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趣的经济学第12期:“微信成瘾”也是一种病?

 昵称63708061 2019-04-26

导言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已经渗透到国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2018年3月,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量超过 10 亿,成为中国首个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的应用。融合了WhatsApp和Facebook的诸多优点,微信为用户提供了极为便利的社交渠道,但与此同时,微信也不可避免地给用户日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找不到手机就心慌,反复打开微信生怕推送失效,刷朋友圈刷到停不下来、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分享和点赞机会。总刷微信是病吗,会对人造成哪些损害?本期《有趣的经济学》为您解读“微信成瘾”。

作为碎片化信息的典范,微信吞噬着用户的手机流量、注意力和时间。此起彼伏的消息提示,让很多人不堪其扰。《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75.4%的受访者都表示微信群已经严重打扰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学术界也对此开展了多项研究,Montag, Zhao, Becker等人发表于《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s)的《网络通讯成瘾与大脑结构——微信成瘾的初步洞悉》(Internet Communication Disorder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rain: the Initial Insights on WeChat Addiction)是这个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共招募了67个有不同程度使用微信的实验参与者,通过核磁共振(MRI)来获取实验参与者的相关信息,主要观测对象为伏隔核(NAc)、杏仁核(amygdala)和前扣带回皮层(ACC)的结构图像,再将脑结构信息与微信成瘾度进行相关性回归。经研究发现,微信的过度使用可能会伴随着大脑的一些结构性改变,而这种改变也出现在其他成瘾行为中,例如酒精、烟草甚至毒品。

研究背景

2017年,中国网民数量占总人口达52.7%,已经超过49.7%的世界平均水平,智能手机使用者高达6.63亿人,发展速度惊人。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和即时通讯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部分用户沉溺其中,出现了类似物质成瘾症状,很大程度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网络成瘾愈来愈受关注,权威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甚至收录了网络成瘾中“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Disorder)这一概念。而网络成瘾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通讯成瘾”(Internet Communication Disorder)也与其有着相似症状:失去对使用的控制、形成耐受和对替代行为失去兴趣。这些症状与酒精、香烟等物质成瘾极其相似。

与WhatsApp的纯通讯定位不同,微信在几次更新过程中融入了朋友圈分享等社交元素及微信支付、交水电费等便民市政服务元素,使之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到微信巨大用户基数,研究微信成瘾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作者采用了学界公认的简短网络成瘾量表(short-Internet addition scale; s-IAT)来评估实验参与者的微信成瘾度,包括自我控制/时间管理能力的缺失、渴求/社交问题等。问卷包括以下12个问题,参与者从(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非常频繁五个选项中选择。

此外,作者还额外评估了实验参与者微信文字消息、语音消息、支付等功能的使用频繁程度,问卷包括如下5个问题:

对于大脑的结构性变化,作者通过核磁共振(MRI)来获取实验参与者的相关信息,主要观测对象为伏隔核(NAc)、杏仁核(amygdala)和前扣带回皮层(ACC)的结构图像。得到的脑结构数据用SPM12中的VBM8工具箱处理。

研究结论

作者共招募了67个被试者,其中1人表示从不用微信、5人因MRI成像不清晰被排除,最后共获取了61个有效样本(40位男性和21位女性)。

描述性统计数据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61位被试者日均使用手机时间高达4.58小时,其中微信使用时间为1.97个小时,按8小时睡眠时间计算,手机使用时间占清醒时间的占比高达28.6%,微信占比12.3%,这与平均34.43的手机成瘾度和平均24.33的微信成瘾度互相印证。

从微信功能的使用角度来看,被试者最常使用的是文字消息功能,其次是微信支付,再次为语音消息,这与大部分上班族及学生群体的情况一致。

作者对数据做了进一步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发现:

1. 微信成瘾度和前扣带回皮层子分区(sgACC)的灰质体积(GMV)呈显著负相关

控制年龄和性别两个变量后,作者发现微信成瘾度和sgACC中的灰质体积显著负相关(r=-0.26, p=0.043)。二者的负相关关系在控制抑郁、焦虑变量后依然显著(r=-0.31,p=0.021)。

2. 微信成瘾度和伏隔核、杏仁核中的灰质体积未见显著关系

微信成瘾度和ACC背侧区域相关指标相关性不显著(控制年龄、性别、焦虑、抑郁变量后p值均大于0.726)。此外,当控制性别、年龄变量及性别、年龄、焦虑、抑郁变量后,作者发现微信成瘾度和伏隔核、杏仁核中的灰质体积没有显著相关性(r=-0.074, p=0.587; r=0.05, p=0.924)。

3. 微信支付行为与伏隔核内灰质体积呈显著负相关

作者观察到了微信支付使用度与伏隔核内灰质体积呈显著负相关(r=-0.29, p=0.029),若控制年龄及性别因素,相关性将变强(p=0.015)。这也证实了作者微信使用度与灰质体积减少相关联的假设。

结语

与游戏成瘾一样,对微信的过度使用会通过改变脑结构影响用户日常生活,并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机制与酒精、烟草甚至毒品等成瘾机制非常类似。正如课题组Becker所:“如果出现对微信使用的失控、对其它活动失去兴趣等症状,用户需要考虑限制自己使用微信的时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