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门七进士,兄弟同中榜

 雲泉 2018-05-31

一门七进士,兄弟同中榜

相国书庐,当年何如宠读书的地方

枞阳县枞阳镇东北部,有一座名山叫大青山。何氏因世居青山之麓,所以人称青山何氏。青山何氏源出于今江西婺源的田源何氏,始祖是南唐国师何溥。田源何氏十五世孙何鼎,元末时为躲避战乱,来到长江北岸的大青山,“见青山穹窿江表,为一方之冠,遂卜居焉”。

何鼎到了青山之后,也许得助于青山之地灵,其家族渐渐发达起来,成为名门望族。何氏子孙一个个文采照耀,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据青山何氏修谱办公室初步统计,明清两朝,青山何氏一共出了七位进士,其中明代三人,清代四人,其中何如申、何如宠兄弟于万历二十六年同科进士及第,成为科举史上罕见的佳话。这七位进士都是何氏五世祖何铎一房后人。他们分别是:

何如申,字仲嘉,号虚白,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与弟如宠同举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升处州知府,后以参政分守嘉湖,累迁浙江右布政使,引疾归。著有《方伯遗诗》。

何如宠(1569—1642),字康侯,号芝岳。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人称何宰相。

何应奎,字任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初授吉水知县,入京为礼部主事,迁吏部郎中。崇祯时,阮大铖因忌恨左光斗,为阉党献计欲陷害他,何应奎左右其间,持正不阿,受人钦佩。

何采,字敬舆,号醒斋,何如宠孙。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官翰林侍读。文章翰墨,为一时词林之冠。三十岁时,因在科场案中受到牵连,被罢职,他由此徜徉山水之间,不再入仕。著有《南涧诗选》等。

何隆遇,字志合,号石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选授贵州清镇知县,改修文知县,调遵义知县,后又调任福建安溪知县。及至辞官卸任,仍返遵义终老。

何循,字质厚,号南陔。乾隆乙未年(1775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与当时掌院何珅有忤,谢官归里。著有《南辕诗草》、《因附斋文集》。

何元辅,字绍尹,号耕麓,清道光庚戌年进士(1850年),做过瑞安、德清等地知县。

下面着重谈谈在何氏家族中有重要影响的何如申和何如宠。

萧穆的著作《敬孚类稿》中有一篇《追录旧游何氏青山石屋寺后记》。在这篇文章中,萧穆记载了他在故乡游赏青山时,何氏族人海曙太守何锡之对他讲了一则关于何如宠兄弟的故事。青山内有一间天然石屋,是何如申与何如宠的读书之所。一年岁末,兄弟俩身无分文,不便回家过年,就一直呆在山中读书。除夕之夜,半夜时分,兄弟俩忽然听见屋后山中“轰隆”一声巨响。他俩出来一看,只见山中忽然开了一个大洞,洞中明亮如昼,里面白银累累。何如宠毫不动心,他拉着何如申的衣服,叫他快回屋去。何如申说道:“我兄弟俩如此窘迫,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很多,借钱无门,全家大小将何以为生,不如现在暂借一银,等以后有钱了再奉还到这里,也算没有失节。”于是写借条一张,放入洞中,然后从银堆上拿了一锭白银走出洞来。走了数十步后,身后的山洞又奇迹般地合上了。

多年后,何如申官至浙江右布政使。一次,他核查库银时,发现少了一锭白银,就追问库吏。库吏此前已于库中拾得一张借据,墨迹如新,急忙将其呈了上去。何如申一看,正是自己当年在青山中写下的那一张。他惊奇不已,赶紧从自己的俸禄中补上了欠银。

萧穆在文末感叹道,何氏兄弟为官数十载,高风亮节天下共知,借银一事,是天帮善人,同时也是试试兄弟俩的志节如何。萧穆以此劝诫乡邦后俊:“处困之时总要志气坚定,如何氏两公之所行,方为载福之器也。”

何如申考中进士后,初授户部主事。大司农赵南渚很器重他,推荐他到辽东督粮。管粮之事,向来是一个肥缺。何如申到辽东之后,他按时如数发给军粮,从不克扣,遇到朝中粮饷不能按时拨付时,他必想方设法借资照常发放,赢得了卫士们的拥护。他离任时,卫士们将其督署围了起来,乞求他留任。三年后,何如申另有新职,不得不离开辽东。他离去之日,军民拥舆而行,顶炉燃香,烟雾弥漫数十里。后官至嘉湖参政,转浙江右布政使。引疾归里时,除了几箱图书之外身无长物。他的后任见他实在过于清贫,而且身体有病,需钱医治。于是,在何如申走后,他设法筹集了一些银子,派人送到他的青山故里。当时,何如申已经病重不能说话,但他仍摆手示意诸子,勿收此钱。卒后遗薄田数亩,居室亦不蔽风雨。何如申就是如此清白,民间推他为老枞阳清官第一人。

明万历二十六年,何如宠与何如申同举进士。何如宠被选入翰林院,授庶吉士。他在京中听说父亲病重,就归家探视;父亲去世后,又守孝三年。回京后,授编修。因老母年事已高,他和何如申相约,不能同时外出为官,必须留一人在母亲身边尽孝。

天启初年,何如宠升礼部左侍郎。当时魏忠贤专权,他的心腹魏广微上疏弹劾何如宠与左光斗既是同乡,又是好友,实为同党,何如宠因而被革职。崇祯帝即位后,授何如宠吏部右侍郎。赴京途中,再拜为礼部尚书。上任后,他每日黎明起身理事,处理国事至深夜。据明史所载,何如宠办了不少好事。守关兵士缺饷,大学士刘鸿训请发储金三十万两,崇祯帝不同意,刘鸿训退朝时叹道:“主上毕竟年轻”。崇祯帝闻后非常恼怒,要将他处死。何如宠上下斡旋营救,后改死罪为流放。明例,凡是封藩皇族的婚娶和世袭爵位,都要经朝廷批示,官吏乘机设关卡要挟索贿,以致积压奏文逾千份,有的已经老死还没有得到应得的爵号,有的皇族男子已白发苍苍还尚未婚配。何如宠向朝廷力谏其弊,革除旧例,使皇族中得到名号和婚娶者六百多人。

崇祯二年十一月,清军逼近北京,京都戒严。城中一些豪门贵族自愿出资招募兵丁帮助守城,朝中大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忠勇豪壮的行为。只有何如宠认为这样做不可,因为临时招来的兵勇毕竟不是在职军人,容易引起内乱。崇祯皇帝派人侦探,得知守城募兵果然心怀叵测,因此更加信任何如宠。当年十二月,崇祯帝命令他和周延儒、钱象坤等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因为身处特殊的明末政局,加上在内阁时间不长,何如宠在任大学士期间,似乎并没有做下什么惊天地动的大事,最值得称道的事迹就是挽救辽东总督袁崇焕的族人。皇太极利用反间计谋害袁崇焕。何如宠竭尽全力奔走解说,虽然最终没能救出袁崇焕,却救下袁氏一族三百余人的性命。

崇祯帝在位十七年,内阁大学士累计换了四十九人。当时外有清军,内有李自成义军,内忧外患,国势衰微,崇祯帝束手无策,加上他生性多疑,脾气暴躁,所以大学士就走马灯似地换。何如宠知道势头不对,深感不安,就萌生了退隐的想法。崇祯四年春,他奉旨助周延儒总裁会试,考试结束后,他就请求归休,九次上书才获得批准。与其说他退隐的决心是多么坚定,不如说他对崇祯皇帝的失望是何等深刻。

崇祯六年,首辅周延儒被温体仁排挤,朝廷再召何如宠回京接替首辅之位。何如宠素知温体仁阴险狡诈,以他的宽厚仁慈与温肯定是水火不相容。但圣命不可违,在赴京途中,他六次上疏坚辞不就。温体仁顺理成章地升任内阁首辅。“温”与“瘟”谐音,当时北京一时流传民谣:“崇祯皇帝遭瘟了。”

崇祯十四年,何如宠卒于金陵官邸,终年73岁。南明福王时赠太傅,谥文端。

一门七进士,兄弟同中榜

枞阳镇大青山中的相国书庐,何如宠何如申少年时代读书处

民间关于何如宠的传说很多。明天启年间,熹宗请何如宠夫妇及朝臣们品尝鲥鱼。席间,心直口快的何夫人说道:“我道是什么稀罕的东西,原来是鲥鱼。我老家鲟鱼嘴产的鲥鱼又大又多,我在娘家吃鲥鱼那是常事。”熹宗听了有些不悦。何如宠连忙解释说:“白鲢与鲥鱼相似,臣妇无知,有眼不辨鲥鲢。”好歹将这场尴尬搪塞了过去。所以,枞阳至今仍流传着一句俗语:“何夫人吃鲥鱼——常常的”。

张英所写的《聪训斋语》中,有一则关于何如宠睡懒觉的轶事。何如宠在京为官时,有一次同僚来访,日高三丈了,何大人竟然还未起床,客人坐在那里也无人招呼,等了半天何大人才从卧室出来。客人问道:“尊夫人也没有起床吗?”答曰:“是。”客人摇头说:“日头升得老高了,你们都未起床,这一家奴仆谁来管理?家被盗空了你们都未必知道。”听了同僚的劝告,从此,何如宠不再睡懒觉了。张英记载此事,本意是说何如宠闻过再改。但此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亦可说明何如宠对朝廷的失望。国势日颓,君臣离心,有力也使不上,除了睡觉,还能做些什么呢。至于说失窃,我想何宰相本就是一介清官,料想他家里也没有多少值钱的东西。

进士虽然是科举时代的产物,但他们毕竟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杰出代表。何氏进士,逍遥于林下的居多,手执一书而不是一笏,也许,这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