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乍暖还寒,早晚温差也大,时有阴晴时有雨,极其容易受凉感冒,再加上花粉等过敏原偏多,过敏性鼻炎也多发。过敏性鼻炎和感冒,都有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容易混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很多朋友认为感冒是小病,喜欢自己调治,但如果不能分清自己究竟是感冒还是过敏性鼻炎的话,按照调理感冒的方式应对鼻炎,不但不利于疾病恢复,甚至可能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留下更大的隐患。 过敏性鼻炎与感冒的区别
对于感冒,如果症状不重,使用非处方药物等进行简单的自我调治未尝不可,但如果是过敏性鼻炎的可能,就应该及早进行正规治疗。同时,过敏性鼻炎防重于治,治疗越早越好,早期识别,尤其是避免与感冒混淆,显得尤为重要。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防治⑴中药内服 ①肺气虚寒: 鼻痒、时有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鼻黏膜色淡。既往怕风怕冷,易患感冒,易出虚汗,语声低弱,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主方:温肺止流丹(《辨证录》)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防风、诃子、荆芥、桔梗、细辛、甘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胶囊、袋泡茶、口服液)。 ②脾气虚弱: 鼻痒、时有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黏膜色淡。面色黄,无血色,吃得少不消化,腹胀便稀,饮食不慎容易拉肚子,肢体疲懒,少气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半夏、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甘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颗粒、口服液)。 ③肾阳亏虚: 鼻痒、时有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黏膜苍白。既往面色苍白肢体发冷发凉,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小便清长,男性或见遗精早泄,舌质淡,苔白,脉沉。 主方: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药:附子、桂枝、熟地黄、山药、茯苓、山萸肉、牡丹皮、泽泻、乌梅、五味子。 中成药:桂附地黄丸。 ④肺经伏热: 鼻痒、时有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腔干燥,鼻黏膜偏红。平素口干烦热,咳嗽,咽痒,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 主方:辛夷清肺饮(《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辛夷、黄芩、桅子、桑白皮、麦冬、百合、石膏、知母、甘草、升麻、批把叶。 中成药:辛夷鼻炎丸。 ⑵针灸 ①体针:取迎香、印堂、风池、风府、足三里等为主穴,以上星、合谷、口禾髎、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等为配穴。每次主穴、配穴各取1-2穴。一般采用补法。 ②灸法:可选大椎、肺俞、印堂。脾气虚弱质加脾俞,肾阳亏虚质加肾俞,亦可选择三伏天进行灸治,每日1次。 ③耳穴贴压:可取神门、内分泌、内鼻等穴。 ⑶穴位贴敷 将甘遂、白芷、延胡索、白芥子、生姜汁等制成膏状,做成每块直径1.5-2cm左右。常用穴为大椎、风门、肺俞、脾俞、肾俞等,每次治疗时间2-4小时,根据患者皮肤反应情况而定。治疗时间可选择每年三伏天,初、中、末伏各贴敷1 -3次。适用于肺气虚寒质、脾气虚弱质、肾阳亏虚质。 ⑷自我调摄 ①避免接触过敏原,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 ②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预防外感。 ③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 ④食饮有节,避免生冷、海鲜等品。 ⑤劳逸相适,避免熬夜。 作者:远志君 参考文献: [1]陈旭青. 变应性鼻炎治未病的标准化制订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