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省最北端的县,位于四省交界处,建县超2200年,人口近100万

 昵称VChmUhmv 2018-05-30

砀山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西北部与山东省接壤,西、南两面与河南省接壤,东南连本省萧县,东北部与江苏省接壤。

安徽省最北端的县,位于四省交界处,建县超2200年,人口近100万

砀山县境,春秋时期属宋国地,战国时期宋国被灭后,先属齐国地后属魏国地。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灭魏国后,置砀郡,郡治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隶属于砀郡。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废砀郡,砀县、下邑县隶属于梁国。新莽时,砀县改为节砀县,下邑县改为下治县。东汉初,均复名砀县、下邑县;建初四年(79年),下邑县改名夏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砀县并入下邑县。南朝刘宋时,复置砀县,南齐建元元年(479年)废砀县。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徙治今河南省夏邑县城;孝昌二年(526年),复置砀县;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废砀县,新设安阳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

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原砀山县城(今永城市芒山镇)划归永城县,砀山县治所迁至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

安徽省最北端的县,位于四省交界处,建县超2200年,人口近100万

此后,历唐、五代、宋、金,砀山县建置未变,先后隶属于瞧阳郡、单州、归德府、永州;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被洪水淹没,县治徙至今永城市芒山镇柿园村。

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次年复置砀山县。明朝时,因为水患,砀山县县治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迁至今址。清朝时,砀山县隶属于徐州府。

建国初,砀山县隶属于皖北行政公署宿县分区,1953年2月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1955年2月21日砀山县划归安徽省。

1959年3月22日,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萧砀县;1961年12月15日,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萧县两县建置;此后,砀山县先后隶属于宿县分区、宿县地区、宿州市。

安徽省最北端的县,位于四省交界处,建县超2200年,人口近100万

砀山县总面积1193平方千米,下辖13个镇,总人口99.2717万人,素有“世界梨都”美誉。

砀山县历史名人:朱温(五代时期后梁开国皇帝)、傅有德(明朝开国名将)、刘统勋(祖籍砀山县,清朝宰相)、刘墉(祖籍砀山县,清朝政治家、书法家)、齐白石(祖籍砀山县,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