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议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与机械历史唯物主义

 勤奋创新 2018-06-02

小议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与机械历史唯物主义

尹兴义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界定人类社会历史,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全面认识与认知历史性社会活动的客观存在,也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性社会的本质,还原历史性社会的本来面目。

然而,机械历史唯物主义者一直以出土文物佐证为准绳,考证和界定历史性社会,无可奈何地把人类历史性社会活动浓缩在文明史之中,成了文字哲学文化的“一点论”。

在当前,倡导文化自信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让哲学文化的“两点论”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很值得集思广益一番。

一、社会客观存在的机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点论”局限

如何确定或界定人类社会历史?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应当以社会客观存在的人类求生存谋发展的自然活动为标准。

这就是:在中国,应当从中国“蓝田猿人”骨化石被确认的时期算起。中国人类社会历史约有“六十五万年至八十万年”。因为,“蓝田猿人”的延续后人是毗邻的西安“半坡人”。“元谋猿人”和“北京猿人”时至今日,还没有找到与地缘联系之类的后人延续性文物,所以,暂时无法考虑。

将“蓝田猿人”初始到“有巣氏”和“燧人氏”时期,确定为“中国古人类初始社会”,即初步形成与产生的社会。可以说,这种界定,比较确实一些。

从“有巣氏”与“燧人氏”时期到“半坡人”时期,是“中国古人类社会”的进一步“进化阶段”。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文字哲学“矛盾”概念的创始人韩非的话讲,就是“上古之世”。这种社会,称其为“中国古人类进化社会”。

从“半坡人”到炎黄时代,称其为“中国古人类进步与发展社会”。

从炎黄时代到夏启立国,称其为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家天下文明社会

从夏启立国开始建立国王世袭制,史称国家诞生。由此,华夏大地上的“天下家”社会慢慢变成了由夏后氏管治的“家天下阶级社会”。

夏后氏家族管治“禹迹”所踏及的“九州”之地,以构建社会文明为主,伴以社会野蛮为付的阶级社会。中国出现了由没有阶级统治的文明社会进步到有阶级统治的开始构建社会文明的重大改变,被中国统治者沿袭了下来。

新中国建立,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初创时期,称其为:初级社会主义,即特色社会主义。

那末,机械历史唯物主义怎样认识认知中国历史性社会呢?

1、“中国哲学思想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这和世界古代各国的情况一样。”

上述文字告诉人们,中国在阶级未形成之前,是不存在哲学思想的。笔者认为,这是不确切的。

其所以这样说,是从恩格斯研究的成果中得出的科学原理来认识认知中国历史性社会。恩格斯对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所著《古社会》一书提供的历史资料,进行了科学研究,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第一版序言中,他写道:“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第2页。

感悟上述文字,发现人类历史社会是一个“求生存谋发展”的社会。人类历史是从“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开始的。其中,“生产和再生产”,显示的是文字哲学文化提出的认识事物运动之“两点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同样,所显示的是文字哲学文化提出的“两点论”,不是“一点论”。这就要求人们,必须看到人类求生存谋发展的本身就是“求生存”和“谋发展”两个方面,不是一个方面。同样,人类的活动,存在有生活活动和社会互动交流两个方面,不是一个方面。这就是说,人类历史性社会活动从一开始,就呈现的是文字哲学文化提倡的“两点论”思想,并不是“一点论”的形而上学。

文字哲学文化本身存在有阶级性和非阶级性“两重性”,只认识认知哲学只有阶级性“一重性”,忽视或看不见非阶级性的另一重性,是机械历史唯物主义在认识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比如:中国古人类组成个体家庭,家家四面围墙圈定,安装头门(大门)两扇,后门两扇,房子门两扇,不是一扇。这是中国木匠运用“两面”对称保持平衡的力学原理践行的是非文字哲学文化的“两点论”,或“两方面论”。时至今日,这种非文字哲学文化的“两方面论”仍然被现存的两扇门实物佐证哲学思想的客观存在。

2、“由于发掘地下文物遗址,至今没有得到直接材料的证明,故还很难了解当时的情况。”(至今(1973年))引者注。

据历史记载反映,1954年开始挖掘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历史文物显示,:“居住区分两部分,以小的沟道为界,每个部分有一供公共活动的大屋,周围密布着供氏族成员住的小屋。”《简明社会科学词典》275页。

此处历史文物直接证明,中国半坡人文化已经践行有文字哲学文化所讲的“两点论”的“居住区分两部分”,并且以小沟道为界;居住的屋子有“大与小”两种,同样显示的是:中国古人类践行的是非文字哲学文化的“两点论”。

这种历史文物的较为有力地直接证明,中国人在半坡人时期,就践行着哲学文化提倡的“两点论”,在社会活动与社会互动交流中,求生存谋发展

在此,我们再看一下恩格斯是怎样辩证地认识与认知对人类社会活动地界定?

恩格斯说:“人类的童年。”……“他们至少是部分地住在树上,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明,为什么他们在大猛兽中间还会生存。”……“虽然这一状态大概延续了好几千年之久,但我们却不能根据直接的证据去证明它;不过,我们既然承认人是起源于动物界的,那末,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这种过渡状态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第17-18页。

上述文字显示,历史文物作为“直接的证据去证明”某阶段“延续了好几千年之久”的人类“巢居”之存在,但是,只要坚持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人类“巢居”的“这种状态”就不能不予承认。

就是说,在无法用历史文物佐证人类(巢居、取火)进化史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人类社会进化的规律给以确定。

从恩格斯在第一版序言中提出人类社会活动历史的决定因素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到把握人类社会进化和进步规律,到对历史性社会无法用文物去证明的确认,笔者认为,这不但是以历史文物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体现,而且是站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人类历史性社会活动规律的全程性认识与认知,希望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人,在没有“直接证据去证明”的情况下,客观地认识与承认人类历史性社会过渡阶段的存在。

恩格斯关于古人类“至少是部分地住在树上”的研究成果,证明中国“巢居”说之正确,是客观的存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文字哲学“矛盾”这一概念的始创者韩非,在名著《五蠹》中用文字记述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巣氏。”接着,韩非记述中国古人类“掌握了摩擦取火的本领”(恩格斯语)是:“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虽然“摩擦取火”与“钻燧取火”在文字上有差异,但是掌握“取火本领”的实质和客观存在是一样的。

时隔两千多年,韩非和恩格斯对人类进化过渡阶段的认识与认知竟然如此的相一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如果单凭历史文物佐证来界定或反映人类历史性社会活动,那末,人类“巢居”和人类“取火”的进化时代,就不会被认可。人类自身进化的文化活动和社会互动交流的文化史,就会因为无法用直接证据去证明出现“断代”,变成了不是缺胳膊,就是缺腿。恩格斯和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史前各文化阶段”就和不屑一顾,不被认可。这样一来,唯物史观就变成了“唯文物佐证史观”。这种认识认知历史性社会的理论体系,很明显,有一定的局限和缺陷。所以,笔者称其坚持的是“机械历史唯物主义。”

在这种历史界定观的支配下,中国文化史、古代思想史、哲学史、法制史,等等,均被界定在“甲骨文”的直接性历史性文物佐证上,把非历史文物佐证如民间传说和史籍记载只作为仅供参考,不予采信。根据恩格斯的论断,这种机械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很有必要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取而代之。

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按照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认识认知唯物主义历史观,会发现跟机械历史唯物主义相对应的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有的史料史籍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论在研究社会历史中的具体应用,意在,历史唯物主义含有唯物辩证法。然而,当机械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以“历史文物考证”为准则,认识认知和界定历史时,唯物辩证法的“唯物”有了,却缺失了“辩证法”,即对历史文物的“确定”和对历史记载与非文字传说的不确定和舍弃,对人类历史性社会活动某些过渡阶段的不予认同,无可奈何地出现了“历史科学”上的断代史。

那末,何为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依据恩格斯所提上述理论原理,笔者认为: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认知人类求生存谋发展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互动交流客观存在的科学理论。它与机械历史唯物主义相对应,构成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两者的性质是,一般情况下的非对抗性和特殊条件下的对抗性。所显现的是,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关系,不只是形式逻辑关系。

从中国目前公开发行的史籍看,文字文化史、文字哲学史、文字法制史、文字文书史,等等,全部都定格在中国文字产生之后。中国文字产生之前的非文字文化、非文字哲学文化、非文字历史文化以及非文字农耕文化,等等,都没有只言片语的反映。笔者认为,这不能不是在机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支配下的一大缺憾。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韩非根据民间传说或当时他所掌握的散失在民间的历史资料,很有见地地契刻了名著《五蠹》,用文字比较实在地反映了中国古人类的进化概况。他所契刻的文字显示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虫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巣氏。民食果蓏蜂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在这里,“使王天下”,是中国半奴隶半封建社会即史称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文化人的用语性认识观。认为凡是给人民办了前人未曾有的求生存谋发展之事者,都可以被看作是应当王天下之人。这是时代上出现的认识与认知之差异。但是,韩非所记述的“有巣氏”教习人民“构木为巢”树上而居,以及“燧人氏”教授人民掌握“取火”本领的史实,被两千多年后的恩格斯与摩尔根的研究成果所证实。

这种时隔两千多年关于古人类过渡阶段活动的客观存在,告诉人们,中国人的非文字文化活动,是从“有巣氏”的“身教言传优秀传统文化”时期开始的。恩格斯的研究结果证明:“这是人类的童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第17页)虽然人们无法用“直接证据去证明”,但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这种过渡阶段是客观存在的。

既然“有巣氏”教习人民“构木为巢”,树上而居,躲避了猛兽和虫蛇对古人类的伤害,那末,这种教习与掌握“构木为巢”的求生存活动是一种什么活动?不是别的,是一种最初的最简单的“身教言传活动”。因为当时没有文字,所以称这种文化为非文字文化活动。

在当时,古人类从地面爬上树而巢居,再由树上巢居下到地面,寻找食物,或挖植物根茎,或采摘植物果实,或到河边捕鱼,或狩猎捕杀猎物,所践行的是“上与下”或者“下与上”;是“生与死”或“死与生”的两个方面。所以,从文字哲学文化提出的“两点论”认识认知这些实践活动,所看到的是“两点论”的社会实践,不是“一点论”的社会实践。

中国“燧人氏”教习古人类掌握“取火”的本领,从而践行的是由不会到会,由吃生食到烧烤或水煮食物半熟或者全熟,践行和体现的同样是文字哲学文化提出的“两点论”。

而几千年后的“半坡人文化”考古文物,向人们佐证的是6000-7000前中国古人类就是在践行“两分法”和“两点论”的社会活动中求生存谋发展

另外,“半坡人文化”从地缘性联系上证明它是“蓝田猿人”的后代,是炎黄始祖的祖先。尤其是自成一体的“非文字农耕文化”、“非文字哲学文化”、“非文字家居文化”和“非文字饲养文化”,是迄今其它“古代文化”所不及的。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同机械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大区别是,既同意和看重历史文物对历史性社会时期的确认,又同意看重恩格斯提出的对人类“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历史中的决定因素”的全面认识与认知,并且希望人们从历史性社会进化、进步与发展的规律方面去把握历史。仅仅只依据考古文物来佐证历史,是很不够的。考古文物佐证+史籍记载+民间符合历史性社会进化与发展的传说,由这三方面构成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内容,要比单一性的“文物佐证准则”全面得多。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

人类社会按照文字哲学文化的“两分法”划分,将历史性社会分为“初始社会”和“进化、进步与发展的社会”;

按照“两重性”划分,可分为“无阶级社会和有阶级社会”;

按照社会形态划分,可分为“非制度自然史传社会和制度治理社会”;

按照社会文明程度划分,可分为“文明社会与野蛮社会”;

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划分,可分为“低级社会和高级社会”;

按照社会客观进程划分,在中国,可分为“原始社会,半原始半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半奴隶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级社会主义社会即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综上所述,中国的文明社会史和社会文明史,应当从“有巣氏”和“燧人氏”算起,而不是从中国文字产生时期算起。中国文字产生之前,中国传承传播的是非文字优秀传统文化,文字产生后,文字文化与非文字文化融合在一起,传承传播着中国的文化文明。国家建立,从夏启立国开始,到新中国建立,属于构建社会文明为主的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开始,中国社会进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的全新时期。

2017年9月27日09:44:56

2017年10月6日09:40:47个别字句有所改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