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经典《论语前十篇》

 好读ABC 2018-05-31

各家学说的地位变迁先秦诸子百家时期,各家学说地位平等不分高低。

而后深受法家益处的秦帝国战胜其他六国完成统一,严酷的律法同时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也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汉初,由于举国上下需要休养生息,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政治上无为而治,经济上轻徭薄赋,思想上清静无为。

汉武帝时期,历经了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地主阶级力量逐渐强大,封建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将“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及君臣伦理观念”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提到正统地位,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儒家思想(此时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论语》儒家由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

要了解儒家,就不得不了解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而其中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又数《论语》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论语》也是钱穆大师所极力推崇要首读的书,他说“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也该时时读”,能将读书跟吃饭比在一起也足以说明《论语》在大师心中的地位。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为秦始皇的焚书政策,加之秦末战乱未能有完整保存下来的版本。

西汉时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遂为《论语》定本。

现在我们读的《论语》共20篇,492章。篇名跳过“子曰”取句中前两个字(若为三字一词,则取三个字)。

最近几天读完了《论语》的前四篇,在这里做一下小总结。

前四篇里,主要分为为己、为人、为政、礼和仁五大部分及其他杂谈。

其中为己又分为学习之道、君子之道、自省之道三部分;为人分为孝弟和识人两部分

为己为己即为如何成为君子,也就是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首先,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即学习之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文如上,即学习的知识要符合正道,学习的态度要对自己诚实,学习的过程要不断思考,学习过后要不断复习,并加以实践。这就是学习知识应该知道的基本原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我们学习的时候常常翻译成“学习知识而又按时温习它,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这不是有教养的人吗?”,三小句讲了三个主题。

我觉得这三句的主题都是关于学习的,并层层递进,而且“习”应该理解成“实习、实践”更为准确,即“把学到的东西经常用在实践中,不也很开心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探讨学术,不也很快乐吗;不因别人不了解你的想法而生气,这不也很君子吗”

所以,学习的核心于己乃“知行合一”,于人便是要接受别人同自己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就老看不惯别人跟自己想法不一样,这样不好~不好~

其次,要懂得何为君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没那么好的,即君子之道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部分原文如上,即为人要稳重,要以忠信为主,要勇于改正过错,要做行动的巨人,要团结周遭,要心怀恩德,要讲义气,要走正道。

这样看是不是觉得特别大道理,对啊~就是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千万不要因为知道了,现在再看到就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哦,我们从小学习的大道理都是从这里来的啊,更重要的是多问问自己,我做到了吗?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宁愿不要。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宁愿不摆脱。

也可以理解为“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想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它,是永远都得不到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想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是永远摆脱不掉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里核心讲的就是正道,别走歪门邪道。更重要的是孔老夫子是有承认人的利、欲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最后,就是知道何为君子之后,多问问自己,我做到了吗?即自省之道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自省有两种

一种是主动自省,就是我们最熟知的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其一是对自己的社会身份的反省,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友、为人下属等,是否做到位了;其二是对自身的反省,学习、工作是否尽力。

另一种就是被动反省,而核心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我很喜欢这一句“不要担心没有职位,应该担心没有胜任职位的才能。不要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谋求能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才干”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常讲的“吸引力法则”嘛

如果能时常运用学习之道、君子之道、自省之道三道,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了。

为人为人即如何为人子、为人友、如何为人处事。

首先,我们生而为人子,生养我们的父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并辛苦拉扯我们成长大人,我们最先也是最应有的基本素养就是孝弟。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关于孝呢,孔老夫子说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孝,仁之本也,人之本也。具体表现一言以蔽之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只对你的疾病感到担心(因为这是唯一不可控的)”

除去血缘关系之外,其他的社会关系就需要去相处来识人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识人三部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看这个人为什么做这件事?(动机)是怎样做这件事的?(行动)看他平时安于什么?(日常状态/业余爱好)然后就会对这个人有了比较基础的认识。

对父母兄弟做到孝弟、对其他人识清然后交往,就可以很好的为人了。

为政为政的主要内容是:仁、德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礼礼主要是两部分礼仪之礼/祭祀之礼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根本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前四章中基本直接讲仁的就这么几章,暂时还不能总结出“仁”到底是怎样一概念,但有一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只有仁者能公正无私的喜爱人、憎恶人”这里重点不在为什么只有仁者才能好人、恶人,而是为什么一向讲仁爱的孔子,说出了仁者爱人、仁者也能恶人,这就体现了孔子的仁并不是一味的仁爱,而是一种公正无私的爱憎分明。

有人曾问孔子,你觉得老子所说的“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表示不同意这种说法,应该公正无私的对待仇怨。如果大家都来以德报怨,而没有让作恶者受到一点惩罚,就只能助长恶者的气焰,这样就没有人会“仁德”了。

就像扶了摔倒的老人被反过来讹了一笔,就不会再去扶一样的道理。

而孔子有这样的思想,是来自他是一个把“礼”提到很高地位的人,他主张什么事情都要受礼的节制,要做到恰到好处,因此仁者能恶人其实就是爱憎分明。

这里也使我们对“仁”有了一点跟以前不一样的看法。

除去上面的为己、为人、为政、礼、仁五个部分以外,前四章还有一些其他的观点和评论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里面有孔子对《诗》《关睢》《韶》《武》等诗、乐的评价;也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朝闻道,夕死可矣”等自我感慨;还有他跟弟子之间、与其他客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对话等等。

以上便是对《论语》前四章的小小总结,希望看者都能一窥其中,对《论语》有比以往更深一点点的认识,也希望我能谨记其中对我有用的道理并付诸实践之中,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