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转载——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是因其“不自生”。“不自生”,就是说不为自己打算,没有自己的私利欲望。天道至公,惟与众生。天地以其虚静之心,施恩于万物而不责报,不像世人那样只求个人私利,甚至夺人之利为己有,所以不能长久。天地有博大的胸怀,有至公无私的大德,故天地才能长生。 天地有动有静。混沌时,为天地之静;混沌后,天地再判,仍旧高而且明,依然博大浑厚,所以能长且久。天为万物之大父,地为万物之大母。父之道能生育万物,母之道能长养万物。生育者施之而不乏,长养者化之而不劳。施之不乏者,是天父之无心;化而不劳者,是地母之无私。因其无私无欲,所以不求自生,故能长生。 人欲长生久视,欲与天地同长久,惟效天法地,除私立公,无自私之心。无欲则心胸宽广,心广则能合天地,岂能不与天地同久长?以其不求生,故能长生不终。人禀阴阳二气交感而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万物由阴阳相化,故蛆茧化蝶,蝌蚪成蛙,种子能成菜成树成谷物。 万物之生化,不离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气质,人亦不能例外。故世人若欲长生,须先脱去五行之阴气,这好比脱去种子之胚芽,方可不生不灭,回复无极虚空。此芽若不脱去,又成轮回种子,生生灭灭。如子之成菜,菜又结子,子又生菜;一而化二,二而化三,三而化四,四而化五,一本而散万殊(shū)。 人之私欲萌芽,即是轮回种子,故云:“欲起则生死续,念生则轮回生。”种子可种于中国,也可以种于世界各地。因五行之气不同,气候土壤有差异,故有人种肤色等不同。修道之人须先化去表相之不同,而寻求根本,返本还源。世界万物,都是元始之炁所化,故欲修道归根,必须由五方而归三清,由三清而归一气,经三清之河而进入本源,修成无极上乘正果,超出三界,跳出五行之拘束,自然能够逍遥自在,与天地共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后其身”,即先人后己,无私奉献。“而身先”,即为人楷模,受人尊敬。“外其身”,即看淡世俗,薄己厚人。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两句是承上章及前句之义,而继续展开阐述大道之理。上章言谷神不死而为天地根,这是天地之所以长久的第一要素。此章又言天地之所以能长久的第二个根本,就是因为天地不自生、不自私,所以才能长生。天地亦是大道所生的一物而已,与人和万物同源同根,何以天地能长且久?盖因天地无私。所以圣人效法天地处柔处下,把自身溶于天地众生之中,毫无私利,故被天下人尊为楷模,尊而敬之。 圣人能先人而后其身,而人愈贵之;寡欲无求,只知利人而“外其身”,而人愈不害之。其“后身”、“外身”,都是一种舍己无私的公心,故能与大道合体,其身能与天地共存。天地人同为三才,本是同根生,天地能长久,唯独人不能者何也?皆因人抱住有形之身为私有,以我为中心,虽有身而不爱身,只害身而不养身;只以物养身,而不以德养身。为了逐物厚生,驰骋于物欲的交战之中,辛劳一生,为了贵其身而反辱其身,厚其身反而伤其身,欲长生反而丧生,这正是人不能与长地共长存的根本原因。 天下人皆有长生久视之心,惟不明长生久视之理,不行长生之视之道,故终而适得其反。虽有不少养生者穷究一生,追求长生之道,但皆以外物为养,以自私心去求,到头来仍是空耗一生。李嘉谟(mó)曰:“天不爱其施,地不爱其生,是谓不自生,万物恃之以生,故能长生。此天施地生之道,所以未尝一日息也。”故而可知,人只有效法天地大公之道,无私奉献众生,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才能与天地合德。有德之人,百姓爱之如父母,天地护佑若赤子,故其身长存而不衰。 天地人本同一理,人何故不如天地之长久呢?概因天地为公,浩然正气,所以能长久。人生在世,私欲常存,人我分别心不除,不修道德,损性害命,所以不能长久。圣人体天地之道,得空生之理,先人而后己,不争先于天下,是以谓之“后其身”。天下百姓莫不推崇敬仰,故圣人被人们尊为做人之表率。以道德为本,以幻身为末,不求荣华富贵,不贪财色货利,视一切为身外之物,是以谓之“身外身”。天下百姓对这种人无不尊敬亲近,既得尊亲,此身必然常存。 先与后、外与内,都是一体两面的对待,都是辩证的统一。争天下之先而不能先,只有后其身才能身先;存一己之身而不为寿,外其身与天地同体,与大道合真,与众生万物合一,才能与天地同寿。人以业缘生起灭色相,以人我有无为分别,不识空生有之理,不合长久之道,既不肯后其身,其身岂能先?既不肯外其身,其身岂能常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其意是说,圣人之所以能成就天地大业,是因为圣人效法天地之道的大公无私精神。正因为圣人的忘我无私,才得到天下人的爱戴和敬仰,才能成就天道所赋予的德化人间、救度众生、济世扶危、调控自然的大任。文中前后两个私字,第一个“私”字,是言圣人毫无私利,心像天地一样宽广,能包容万事万物。第二个“私”字,并非私利之“私”,是言圣人身负天职,以自己的法身拯救众生,像日月的光辉一样,普照天下苍生心灵中的暗昧,满足天下人的私利。 圣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事,把自己的身心摆在最后,将自我为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般,毫无私心私利,为天下众生舍己奉献。这种把自己的一切放在最后,但其德行却是一路领先,精神光照千古,看来虽然是忘此身而不顾此身,其实是把自身溶于天地万物的“大身”之中,所以太上结论说“非以其无私耶”。 正因为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这个“私”字并非自己之私,而是完成了天地大体、万物整体利益的“大私”。太上在此处用了两个“私”字,是含义绝然不同的相反词,“无私而成其私”之“私”字,是天地万物的大私,是为了反衬出真正大公无私的理念。 圣人无私欲,己德自厚,故能成就天下无私之大业。圣人之德性,本是一诚而已。诚则无私,所以无人无我,无先无后。惟知“后其身”、“外其身”,犹如天地之“不自生”,无私欲,只知利益天下万物众生,而从不为自己谋利。虽养育群生,却从不图回报。故而光明正大,普泽无遗,能随方施德,成就家国天下人物万有之私。故曰“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圣人因能“无私”,故而能“成私”;以赤子的无私舍己,去成就天下众生之私。因而圣人与天地有同揆(kuí准则;原则),故观天地则知圣人,观圣人则知天地,圣人天地同一而已。 人与万物同为天地所生所养,离开天地日月、阳光雨露,一刻也难以生存,故天地的恩德大无边。但世人多被私欲所害,不明天理,不循天道,抱住私心死不放,愧对天地之心。若能上体天心,下顺人伦,勤修道德,先从看淡世情,放下“重情多欲箱子”,除去万恶之源,洗尽人欲私心,则可天人合一,与圣人同心。 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指道之体和用而言。天地能长且久而生长万物,在人们的眼光中,只是从万物的个体、小体生命来看的,有生又有死,好象是很不幸之事。但站在天地长生的位置上来看,万物的生生死死,只不过是万物表层形相的变相脱壳而已。万物本来与天地是一个整体、同体的生命体,是天地的一个微细胞,因而万物的生死只是表层现象的两端,只不过是天地大体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已,而天地的能生能死万物的功能却是永恒的,并没有随万物的生灭循环变相而消亡。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头我,无形无相,生而不生,好象永恒存在,如此而已。 【本章说解】 本章经旨,是引喻天长地久之道,教人去私立公,放下人心,遵循天人合一之理,追求长生久视之道。天地者,大道运行显迹之用,至诚无妄,育万物而不遗,生万物而不匮。天地无私,圣人与天地同其无私。大道运行,无私无虑,无挂无碍。没有亲疏,不分贵贱。施德之化,不择贤愚,普惠苍生,无论高下。天地以无私而成全万物之私,圣人以无私而成就万物之利。圣人是天地在人间之用,天地是圣人之本体。 本章是继第五章之后,再一次赞颂天地。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它由道所生,并遵循道的规律运行,体现着道的本质与运用。太上赞美天道的无私无为,是为了推及人道,希望世人识天道,效法天道。 天道是人道的依归,人道是天道的体现。圣人是天道与人道的中介,既通天道,又通人道,是天人合一的典范。故老子在经中反复用圣人之道比喻天道,其用意正在于让天下人效法圣人的无私无为,修养道德,再造性命,遵循天地之道,终而复归大道。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不自生”,“故而能长生”。既不说明是由他力而生,也不说为万物而不得已不生。而是说明天地的“不自生”,正是天地的“大私”。如果说“不自生”还不算是大公无私的表现,那么天地之间,就绝对没有一个真正的大公了。《阴符经》曰:“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其意是说大公与大私本无一定的界限。如果整体自私到了极点,私极就是公。换言之,大公无私到了极处,即是大私。反过来讲,这种大私,也就是大公。 世间的道理,无论大小粗细,公私是非,推理到了极点,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与界限,都是人为有心有识的分别而已。太上所言及阴符经所论,皆是就道体与道用的转换变化而言,亦是对公与私对待关系的辩证。读经者可自悟其中深层之理。 本章以“以不自生而能长生”,“后身而身先”,“外身而身存”,“无私而成私”四对矛盾关系,阐述顺逆对立着的双方互相转化的辩证法,其中蕴含着甚深的哲理。有人认为这是老子为人处世的“面南之术”,说无争争、无私私、无为为等观点,是老子为了维护统治地位的狡诈之术。这实在是对太上的一种莫大曲解。 所谓“无私”,即普济万物而惟独无我之道也。非至诚无妄不能有,非我心与万物一体不能行。圣人无私,所以能成就天下之私。人心若能无私,心地必然像天地般宽广,正气必然像虚谷一样具足,何愁不能与天地共长久。 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奥妙,再反观历史上成功的例证,到处可见。无论是在军事兵略上,也无论是在为政的政略上,我们民族语言名词中的“身先士卒”、“公而忘私”等等名言,便成为千古颠扑不破的无上法则。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的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至今而不朽。但人们却少知这是范氏从太上圣祖“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两句警语中引申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