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基于CHO系统的蛋白产品研发流程

 暮色西荷 2018-06-01

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发展势头强劲,研发、生产成本高,回报高,同样风险也高。缩短研发流程,加快研发速度,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在研发流程上尽可能统筹安排,合理推进进度,有效率的丰富研发管线成为主要侧重点。

研发流程(本文不讨论关于市场调研、技术调研、产品品种选择等研发工作)主要包括细胞株构建、细胞培养、纯化工艺、质量研究四个主要模块,细化到各个工艺,主要流程如下:

一般研发流程简图


对于流程的重点关注环节的感悟

因为细胞生长的特点,在研发过程中主要的限速步骤是细胞生长的等待、监测期,所以合理安排细胞培养的实验组和实验规模,是缩短研发流程的重点环节。

关于细胞株的构建,主要是指将构建好的质粒转入宿主细胞的过程,目前广泛采用的是脂质体转染和电转染,转染后需要等待14-21天才能得到稳定的转染pool,所以,要想尽快的得到高产细胞株,就要尽可能的保障这一环节的不重复。

主要策略是转染时做多组转染条件的pool。等待pool成熟之后,同时进行单克隆筛选,不同的细胞株与载体体系电转后得到稳定高产细胞株的几率不同,质粒的设计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按照2-3‰的平均获得稳产细胞株的水平以及单克隆的形成率10-30%来进行计算,可想而知,铺平板的和克隆检定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除此之外,考虑到每一个pool成熟之后,其中已经稳定生长的细胞的多样性则会变差,所以,很多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进行应对。比如,24孔板中,每一个孔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转染pool,这样做可以使进入克隆筛选的细胞更大可能存在多样性,如果细胞状态恢复的良好,则可以直接进行克隆筛选。但是,由于是静止培养,得到的细胞株在悬浮培养过程中(进入摇瓶培养的扩大时)是否表现优秀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此外,pool转染还可以是摇管、摇瓶规模的,同样是存在多样性和过度过程稳定之间的取舍,摇瓶培养最为接近生产,然而,在pool的数量上很难跟摇管和孔板比较。


不同规模的转染实验


克隆筛选过程中,已经存在稳定的悬浮细胞的单细胞生长的工艺,不同细胞株,不同厂家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很多培养基厂家出产了专门进行单克隆培养的培养基,但在使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细胞株,表现也不稳定。就是说,对于克隆形成率来讲,普遍还是偏低,从而带来的筛选工作的工作量非常大,所以,提高克隆形成率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比如使用较为先进的平板铺制的仪器设备,保障每孔铺进一个细胞的比例,尽可能的减少过程中对细胞的损伤,保障细胞长成克隆的成功率。依照目前的普遍水平,按照FDA认可的克隆筛选方案有两种,一种是按照0.5-0.8cell/well铺平板,两轮筛选,筛选得到的单克隆细胞的几率约为97%;另外一种就是利用专业的成像系统形成证据,在铺制平板的前几天和形成克隆的时候都进行影像采集,清晰的看到克隆的形成是由单个细胞生长而来。利用单克隆成像系统进行单克隆验证更受青睐。

由于悬浮细胞的单克隆生长是个普遍性的难点,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厂家纷纷出产铺平板的产品,目前在用的很多移液工作站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工繁琐的工作,并在无菌问题上也有很好的保障,然而由于和人工铺板的原理是一样的,多以单克隆形成率并没有提高,只是解放了人为劳动。目前,很多厂家研制了单克隆铺板的仪器和技术,已经用90%的克隆形成率在进行宣传,但还未见上市。

此外,如果没有摸到合适的条件进行铺板,还可以采取转染、克隆筛选过程使用贴壁细胞,然后再进行悬浮驯化的策略。然而,必须提起注意的是,在贴壁细胞的悬浮驯化过程中,细胞特性会出现较大的改变,往往将已经筛选得到的高表达丢掉(甚至全部),这样给前期的工作量和后面的实验风险都极为不利。

单克隆筛选


由于转染、克隆筛选、培养工艺的确定等阶段都是非常耗时的工作,如果等到拿到单克隆再开展质量研究,风险和时间成本都会相应增加。所以,如果时间允许,应该用标准品或者原研药提前进行质量方法的研究,如果没能在构建细胞株之前就开始质量研究,那么应该在转染得到稳定的pool之后,就开展质量研究相关的工作,得到单克隆细胞之后,质量相关的参数很大概率上会与pool比较接近且相关参数表现更好。这样同时开展细胞株构建和质量研究工作,有助于加快研发速度和步骤,纯化工艺的探讨也是同理,很多质量相关的研究,必须依赖一些比较纯的产品样品的提供,所以,纯化工艺的起步也应该尽早,得到稳定pool之后,就开展相关的纯化工艺的探索。

由于纯化工作和质量工作的进度相对不需要较长的等待期,所以,统筹安排其与细胞培养环节的有效接洽,是提高研发进度最为关键的步骤,按照一般的程序,总结如下图以供参考:

蛋白类药物的一般研发流程

最后,各个企业人员、设备的配置不同,对于研发的具体诉求不同,创新性研发的模式就千差万别。对于从细胞构建开始做起的研发机构,着力优化、打造好各个环节,是加速中国医药产业在全球创新领域“近路超车”的有力武器,高水平打造这样的研发平台,极大拓宽企业的研发视野,更有效的衔接了生物药的生产各个环节。

一点工作感触,简单总结,恕有不周,万望指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