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心理治疗需要做到无忆无求

 7秒钟的金鱼 2018-05-30


这几天本人正在查找和阅读关于比昂(W. R. Bion)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提到的无忆无求(no memory no desire)的治疗技术。


比昂说:在和来访者做治疗的时候,一定不能主动地回想过去治疗的内容,更不能有赶快把来访者治愈的欲求。 他说治疗师一定要对忆求有严格的自律自控。


过去的几十年里, 比昂这个治疗技术在西方精神分析界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甚至有人公开反对说:如果我不回忆原来治疗的内容,我觉得我不配收取来访者费用


我个人看来,这些反对无忆无求的治疗师们大多数没能正真理解比昂所希望表达的意思。比昂的大多数理论非常的深奥,捉摸不定。我想这也是他希望传达给读者的:只有捉摸不定才能衍生精神分析,创造新的理论技术。所有成为定式的技术和概念对精神分析的发展已起不到重大的意义。


135



忆求在比昂看来都是由感官(sensuality)所生的。 只要是由感官所生的感知感觉都不是物体本身(本物,the thing in itself)。 如果不能直觉(intuit)或接近直觉到到物体本身,那么我们所感知的都是假象。


在治疗室里,来访者的痛苦是物体本身。


当我们回忆记忆中的治疗情景时:我们正在治疗的已经不是我们面前、当下的病人,而是我们记忆中的病人。


当下的病人可能会用同样的语言来陈述他的痛苦。但是病人当下所表达的痛可能是过去痛苦的进化或衍生后和过去截然不同的痛苦。所以,当治疗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回忆里的病人的时候,我们忽视的是病人当下衍生进化后的痛苦。


毕竟我们治疗的是当下的病人,而不是昨天,上星期,去年的这个病人(这里的病人指的是同一个病人)。我们需要治疗的不是一个呆滞的病人形象,而是一个正在我们面前的,不断演变,进化发展的,活生生的病人和他的痛苦。



不管是治疗师,还是病人。我们通常的逻辑是:如果治疗师希望把我快速治愈,他一定是一个称职的治疗师。但是,当我们深入探查时,事实并非如此。


当一个治疗师有很强治愈病人的欲望时,他的内心容量(容器,container)早已被这个快速治愈的愿望所填充满了。


治疗师的内心容量就像一个精神脾胃。当它已被自己的治愈欲食物所填充满的时候,它已失去了摄入和消化病人精神痛苦的能力。在精神脾胃饱胀的情形下做出的解析大多数都是和病人精神痛苦本身不相干的假话。 这个假话可能可以暂时安慰一下病人。但是现实是病人不会得到好转。 


刻意回忆的治疗片段其实也是一个假话食物。人类的记忆并不像一个USB存盘。记忆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记录。我们的记忆本身会被我们的注意力和情绪所影响。所以在记忆被'刻录'的那一刻,它已与现实发生的真相拉开了一段距离。当我们进一步地去回想过去治疗情境时,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我们希望回忆的事情上。在此同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忽略我们不希望注意的记忆内容。与此以来,我们第二次地和过去真实发生的事实拉开了距离。


比昂补充说道,并不是所有对过去治疗片段的记忆都是有害的。当治疗师在当下能做到无忆无求时,自然流露意识的治疗片段是非常有意义的,更是值得解析的。自然流露的记忆是和病人痛苦本身息息相关的。


这样看来,忆求都是欲(忆是对过去的欲,求是对未来的欲)。欲都是感官所生。只要是感官所生都是假象和谎言。


无忆无求背后所强调的是治疗师对来访者在当下的注意力的质量。


通过仔细观察内省,我们的直觉(intuition)会告诉我们:当下的无忆无求已经绰绰有余,因为过去其实已经被此时此刻容纳,将来由此时此刻演变而生。 


过去所谈到的病人的痛苦已经在过去被解析,对当下的治疗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过去没有解析清楚的重要痛苦会在此时此刻和未来的此时此刻反复由潜意识浮现。对病人过去痛苦的回忆远远不及对他此时此刻痛苦的专注要来得准确无误。对当下病人的痛苦的专注也比对未来匆忙的治愈欲要有效得多。毕竟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欲求专注的都不是病人当下的现实现状。





作者张亦弛,笔名Kenney Zhang

英国Essex大学精神分析博士在读

Tavistock临床进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