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浦 | 学者林伦伦

 百科艺术 2018-05-30

千卷乡音 万里行客

 

末夏初,离开时暖时凉气温起伏不定的上海,飞到广州参加华艺国际的春拍,结果从晴雨不定直接切入烧烤模式。稍事调整,便如约至番禺区南村拜访著名学者林伦伦教授。四月中旬参加听讲潮汕文化大讲堂,而主办方邀请林教授来沪讲课,得以与这位慕名已久的乡梓学者会面。时间仓促,只来得及寒暄几句,本想邀请来美术馆喝茶,但林教授行程安排紧凑,只能遗憾作罢。不过得知林教授现常住广州,于是借着拍卖的机会,到穗的第一天傍晚就预约登门拜访。

作者与林伦伦教授

林伦伦教授是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民俗学家,治学主攻在语言学和音韵学领域,曾先后出任汕头大学副校长、韩山师范学院院长,近年的研究方向为地方方言与潮汕文化研究、潮学等等。林教授一派学者风范,完全没有当过校长、院长的“官架子”。到林府是晚上九点左右,林教授刚吃好晚饭,当下拉过椅子,大家喝茶谈天。林教授研究的语言学,更通俗点说(按我浅白的理解)研究的是“潮汕话”,因为潮汕话是中国古语保留得最多的一种方言;而我虽然学问不及林教授万一,但客居他乡廿多年一口浓浓的“潮州腔”一点没改,所以东拉西扯,还能跟上教授的思路,倒也聊地投机。

蔡梓源《空谷幽兰》 68x34cm 林伦伦教授题字

林伦伦教授《行书》 68x34cm

因为林教授洵洵君子、谦恭可亲,对书画也颇感兴趣,便贸然请他惠赐墨宝。虽然林教授自谦说平时就偶尔练练字,不搞书法创作(仔细想想,这一点其实极为难得可贵),不过写的一幅书字以及一段题跋,格律严谨、韵味渊雅,所谓字如其人,笔下自然而然流露出文人气息。告辞出门时已经星月满天,我们还在微信上相互致意,意犹未尽,有缘结识如此儒雅学者,是这次广州之行的一大收获。

蔡梓源《九畹兰香》 68x68cm 林伦伦教授题字 

局部(林伦伦教授题字)


林教授在学术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著作等身,同时还在微博上不时更新分享他的“方言茶话”,这也是本文标题“千卷乡音”的缘来。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在林教授的《潮州方言:潮人的精神家园》里,他写到“世界上有些东西,真的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而有些具有地方性或者民族性的东西,就只能用母语(方言)言传,难以用第二种语言来传译……正因为如此,语言(方言)才能成为一个国家、地区、民族或族群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了它,词不达意,话不传神;没有了它,沟通不畅,交际困难;没有了它,文化式微,家园败落。


林教授新作散文集《行读天下》

当然,对林教授更多专著我可是“夏虫不能语冰”。幸好蒙林教授惠赠他的新作散文集《行读天下》,源于他喜欢并亲自去实践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书里收录他的路途见闻和师友交游,文风轻松活泼、描写细腻传神,而且好几篇文章里不知不觉又说到方言的源流变化,不离学者本色。最喜欢书里的第四章节“师长深情”以及两篇后记,真情至性在字里行间流淌,行旅万里,最终还是扎根于乡梓、回归到家庭,对于偶弄笔墨的我,更是深有同感。

林伦伦教授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人,1957年生,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文化学者,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二级教授。历任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韩山师范学院校长。 林伦伦为曾为第8至第11届广东省政协常委、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林伦伦学术成果丰富,有数十部专著及逾百篇论文问世,长期研究潮汕方言与文化,成果丰硕。曾获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第十一届“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三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获广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