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柴《悲怆交响曲》每个乐章在讲些什么?

 阿里山图书馆 2018-05-30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作于1893年,是一部具有主标题和乐章标题的交响曲。主标题《悲怆》是作者根据其弟弟的提议,柴可夫斯基曾经说明:“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到底是‘生活’。第一部分是激情、冲动、自信、渴望行动,必须简短(末乐章是‘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是‘爱情’,第三部分是‘失望’,第四乐章结束时‘逐渐消失’(也要简短)。”

一般交响乐第一乐章都是快板、奏鸣曲式。而《悲怆》的第一乐章是柔板,不太快的快板,开头的引子是大管阴郁低沉地演绎出第一乐章的主题音型,让人感到一种在云海深处不断翻腾的力量,音乐也在不断加快的同时,这一主题被肢解,不同的乐器交替演奏,情绪转变成为焦躁不安,进而在激动情绪渐渐消退后,进入第二主题,这时的旋律表现的是痛苦中的甜蜜的回忆,有些神经质的音序曲折复杂,最后进入一个高潮,在庄严肃穆中终止。

第二乐章优美的快板。这也是这部交响曲与其它交响曲不同的地方,一般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都是柔板,比较优美的曲式。而这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就是一部散发着神秘韵味而又典雅的圆舞曲。尤其是小提琴拨弦的演奏,让人感到愉悦轻快。柴可夫斯基也是一位弦乐器拨弦配器高手,在第四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里面弦乐器完全采用拨弦方式演奏的。这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也是整部交响曲“悲怆”氛围中的一抹亮色,基于欢快的旋转中传达了短暂爱情的愉悦。

第三乐章极活泼的快板。这个乐章里有一个意象,它在努力地行动着,由远及近,渐渐地清晰起来,乐章里面还隐藏着一个恐惧的动机,乐章的后部出现了狂怒的躁动,最终出现了极度失望的结束音响。

第四乐章悲怆的柔板、行板。开始以柔婉、凄切的旋律主题演绎出来,不断上行,达到顶点,让人感到如同登山队冲顶失败一样,转而逐渐下行的乐句,带来了逐渐消亡的意象,构成的音象让人感到似乎眼前是一个吞噬所有一切的巨大黑洞,尽管在乐曲中也出现过短暂的含情脉脉的意象和再次盘旋上升的动机,很快就消逝了。接着出现了葬礼进行曲的乐句。最终,乐曲在悲戚的低音大提琴的一声慢似一声的拨弦声中黯然消逝,就觉得是一个人的脉搏渐渐消失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