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渐冻症大叔服用安乐死视频 | 如何向生命平静告别?

 山水灵泉有点甜 2018-05-31

 

关于生命的终结,我们总是能想到无数负面的词汇进行形容。我们留恋逝去的亲人,不舍繁华的人世;人们惧怕死亡,不愿学习微笑着告别。

「不愿离开的人之常情」大概是普世价值体系中之于生老病死的最精准评判。可渐冻人Peter并不这么认为。

在妻子、医生和朋友的陪伴下,在BBC镜头的注目中,Peter签下服用安乐死的协议书,非常平静。

在医生再三确认之后,Peter安详地喝下那瓶无异于饮用水的药剂。

告别过后,Peter的声音越来越小,直到悄无声音。

Peter的妻子终于哭出了声。

BBC记录下Peter服用安乐死的全过程,在中国这个敬畏生死的国度里掀起了轩然大波。用如鲠在喉来形容观看这段纪实影像时的感受最为准确。更为重要的是,这段七分钟的视频,我们经历了一个人的死亡,更是经历了几个人平静地告别。完整视频如下:



 

「看淡生死」的生死观转变

「中国是否应该合法化安乐死」的议题再一次成为网民讨论的焦点。支持者依旧秉持西化但理智的观点:「如果生命没有了质量,死的有尊严未尝不是好的选择」。反对者当然站在中国特殊生死观的文化语境下,呼吁「任何有关生死的法案都需对社会、文化背景有充分的认知」。

在生死的问题上,理性和感性第一次有了对决的必要。

理智上讲,若是生命的质量已经无法保证,尊重个人意志的基础上,患者自己决定使用安乐死结束生命是毋庸置疑的「真理」。「自由」的权利再次得到确认。而感性上谈,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我们的价值观。有一种说法这样谈到,患者自行选择「安乐死」意味着自杀,自杀在任何宗教体系中都是不光彩的,它意味着放弃生命中的所有美好,意味着告别至亲之人,无疑令至亲之人痛苦万分。这样的说辞也不无道理。

可矛盾的关键点究竟在哪里。为何面对死亡,世人总是这般声嘶力竭。知著君以为大概是世人对待生死太用力了。用力到个人意志一定要调和他人意志,生命质量抵不过人工的活着,用力到对于生命的美好太多了就要毫无止境地获取,用力到竟演变出「贪生怕死」如此贬义的词汇。这样「歇斯底里」的生死观折磨着无数真实面对死亡的个体。

观念上的调整会让彼此都舒服许多。一种由「歇斯底里」到「泰然处之」的态度转变。而生死观的转变则成为「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的先决条件。可观念的转变必然是漫长而枯燥的价值碰撞、不断调和的过程。

有意思的是,不论是古有文天祥「人生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还是无数抗日英烈不畏生死的保家卫国,我们一直在接受「看淡生死」观念的教育。只是惧怕死亡的本我力量尚强于「看淡生死」的超我意识。但这样的冲突仍会随着历史而变迁。

于当前价值观指导下,知著君只想表达,若是认可人生意义的实现已有足够完整,认可死亡并无遗憾,终结就并非痛苦的抉择。渐冻人Peter在医生的再三确认下签下了服用安乐死的协议书,他决定对自己并无质量的生命告别,想必他已对此生无憾。


 

自我:舍生取「意」

渐冻人Peter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平静令人敬畏。即使告别也依旧保持礼貌,对繁琐文件的签署也表示理解,对妻子和旁人也表示足够的尊重。像是出席加冕典礼一般,主角Peter和旁人说笑着,甚至不时说起了笑话。知著君以为可能在他眼中,「这场生命的终结已是胜利」。

「我想,冥冥之中没有什么选择」。「很有意思,时间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价值」。「谢谢你照顾我,我还要谢谢其他人,他们都是最棒的」。「Terry,再会,很高兴认识你」。「亲爱的,你要坚强」。这些话语恰恰反映出上文所言之生死观的转变并不意味着「看轻生命」,相反更看重生命的「质量和意义」。

Peter表现出的之于死亡的豁达生死观令人动容。或许之于旁观者如何选择生死观有着启迪价值。但知著君以为,更重要的深度思考是在生死观转变基础上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

孟子有言,「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也」。古语「义」或许是正义、或许道德,而迁徙至当前的语境下即自我认知范围内的「人生意义」。

换言之,对死亡豁达,定是有高于死亡的人生意义存在。有人说人生的意义是活着,不论好活还是苟活,有人说人生的意义是爱,不论是真情还是假意。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人生意义满足之时,就是生死观转变之时。

而对于渐冻人Peter而言,再确定渐渐僵硬的身体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而自己又对生命的体验足够美好和完整,「舍生」也是自然。

 

别忌讳,我们都需要学着告别

渐冻人Peter告别实录的整个视频中,不仅是Peter本人之于生命的豁达令人动容,旁观者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告别同样值得深思。

令人奇怪的是,中国人总是忌讳谈论死亡,甚至缺乏有关死亡的教育。提到死亡,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震惊、难过等负面情绪。但可以见得的是,我们都要学习着向自己的爱人、亲人、朋友告别,因为正如黄执中所言「死亡不在今天,就在未来,总会到来」。显然「告别死亡」的事实情况先于生死观念转变而出现。

 奇葩说第三季有关「是否应该鼓励绝症患者撑下去」的讨论中,综艺节目第一次给观众预设了告别至亲之人时的场景,诚然不舍的情绪值得理解,但更有价值的是对即将离开的个体表达「我很高兴认识你,我不挽留你,但我会永远怀念你」。

而练习告别意义正是在于「放过我们所有人」。

 康永哥仔那期节目的结尾讲述了自己舞蹈家朋友的故事,那位舞蹈家对自己的朋友提出了这样的期待:

「拜托把人生当作一场Party,你们要继续在party里玩耍,可是我要先告辞,然后我是一个好客人,所以我告别一个Party的时候,我不希望全场的人都因为我而放下酒杯,关掉音乐,穿上外套站起来,一副你走了,我们都不要玩了的景象。我希望你们给我一个暖暖的拥抱。我希望我走了之后,你们可以继续玩。如果我听到你们玩的很开心,我在门背后听到你们玩乐的声音,我会很开心」。

告别的意义,生死观转变的意义恰是如此:泰然处之,微笑面对。就像Peter给妻子的吻一般,「再见了我的爱人,要坚强,要加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