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书香》体现出的是终极意义上的关怀 看了以后我觉得令人耳目一新,这确实是一档创新的节目,这个创新我觉得在于两点。一个是十九大以后,我们提出来文化自觉,尤其在传统文化方面。这之后能够看到这样的一个节目,我很敬佩我们的出品方。第二个,总局提出来一个“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说法。实际上这个“小大正”,也不是现在提的,前两年就已经提出来了,恰恰针对综艺的,之后扩展到电视节目,也都是强调要“小大正”,《一路书香》正好契合了“小大正”,这也是我觉得很敬佩的一个原因。 实际上,打造文学的视听版,前几年有些电视台,也做了一些努力。比如《说文解字》,做了几期,还有一定影响,可惜是后来没有能够坚持下来。现在我们想做一个优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我认为是比较难的。一个是我们现在多元的价值观形成的判断障碍,第二个则是选择的困难,再一个是收视的挤压,在这三重压力之下,要寻找一条突围之路,我觉得特别不容易。到现在,索性走出去做,我觉得《一路书香》这一步就迈得很大。这表面上是创新了形式,实际上我觉得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关怀的内涵在里头。在这个节目当中,我感觉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文化关怀,它包括两个,一个是个人关怀,一个是社会关怀。这种文化关怀其实就是终极意义上的关怀。 阐释对本土文化细致入微的同时,希望能更深挖掘域外文化 我看了这几期节目,我曾去过绍兴不只一次,陕北、圣彼得堡也去过,这和我个人的一些感受联系在一起,我感觉到这个节目,它的策划,是到位的。当然这里头窦文涛承担了至少60%,还有其他几位嘉宾,马未都、许子东等等,这种搭配非常好,相得益彰。我看得出显然窦文涛显然做了很充分的功课。节目里面,把山川形势和当地的文化根脉结合在一起,把名著、经典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让人入耳、入目、入心。我看了以后,这种感觉就停不下。包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对“曲水流觞”的介绍,还有包括王羲之的字,越王勾践的剑,这的的确确是中国地道的传统文化。 我过去也是搞文学的,我感觉这个节目当中,域外文化的部分,挖掘得还可以再深一些。我在圣彼得堡呆过两年,那里有数不胜数的文化财富可以深挖。包括名人公墓,那比莫斯科还要震撼。有一次在圣彼得堡,那时候还叫列宁格勒,我去参观名人公墓,看见一个老老奶奶领着小孙子,她居然找罗蒙诺索夫的墓,当时我公派在莫斯科大学,而他是莫斯科大学的创始人,所以我也在找他的墓。找到以后,只见那个那个老奶奶在给小孙子讲罗蒙诺索夫是某某热播,是他们俄罗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等等。这件事使我感触颇深,其实那里就是一个大课堂。 陕北那个我觉得拍得挺好,有些细节,包括安塞腰鼓,我过去还真不知道,还得把土踢起来,这些我想很多人也不一定知道,包括咱们拍出那种气势,这个能够把人的精气神调动起来,我想这就是我们黄土文化的魅力。 做优质的文化节目需要坚持三种“自觉” 我个人认为所谓文化自觉,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自觉。美在我们生活当中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这三种。在这三种美当中,艺术美是最高级的美。过去好多哲人说,我们只有把自己的生活艺术化了,人才能达到理想的那种生活状态,这叫做生活审美化。这档节目我想应该保持三种自觉。第一是对创新形式的自觉。第二是一定要有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因为今天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中国家往往把自己的文化看成边缘文化,要向欧美的所谓主流文化靠拢。在这一方面我始终觉得要保持清醒,要有我们自己的根文化,根子。第三个自觉就是要寻找多种文化之契合点的自觉。因为我们现在有社会主流文化、有精英文化,有大众文化,在这一档节目当中,要能够找到一个契合点。如果坚持这样做,就能够慢慢通过积累,把这一档节目做成一部我们的经典“百科全书”,那就非常有意义。从这个节目出镜的人,到选的地方,还有它的立意,既有创新,又有销量,是比较成功。 最后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这类节目。作为一个过去一直接触文学比较多的人,我特别希望看到这种经典文学的视听版节目。这种把山川都融在文学里边讲,也确实不容易,比其他的谈话节目要难做得多。就此,我想向主办方再一次表示敬佩,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