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茶文化

 资金长阳 2018-05-30
原创: 耕作人

客家人因为长期生活在相对偏远、封闭的边境山区,不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加上南方特有的生存环境和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保留了不少古代的遗风,“食茶”就是其中一项。


客家人所“食”的茶,就是《茶经》中所说的“庵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属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也就是香料擂茶。

事实上,唐朝时国人对茶的消费方式与其说是“饮”,不如说是“煮”,煮茶的同时喜欢加点姜、葱、盐、枣等配料。客家人的擂茶,实际上就是对唐朝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考古发现,福建省三明市区宁化石壁地区早在唐朝就有规模较大的专制擂钵的陶窑。


现在石壁一带的客家妇女出门仍然喜欢携带吃擂茶用的银勺,以便在亲朋好友家享用擂茶。制作擂茶的工具,一是擂槌,二是擂钵(或称牙钵)。擂槌是一种形同擀面杖的木棍,一般选用质地坚硬的树枝如油茶树、樟木或楠木做成,长约三尺,上细下圆,便于来回研磨。擂钵则是内壁粗(一般有横条或网格状纹理)的阔嘴陶器。

简易的擂茶制作方法是把茶叶放进擂钵,稍事润湿之后,便用擂槌把它擂成浆状,再加少许食盐,冲入开水即可饮用,称为“盐水茶”或“咸茶”,这种擂茶一般为家庭日常自用,极少拿来招呼客人。待客之擂茶则配料讲究。将做好的盐水茶盛在碗里,撒上炒油麻或炒米或炒花生米,便成“油麻茶”、“炒米茶”、“花生茶”。若再加上熟饭、熟豆,则叫“饭茶”,这种擂茶在陆河、揭西一带的客家地区较为流行。


油麻茶有两种:一种炒熟,另一种把生油麻混于茶叶中在牙钵擂成。炒米茶也有两种:一种用上好的油尖米蒸熟晒干炒成,另一种用赤谷煮熟晒干去壳椿白炒成,叫“炒粟米”。除花生米、芝麻等配料外,客家人擂茶时还喜欢加进青草药,如积雪草、金钱草、紫苏、野菊花、马兰、鱼腥草等,这种擂茶主要针对人体的一些不适症状而擂制,起到治病保健作用。

当然,擂茶并不是客家人的发明,也不是客家人的专利。它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习俗之一,曾广泛见于我国的多处地区。只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很多地方都消失了。时至今日,从地理上看,只剩下湖南(主要集中在常德、桃源和安化一带)、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仍保有吃擂茶的遗风。

从族群上看,只剩下畲族、瑶族、侗族、土家族和汉族的客家人习惯吃擂茶。在这当中,因为客家人尤其是台湾客家人喝擂茶比较有名,宣传工作也做得比较到位,所以才让很多人以为擂茶是客家独有的饮食文化。


点击下方二维码,长按关注,你会喜欢上客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