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卷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超越“预测”,返璞归真 生活的“亮面”交给人,交给一代又一代人从“荒原”上建构起来的秩序;生活的“暗面”没人知道,有人交给上帝,有人交给命运。而人总是渴望在黑暗里点起火,尽管不甚分明,但这样的光亮,还是让无助地行走于黑暗中的人心里多少有了底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预测。 契诃夫在回望自己的人生时感叹:“人的一生建立在预见之上。”而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却说:“在错误的所有形式中,预言是最不需要代价的。”不同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们对预测的不同理解,而真正的矛盾却在于预测本身的双重性。有些预测是用科学理论去推求未知的事物,比如经济走势的预测,以统计学建立起来的概率体系为基础,接受这样的预测,显然没什么坏处。有些则不然,总掺杂些臆测的成分在里面,譬如古人对于方术的极度信仰,譬如玛雅人对世界末日的预言…… 尼采说,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对于预测,人们同样也有三重境界。 王小波曾这样形象地概括了自己在革命年代的切身感受:仿佛中了头彩,又仿佛还未曾开奖。这话里有一种隐痛,因为他既被别人捏着鼻子灌进极其恳切的革命胜利的预测,心里却哼哼着唱反调,但没办法,只好被时代裹挟着滚滚向前。未来怎么样呢?就像手里捏着一张彩票在等待开奖,自己无从预判,这样的人活得卑微、痛苦,我想这是尼采所说的人生第一境界——“骆驼”。 也有人不接受预测,决意反抗命运。这样的人往往成为现实世界里的英雄。不论如何,他们承担起人类的责任与荣誉,是在黑暗里点起火的人,他们就好像尼采的第二重境界——“狮子”。如果说狮子一定能战胜未知的命运,倒也未必,俄狄浦斯奋起,却被命运扼住了咽喉。 实际上,预测看重结果,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人生的美丽不只是结果,更在于无数的过程。即使圣人,往往既不是天命所归,也不是人事主宰,他们的人生也未必完满,他们常常陷入生活的困境。孔子见逐于诸侯,惶惶然如“丧家狗”,他一面远鬼神,畏天命,一面坚守着心中的“仁”与“礼”传道授业,他晚境凄凉,孤独无依,却仍然“天真”地做着“克己复礼”的英雄梦。这让我想到了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里写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面目,并且热爱生活。”伟大的灵魂超越命运,更超越了“预测”这一目的本身。而使他们超越预测的,就是活出自我,返璞归真。这样看来,孔子的天真执着,与老子所说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尼采笔下的“婴儿”境界可称得上殊途同归。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见过太多的“骆驼”,也因“狮子”而震撼,但当人们看到“婴儿”的时候,嘴角往往会不自觉地上扬。存在主义告诉我们选择是自由的:既可以预测生活,也可以不预测生活,在预测以外,如果能看到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本质。 [简评]本文作者具有丰厚的人文积淀和理性的思辨精神。文章首先辩证地分析了预测的意义和价值,并借此将预测与“臆测”作了区分,以此为基础,巧妙地运用尼采的精神的三境界来谈有关预测的三种态度,层层深入,张弛有度,最终将论点定格在对“预测”的超越,论证过程中,用“婴儿”这一意象将儒道精神及西方哲学融会贯通,论证精彩,颇有见地。 预测——人类通向“可靠”未来的原动力 未来总是虚无缥缈,踪迹难寻;与此同时,人类却迫切地想要知道将来发生的事,以此找到通向远方的路。这时候,预测就诞生了。人们企图通过预测,找到那在命运的洪流里可能存在的方向。 古人大多信奉“天人感应”之说,对“卜筮”及其结果深信不疑,以此指示自己的行为。刘基可能是少数几个不相信“卜筮”的古人,他在《司马季主论卜》中说:“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刘基的观点很有“现代性”,他本着“自听”精神,质疑那些把自己的命运及未来走向交托给“卜蓍”的人,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卜蓍”这一古老的预测方式已与我们渐行渐远,现代人会对古人“占卜”的行为嗤之以鼻,将之视为“迷信”,因为大部分“无神论者”信奉生活充满偶然,命运不可预测。 的确,生活千变万化,命运难以预料,那么人对自身未来的预测是不是徒劳无用呢?从理性角度思考预测产生的根源,对于“规律”的探求大概是人们作出预测并相信预测的最重要逻辑。古人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有其规律可循,而人事的规律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人最终可以找到宇宙终极的法则,以此预测未来。术数就是这样产生的,观天象以察吉凶,推“五行”以知兴衰,演“八卦”以正乾坤,这实际上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总结世界发展规律的方式,也是古代科学的萌芽。在今天,科学成了一套新的逻辑,取代了“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可支持人们相信的预测的本质仍没有变,那就是规律总是存在的。 但规律也有不适用的时候,现代人预测的手段越来越多,就说在社会科学领域,经济模型被拿来模拟未来的人口变化,大数据把握着人们的一举一动,为人们了解未来源源不断地输送情报,可它们基于规律得出来的结论并不是次次正确,甚至出现许多互相抵触的答案。经济学家苦苦建立的模型,可能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人类对于他所生活的世界,了解得越多,就越知道有多少东西不可预测,就越知道预测不是解决一切未来问题的妙药。任何时候,都有一些非人力可控、不可预测的因素存在。 人们不禁追问:预测的价值何在?它常常出错,带着天生的不完满,与未来貌合神离——不过是人类尽力去模拟不可能模拟的未来罢了。可是预测的本质,并非索取未来所有的真相,而是找寻当下的方向,预测是人行驶在命运的波涛中而与命运抗衡乃至并驾齐驱的方式。因此,看似“不可靠”的预测,却正是人类通向“可靠”未来的原动力。 [简评]与大多数考生一样,本文聚焦了“卜筮”这一话题,但是文本的作者超越了大部分考生。他极富思辨精神地论证了看似“不可靠”的“预测”的“可靠”之处,理性地思考了“预测”的价值。“卜筮”“术数”是建立在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对于世界发展规律的探求是人类“预测”的起点,即使“预测”无法探知未来的全部真相,但它始终是“人行驶在命运的波涛中而与命运抗衡乃至并驾齐驱的方式”,作者通过对预测可靠性的反复追问,很好地诠释了预测之于人类的终极意义。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车中窥人 小时候,总是惊诧于车窗的设计,车内之人可以肆意窥伺车外的世态人情,车外之人却无以知晓车内况味。身是自由的,心却如困兽、如井底之蛙,无以凭依。 探其渊薮,便是人一生必然经受的困境:一方面,我们渴望以车身的华丽吸引路人的注目与认同;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时无刻不限制着这种认同,存留着一点私密保护着心底卑微的安全感。 这是求同与存异的交锋,这是天性与人性的博弈。 最可叹便是,自持流于瘫软,心灵无处安放。车,成了伪装内心的假面。一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扑克牌战车,虽然牌面各异,阵营相斥,实则指向同一个方面:虚伪与狂妄。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个中缘由,便是我们习惯了以上帝的视角旁观而不受干涉,滋生了我们对自身权柄的高估,进而衍生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久而久之,沦落为《镜花缘》中“君子国”翻云覆雨玩弄手段的狭隘胸襟,失去了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能力。 细细思忖,可付一言:“没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将自己从看似安稳舒适的狭小空间中释放出来,是让自己的内心得到释放,从而可以更好地拥抱广阔的世界。怕是每个车中窥人的行者,都会有安娜死前“万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窘境吧。无谓的封闭只会招惹无谓的好奇,放低身份,明晰自己不过是茫茫众生中渺渺一粟,倒也能不昧本初之心,不拘世俗之见,明快前行。 舍却“车中窥人”的特权,更是打开了一扇开向生命的窗子,伴随着一种对生命、对人性的洞察:我不愿因些许流言便相信人好奇的天性可以凌驾真诚的人性,我愿意简单地活着,我愿意如阳明先生所言“吾心光明,夫复何言?” 然而,挣脱车对人内心的束缚,并非意味着因噎废食,而应是一次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分离。真诚对人,对行为艺术应存有更多尊重,对不真诚抱有更多宽容。 窥则有欲,有欲则不实,不实则人心惶惶。吾欲以“识”嬗替之,以生命自信笑慰平生,以开诚布公仗剑前行。 少时,观唐僧于女儿国不敢近看花车是躲过一劫。长大后,我才明白,他其实是错过了一生。 [简评]本文起笔从“车中窥人”的独特角度,揭示出车中人的矛盾心态,入木三分。紧接着指出实质:这是天性与人性的博弈,是用车来伪装空虚的心灵;原因则是车中人长期习惯于自身的权柄,失却了与人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能力。怎么办呢?作者认为应打开生命之窗,让自己内心得到释放,以真诚拥抱广阔的世界。 论点集中,见解独特,思维品质卓异。论证分析鞭辟入里,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结尾诙谐幽默而含义隽永,体现了考生运用语言之妙,读来令人叫绝。 百年车辙 载上生活缓缓归。 路边多了一排公用自行车,清新的绿,快要与身后的草丛融为一体,是勃发的生机向生活贴近。 多年前,国人一直打着“赶英超美”的旗号,加紧步伐,生怕落于人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森林拔地而起,高架桥蜿蜒重叠,地铁为厚实的土壤穿孔,飞驰的轿车在路上“吞云吐雾”。我们的城市借着路面上各类汽车的咆哮宣告着城市现代化的到来,却掩盖不了生活的呻吟:我们的蓝天消失不见,雾霾早已迷住了双眼,一方宁静被汽笛的嘶吼刺破,城市风景成为车窗外匆匆掠过的阴影。 因此我爱这简简单单的自行车,听它清脆的响铃声,看它不急不慢地向前行,它用滚动的双轮丈量着大地,如此贴近真实的生活。 母亲载着婴孩,细细地为他介绍路边的风景;男孩载着女孩,仿佛回到那白裙飘飘的年代;两个老头沿着路边骑着,腰边别着的收音机里传来悠长婉转的唱词……世间百态,那飞驰的轿车,拥挤的车道,都抵不过这自行车上载起的宁静时光,这才是生活在静水流深中显现出的真相,亦是现代人苦苦追寻的精神彼岸。 廖伟棠在《来生书》中写道:“落叶沙沙,和我们说话,这就是远方春鸟鸣叫,就是水流过世界上的家宅,人走过旧梦和废诗、落日和断桥。” 他道尽了我们现代人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在这宁静、悠长的时光里,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求得一方心田安静沉稳。 当人被动地被推进商品浪潮中,当一切都物质化、进行性价比比较,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病灶。我们跪在这用金钱、速度铺就的道路上面向着无尽的虚无。 恐怖吗?可怕吗?是时候回归我们最真实最简单的生活中了。 王维仕途颇为顺利,却也羡慕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生活,他是从飞驰着的追求物质的汽车上下来了,踏着自行车缓缓归入了田间。我们也行。 自行车虽小,却载得动我们的生活。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简评]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借公用自行车阐释了快与慢的生活理念,切合题意。用一个清新宁静的镜头起笔,转而回顾多年的快速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再用两幅画面的对比突出自行车带来的美好生活。在此基础上,引用廖伟棠的话推进一层,延伸评述。最后呼吁回归简单真实的生活。全文寓道理于镜头之中,基于情景描述展开简约的议论;又以对比为主要表现方式,反复强化题旨,步步推进立意。 浙江卷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善读心灵之书 人生有三本大书:“有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的经验;“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对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如我所言,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读好“心灵之书”。 “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我们出生、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再一起进入学校让心灵得到教化。诚然,“有字之书”不可获(或)缺,正如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所指出的: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对人学识教养的获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却难为人所获得。譬如前些年的“药家鑫案件”及“复旦投毒案”,他们的学识毋庸置疑,但他们却未将其内化为自己真正遵循的准则。 相较于“有字之书”对具体知识技能的侧重,“无字之书”则让人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懂得教训,正是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以范雨素为代表的一批皮村爱好者便是其中典范,他们大多学历低,但这并不阻挡他们对文学的爱好,他们将亲身经历成文,这现实便是他们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性在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然而,“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纵然有许多不同,但他们仍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便是仍桎梏于现实之中。两者都取于现实,以现实的方法呈现,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却是以抽象、以心灵呈现的。这“心灵之书”,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哲学等价,即philosophy,爱智之学。遥想古希腊哲学三子,再回想中国思想大解放的诸子百家时期,他们生活在书籍与经验都匮乏的千年以前,但却以自己的头脑与心灵产生了多么伟大的思想!柏拉图的“理型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科圣墨子都自然各种规律的洞悉与理解……很难想象他们能在那样的年代达到那样的智慧,反观自己,不过是站在了他人的肩膀上,智慧比之他们不及分毫。 世界的快速发展与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更需要我们关注“心灵之书”。我们有时过于沉浸于现成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而忘却了对自己“心灵之书”的深度挖掘。其实从“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也是可以得到“心灵之书”的智慧的,但真正关键之处在于摒弃外物的纷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历代哲学家都大声呐喊,让人们以一种爱智的崭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他们知道,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于每一个的内心。 善读“心灵之书”,是它让我们摆脱现实的奴役,在广阔而自由的宇宙中寻回人生最本初的价值。 [简评]对于中学生来说,该生的阅读可谓广博而又深邃。不仅涉及诸子、古希腊哲学三子,即使一般的老师也难把“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符合他们的时代先后顺序列出来,何况一位高中生,还要把他们融到自己的文章中。 该生具有学者思想的基础能力,这样的人善于涉猎杰出思想家的思想,把握他们的精髓,用来观照现世;他有自己的思考与选择,语言能与时代的话语共鸣。“‘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却难为人所获得;‘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性在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其中“相较于个体”“抽离”“亲历性”与“直观性”之类的语词,属于时代特征的学术语,该生运用恰当,至于“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的语言依然显出博大高远的情怀。考场里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可谓大才。 读心为魂 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大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辟,当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一方面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的视野。培根也常强调“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这便是所谓的“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向生活寻求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待,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做到经世致用。 读着这两本书,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心灵之书”。 “心灵之书”似乎更为玄妙,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我将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那他仍是无用的。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用提回归本心,发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层自我反思!拥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为人的终极难题。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但读懂自己内心更为重要。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 从另一方面来认知,“有字”与“无字”之书都是为了读透“心灵之书”服务。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读通心灵才为终极目标的明证。他们是两条殊途同归的方式,“心灵之书”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里。 阅读向着领悟“心灵之书”出发!为保有人鲜明生机的愿望,时刻铭记以读心为魂。 [简评]作者认为“有字之书”为人之底,“无字之书”为人之骨,“心灵之书”为人之魂,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心灵之书”。用“底”“骨”“魂”三个具有比喻功能词语,来说三本大书,显现出作者的想象力,而且这想象力具有理性、有伴随着情怀。如果全文读下来都能体现这一特征,那么这是一位有才华的作者写出的好文章。果不其然,他说有字之书,借用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如果读书不当会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认为 “无字之书” 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可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认为“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用提回归本心,发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层自我反思!”,这话带着情绪,蕴含着对社会的看法。他的语言跳跃而有条理,思维灵动而细密,以带着想象、联想和情绪的论述,把平常的道理,说得很饱满有张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