了作者欣赏“冬景”的急切心情。这里的“冬景”不妨直接理解为“冬雪”更切实,暗中点题。

    颔联和颈联承接首联具体描写“冬景”,一虚一实,虚实相映。

    颔联紧承首联连用两个否定句式“不是······,自无······”来表达,虽然暖阳中天,但绝不是东风送来了盎然春意,也不会有烂漫的花开,而仅仅是因无雪而出现的“暖冬”罢了。东风是春天的标志,护花的使者,只有春天来了,才会有东风缕缕,杨柳依依,鲜花烂漫。所以,眼前的情况只是一种假象,进而产生的疑问。这两个否定句流水般地否定了这种错觉,这种假象,让人不容置疑。那么,真实的“冬景”如何呢?颈联具体回答了这个问题。

    “疏枝”一点精神也没有,只是“慵懒”地横“卧”空中,一群“疲惫不堪的鸟”“满含愁怨地在原野上飞来飞去”,似乎在寻找冬天的雪景,可哪里找得到呢!这里,作者巧妙地娴熟地使用了拟人手法,“慵懒”、“卧”、“倦”、“衔愁”、“徊”等字眼准确地描写了“树”和“鸟”在“干冬”里的生存状态,形象地渲染了这种效果。进而使人联想到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回应了首联的“哀”。至此,“欲吟冬景”在现实中已是不可能了。于是,作者只有寄托于“梦”了。写到这里,诗歌已经蓄足气势和力量,等待尾联的爆发。

    尾联转结得体,一声“轻叹”,大自然的神奇出现了。就在昨夜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晶莹剔透如琼似玉的雪景出现在梦中,那么真切,那么灵动,充分表达出作者沉浸于雪景的喜悦中。但不知道作者高兴得惊醒否?



黄承金品读唐诗浅析: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诗教”,春秋时期孔子,办教开设《诗》、《书》、《易》、《礼》、《春秋》、《乐》六门功课,“诗教”列为其首,他要求学生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毛主席也说过:“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所以“诗教”在中华大地流传了二千多年,一直廷续到现在。

下面所说的是唐诗,近体诗:它是和古体诗对立的。唐代以后,因为科举的关系,诗的形式逐渐趋于划一,对于平仄、对仗和诗的字数,都有很严格的规定。

今晚再谈拗体诗,拗体诗主要有三平调、失粘、失对三种情况。写作拗体,初学者应尽量避免。只有诗艺精通者才能写出诗歌韵律的精华。如下面唐诗为三仄调:

           【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曲径通幽处”有二个板本,另一个是“竹径通幽处”。余考证晚唐诗人评他的诗是“曲径通幽处”,所以用“曲”。

第八句也是两个板本“惟闻”与“但馀”。余用晚唐诗人的板本有说服力。

         诗句有意在平仄上作出调整,第一句第三字“入”为仄声,全句平平仄仄仄,为“三仄调”,是诗律允许的。第七句第三字“此”使用平声,在“一三五不论”的范围内,第八句第三字“钟”使用平声,救了“此”字,两句“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依然相对。第七句第四字“俱”,在平水韵、唐韵、广韵都读平声,合乎格律。拗救有很多种不能一一详解。现在有许多诗友,编辑老师拿着测式软件来评论诗词好坏,是不可取的,也不科学的,本来一首近体唐诗是合格,测式一下,反说哪也不合格这也不合格,精通格律的老师会捧腹大笑。

       再浅析此诗描写寺院的幽静与脱俗,颔联、颈联佳句,脍炙人口。首联使用流水对,点明时间地点,一个“高”字,暗含清雅脱俗之意。“高林”称颂古寺禅门高深莫测的意思,首联远景。首联对仗,颔联可以不对,此诗颔联使用散句,随诗人足迹所至,自然流动,而禅房之幽深跃然纸上。“曲径通幽”四个字,“曲”、“通”相对相成,含有耐人寻味的哲理。写经过竹林小路就是僧徒唱经的禅房,第二联是近景。颈联写心境,山光优美,潭影空绝,都是参禅之意。因为古寺晨景吸引了诗人,激起诗人内心的波澜,对身边环境愈加的爱恋。前三联写目见,尾联写耳闻,点明主旨,寺院幽静高深,绝无尘世之喧嚣。诗人通过对禅院美妙绝世环境的描写,塑造佛门圣地,寄托诗人忘情山水,遁世无闷的情怀,创造出诗的优美意境。

     全诗描写自然真切,意境浑融,构思精巧,造语警拔,一气呵成,诗句绮丽,形象鲜明,层次井然有序。诗的前四句极力渲染禅院清幽的景象。后四句“鸟性和钟声”,这似有矛盾的描写,恰是诗人构思巧妙的具体体现。诗人用了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艺术手法,收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诗人诗工于造意、妙在言处。

     余查找许多资料对这首五言律诗的评论,从唐代起就被许多人赞赏。构思造意,造语警拔,平易处见佳境,乃山水诗中的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