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背景
《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呈现数量减少的趋势,相对应地,跟随父母进城打工的随迁子女日益增多。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其中17岁以下流动儿童的规模超过3500万人。
自2007年开始,协作者启动流动儿童助康计划,每年为流动儿童开展免费健康体检,至今已使31435名流动儿童受益。体检的同时,协作者开展流动儿童健康调查。2017年,在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支持下,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北京协作者)针对日趋严峻的流动儿童健康问题,继续面向流动儿童开展基本健康体检及健康教育等救助服务,结合流动儿童健康体检,北京协作者面向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儿童组织开展了流动儿童健康调查,以期了解流动儿童健康的现状和需求,以更有针对性地支持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回应流动儿童的健康需求。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回顾结合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的对象为5岁-16岁就读小学和初中的流动儿童,56.8%是男生,43.2%的是女生;平均年龄为9.13岁,年龄主要集中在6-10岁之间;学龄跨越小学和初中,小学阶段被调查流动儿童共占92.1%。
结合流动儿童健康体检,问卷调查进入了6所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共计回收有效问卷数据1882份,问卷数据采用SPSS进行系统分析。文献回顾的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维普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电子资源以及儿童健康相关的官方网站,浏览近70篇有关流动儿童健康的期刊、论文与图书等文献资料。
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文献资料以及体检结果,最终形成反映流动儿童健康现状与需求的《北京市流动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17)》。
三、流动儿童的健康需求及服务建议
本次体检数据发现,大多数流动儿童的身高均值小于标准身高中位数,三分之二的流动儿童体重均值均大于标准体重中位数,存在肥胖的倾向。
42.5%的流动儿童的身体健康存在一定的状况,其中流动儿童龋齿(39.71%)、近视(41.07%)、扁桃体肿大(34.21%)比较突出;其他症状包括咽喉壁充血、舌苔黄腻、舌苔厚白、舌红少苔等,显示这些流动儿童可能存在感冒、支气管与耳部、鼻部、呼吸道、肠胃肺胆方面的炎症等问题。
小部分流动儿童在体检中存在肺部啰音、淋巴结肿大、腹部压痛、脐周压痛、胸椎或脊椎叩击痛、鼻窦耳平压痛等,这些流动儿童在胃、十二指肠、肝、胆、胰、肠、脾、肾、膀胱、肺、胸膜脊椎等部位可能存在病变,需要进一步诊断进行确诊治疗。
此外,在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方面,部分流动儿童的心理状态也不够好,仅有25.1%的流动儿童没有经常产生害怕、孤独、紧张等负面情绪或被人打骂的负面经历。
流动儿童身体健康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膳食结构、饮食安排、健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还包括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外部的医疗健康政策与健康社会支持网络。在这些方面,流动儿童都存在明确的或潜在的改善需求。
(一)流动儿童饮食健康服务需求与建议
调研发现:
近30%的流动儿童早餐饮食不规律,约三分之一的流动儿童早餐饮食不足而导致上午会有比较高的饥饿感。6.7%的流动儿童没钱吃早餐,2.3%的流动儿童上学期间不吃午饭,40.5%的流动儿童晚餐就餐时间较晚或不规律,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流动儿童的身体发育和身体健康,进而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
约一半的流动儿童蛋肉摄入量不够,约三分之一的流动儿童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不够,约六分之一的流动儿童经常喝含糖量高的碳酸饮料,约十分之一的流动儿童经常喝生水和吃辣条。而调查数据也显示,膳食结构不够健康的流动儿童的身体健康情况低于普通流动儿童。
而流动儿童的健康饮食行为和膳食结构受到流动儿童个人及家庭和学校对儿童健康饮食的认识和相关安排的影响较大。因此,建议政府或相关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在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进行介入,改善流动儿童的饮食健康行为和膳食结构。
➀ 在流动儿童个人层面,可以通过团体健康教育宣传培训TOT服务,在社区和学校对流动儿童家长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以及直接面向流动儿童开展社区或学校趣味活动等方式,形成“个人-家庭-同伴-学校”共同倡导儿童健康饮食的氛围,促进流动儿童学习了解饮食健康知识,调整不良的健康饮食行为习惯。
➁ 在家庭层面,可以为家长开展掌握膳食方面的知识,为流动儿童提供营养的膳食,此外,还能够促进家长发挥监督者的角色,监督学校食堂的膳食结构,督促学校食堂为流动儿童提供营养的膳食。
➂ 在学校层面,学校的学生服务部门可以引入有资质的营养膳食专家,加强对学校食堂的膳食改善的指导和监管。
(二)流动儿童行为健康服务需求与建议
调研发现:
在日常洗漱卫生方面,超一半的流动儿童没有早晚都刷牙的习惯,甚至有11.4%的流动儿童偶尔或一直不刷牙,这也导致流动儿童龋齿的比例较高(39.71%)。
超过三分之一的流动儿童夏季洗澡次数不够,近三分之二的流动儿童冬季洗澡次数过多或过少。约三分之二的流动儿童没有每天都更换内衣,甚至有约六分之一的流动儿童1个星期及以上才更换1次内衣。冬日洗澡过多,会导致皮肤干燥;内衣更换不勤、洗澡过少,都容易滋生细菌。
每7名流动儿童中至少有1名流动儿童1个月及以上才剪1次指甲,每7名流动儿童中约有2名流动儿童在饭前没有洗手,每3名流动儿童中约有1名流动儿童如厕后、手脏时不洗手,这都容易滋生、感染和传播病菌和病毒,容易病从口入。
近一半的流动儿童缺乏洗手液或肥皂等洗手用品。大约每7名流动儿童中就有2名流动儿童没有专用的毛巾,每2名流动儿童就有一名流动儿童没有专用的脸盆,数据也显示,没有专用毛巾脸盆的流动儿童感染疾病的概率会更高。
在视力保护方面,约一半的流动儿童偶尔或一直都没有做眼保健操,每8名流动儿童中就有1名流动儿童经常会躺在床上或趴在床上看书,越有一半的流动儿童偶尔躺在床上或趴在床上看书的。自我觉察有近视的流动儿童达11.3%,但实际体检数据显示,37.28%的1-3年级流动儿童有近视,46.46%的4-9年级流动儿童有近视。这表明,流动儿童视力保护情况非常不乐观。
在睡眠和运动方面,约五分之一的流动儿童睡眠不足情况严峻,睡眠时间低于8小时,远低于9-10小时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标准;约三分之一的流动儿童锻炼身体时间没有达到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标准。这都会影响流动儿童的身体发育。
综上, 我们发现,流动儿童在个人健康保障行为方面存在着需要改善情况,包括刷牙、修剪指甲、洗澡、内衣更换、洗手、眼保健、就寝、运动等方面。而这些不能达到健康保障的行为方面,很大程度上受流动儿童个人行为意识与家庭条件的制约。
针对这一需求,在流动儿童自身层面,需要加强健康意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家庭层面,需要家长提升意识、创造条件并加强对孩子的影响,在社区层面需要形成良好的社区健康倡议和互动,让每一个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有建设与改变健康行为的社区氛围与支持力量。
基于此,针对流动儿童健康意识与行为的培养方面,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➀ 从政策层面,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健康行为与意识培养的知识宣传的政策要求,并协同相关企业、学校、社区及社会组织,加大投入公益服务,使健康行为与意识培养可以深入到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流动儿童。
➁ 从社会行动层面,建议相关政府部门针对流动儿童健康行为与意识培养的社会服务行动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支持相关社会组织、学校、企业、社区等执行单位可以持续开展这类服务活动,持续推进流动儿童健康改善。
➂ 从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层面,建议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了解流动人口现实需求的优势,把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在健康行为养成方面的需求以及现实条件改善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传递到社会,并能协调资源支持到这些方面的改善,开展适合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健康行为养成的专业服务活动,推动其在这些方面的改善与发展。
(三)流动儿童健康的家庭支持环境改善需求与建议
调研发现:
在家庭居住环境方面,由于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部分流动儿童及父母对环境与成长关系的认识不足等等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的居住环境不佳。
约一半的流动儿童租住在城乡边缘的平房中,5.7%的流动儿童租住在有消防安全隐患的地下室或建筑工地/工棚。5名流动儿童中就有2名流动儿童家庭租房仅有1个房间,约三分之二的流动儿童需要和家里的其他人共住一个房间,约三分之一的流动儿童需要与家里的其他人共用一张床。
此外,室内没有自来水(32%)、不能洗热水澡(13.3%)、室内以及居住地附近没有厕所(10%)、父母或邻居经常在家里吸烟(21.1%)、家里光线太暗(2.9%)是流动儿童居住条件不佳的表现。
在家庭对流动儿童健康的行动支持方面,约三分之二的流动儿童通过家长获取健康知识。有23.2%流动儿童没有从家长那里得到过注意卫生的提醒,6.8%的流动儿童明确表示其父母担心健康知识不够多,无法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流动儿童的父母对流动儿童的健康问题普遍比较关心,经常担心流动儿童“不按时吃饭”(53.8%)、“爱吃零食”(52.1%)、“容易生病”(46.9%)。但半数流动儿童父母在其生病时采取的措施是“给买药吃”,“带去医院医治”不到一半(44.1%)。值得注意的是,有小部分流动儿童父母在其生病时“不会处理”(5.4%)。
在家庭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支持方面,28.6%的流动儿童不开心时选择父母作为交谈对象,20.6%的流动儿童不开心时选择兄弟姐妹作为交谈对象。
综上可见,在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条件差、流动儿童家长健康知识缺乏、流动人口居住与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政策和服务的不完善的条件下,流动儿童家长无力或没意识去为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健康医疗、健康行为引导和心理支持。
因此,针对流动儿童家庭健康支持环境的改善方面,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➀ 从政策层面,完善流动人口租赁住房保障与流动儿童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政策。一是推动廉租房能够惠及到居住时间较久、稳定的流动人口家庭,改善流动儿童的居住环境。二是推动将流动儿童纳入城市医疗保障体系的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减轻流动儿童家庭在流动儿童就医时的医疗负担,促进流动儿童家长在流动儿童生病时采取更为科学的方式带其医治。
➁ 从社会行动层面,建议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通过各自优势与资源,支持针对流动儿童及其家长普及儿童行为与心理健康、家庭环境与儿童成长、儿童医疗常识等主题的服务项目,支持针对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居住空间改造、卫生习惯养成等社会公益服务项目,并就流动儿童聚居区的安全、卫生等现状进行强化管理,协助其外在与内在状态的有效改变。
➂ 从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层面,建议加大针对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关于健康、心理辅导、居住环境改造、儿童成长支持等公益服务,成项目化系统性持续支持,从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内部进很能力建设,协助其改善与成长;加强对社会的倡导服务,让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关于健康的需要最大化传递到社会,吸纳社会各种资源支持到这一公益服务中。
(四)流动儿童健康的社区和社会支持网络改善需求与建议
调研发现:
在居住社区卫生环境和健康支持行为方面,约9名流动儿童中有1名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卫生差,期望社区环境得到改善。
在学校卫生与健康环境方面,由于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相关政策与支持投入力度不够、学校环境监管与维护不足等等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的学习成长环境不佳。教室光线太暗(22.4%)、老师经常在教室及附近吸烟(6.5%)、有洗手池但没水或没有洗手池(5.6%)是流动儿童学校环境不佳的主要表现。
而在学校对流动儿童健康的行为支持方面,每5名流动儿童就有4名流动儿童通过学校老师获取健康知识,远高于流动儿童的家长。从“同学朋友”等同伴处获取健康知识的为12.1%。
比较有意思的是,仅有8.4%的流动儿童在不开心时会选择老师作为交谈对象。而流动儿童不开心时会更愿意选择同学朋友作为交谈对象(51.6%),可见同伴关系是对流动儿童产生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关系。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在建立同伴支持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或挑战,32.1%的流动儿童不开心时会选择自己待着,而没有受到其他疏导。
在疾病预防方面,每6名流动儿童中有1名流动儿童从没有接受过体检,每10名流动儿童中有1名流动儿童没打过预防针,这可能是流动儿童家长没有预防疾病意识,或流动人口社区疾病预防卫生支持政策和卫生服务宣传不足所致。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流动儿童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还不够完善,一是由于缺乏流动人口或流动儿童生活与教育的配套政策,流动儿童所在的社区和学校的相关设施或卫生环境较差;二是流动儿童疾病预防体系尚不完善,现有的政策和服务宣传不足;三是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在建立同伴支持关系、寻求老师等支持方面能力较弱,获得的心理健康支持不足。
协作者建议:
因此,从生活与教育配套、疾病预防体系、流动儿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三方面入手,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➀ 在社会研究层面,建议政府、社会组织、学校携手,结合调研,完善流动人口社区生活与流动儿童教育配套政策,通过研究呈现,推动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加大对流动人口社区卫生与流动儿童学校卫生与学习设施的相应投入,改善流动儿童所在社区与学校的卫生状况与健康设施。
➁ 在政策层面,建议社会组织携手学校、政府相关部门,推动流动儿童健康支持政策的制定、宣传和落实,从社会服务和管理的角度,推动财政在流动儿童社区与学校增加投入,使得流动儿童享有与城市儿童均等的城市医疗保障,从学校、社区两个层面运用电子信息化工具完善流动儿童健康管理制度、提供健康体检与疾病预防及治疗等基础卫生服务、加强和规范专业的健康教育、使流动儿童享受医疗收费社保报销等权利,让流动儿童也能享受均等化的疾病预防与疾病管理服务。
➂ 在社会公共服务层面,建议相关社团、社会组织以及流动儿童学校,对流动儿童开展生命教育与社会课堂等趣味活动,促进流动儿童提高构建良好社会关系与寻求合理的社会支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