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晴雯名字背后暗藏的深意,说出来恐怕你们都不敢相信!

 玉稻筱麦坊米 2018-06-01

--悼红轩重忆红楼梦★脂砚斋再问石头兄--

“踢馆函”扔在“中国红学会”已第84天;“约战函”扔在“北京曹雪芹学会”已第26天。

《红楼梦》一书文笔运用之娴熟,布局构思之精巧,叙事手法之高明,人名谐音暗喻之隐蔽,逃避文字狱手段之高超。堪称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在前言,作者自云“真事隐(甄士隐),假语存(贾雨村)”,究其原因,是因为康雍朝文字狱的高压势态。由此我们发现红楼梦表面风月情浓,实则刀光剑影。它绝不是一本简单的风月之书。它上面的人名,也不是随随便便取的,而全部都是暗藏玄机的。

在前面我们已知又副册第二位的袭人,是龙袍的化身。这是因为“袭人”两个字,通过拆字法,我们豁然发现是“龙衣人”三个字,由此发现袭人身份非常高贵。那么作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的晴雯,她又会代表什么呢?

砖家最喜欢给红楼梦里的每个人物测字了。闲来无事,今天再次来给晴雯这个人物测一把。只做一个另类的探讨,无论结果如何,“吉祥雨影评”网友都是最棒的。那么,作者在当初设定“晴雯”时,她的谐音到底代表的是“秦文”,还是“清文”?

砖家认为从谐音的角度看,晴[qíng], 秦[qín],清 [qīng],晴和清更接近。另外“晴雯”,拆字法,取半边:青文,乃“清文”也。

“清文”和“秦文”暗射的东西一样,都是指宝玺上的篆体印文。唯一不同的是其引申出来的含义不一样。由于贾宝玉是传国玺的化身,所以晴雯(清文)是“贾宝玉”这枚传国玺上的一样附属文字,合乎情理。这里有一段历史和“清文”有关,这也是砖家认为晴雯,谐音更接近是“清文”的原因。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乾隆十三年。戊辰(年)。九月。己巳(日)。

○谕、国朝宝玺。朕依次排定。其数二十有五。印文向兼清汉。汉文皆用篆体。清文则有专用篆体者。亦有即用本字者。今国书经朕指授篆法。宜用之于国宝。内青玉皇帝之宝。本系清字篆文。乃太宗时所贻。自是以上四宝。均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宜轻易。其檀香皇帝之宝以下二十一宝。则朝仪纶綍所常用者。宜从新定清文篆体。一律改镌。该衙门知道。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命内务府造办处工匠改镌宝文,满汉统用篆体,左为满篆,右为汉篆。乾隆皇帝在《交泰殿宝谱序后》说:“今既定为篆法,当施之宝印,以昭画一。按谱内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自是而上四宝,均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敢轻易。其栴香‘皇帝之宝’以下二十有一,则朝仪纶绰所常用,宜从新制。因救所司一律改镌,与汉篆文相配。”

上面的史料讲的是1746年,乾隆钦定了“清25宝”。从1748年开始,他下令对“清25宝”中的21枚宝玺进行了大张旗鼓地改造。本来宝玺上有满汉两种印文,乾隆嫌原先的满文印体和汉文篆体不协调,便将上面的满文磨去,换用新发明的“清字篆体”。

众所周知,篆体笔法曲曲折折像飘带。于是,砖家认为:《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晴雯“钗軃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此段文字其实描述的是篆体印文的写意手法。而晴雯之死,则实际上暗射的是清文之死也!

因为这就可以很好的解释在红楼梦的第七十八回,作者为什么借贾宝玉之手,如此隆重地为区区一个丫头写《芙蓉女儿诔》悼词,祭奠晴雯的原因?实际上作者是在追悼“清文”(满文)之死也。如果以上推论正确,则作者是个酷爱本民族文化的民族主义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